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353)上巳节,东晋名士王羲之相约谢安等四十余位文人雅士聚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乘兴而至,兴尽则归。其后千百年,在江南秀丽的山水中,诸如此类的“雅集”络绎不绝,形成中国独有的士人文化景观。
士人们一咏一觞,将满目的茂林修竹与霁月清风幻化为君子之好,绝俗之志。从眼前之物到心中之思,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创作,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凝结成种种意象共识:“君子比德于玉”“千里共婵娟”,这些承载着中国人独特而高雅的情感符号,凝结成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托物言志的代表便是自元代兴盛的“文人画”,其显著特征就是超越了绘画以形取象的功能,强调并重视笔墨的运用,以书入画,写意抒怀。“元四家”之一、出身于江南的倪瓒就强调天人合一,人生与书画都真正做到了“隐”和“逸”,在动荡的元末时期,他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酬唱,雅集文会抒发孤傲心志。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强调人与自然、本我与外我和谐统一,故常寓意于象,以象达意。这和西方文化里的“万物皆有灵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个人选择暗示意志与态度。这种超越国界的以意象彰显意志的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跨越时空互相呼应,幻化成一种艺术魔力。
斗转星移,当地理大发现推动世界走向融合,不同文明之间迎来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互相审视,并彼此学习。大量来自东方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出现在欧洲宫廷之中,成为影响西方审美风潮的重要元素。而在中国,西方传教士们带来了药物、钟表、六分仪等,受到中国皇室的垂青。
在作为艺术瑰宝之一的珠宝领域,近代西方有金属造型、宝石镶嵌和切割等工艺优势,这一点,在诞生于19世纪中期法国的卡地亚身上颇具代表性。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趋紧密,18-19世纪的中国装饰珠宝美学同样发展迅速,苏州琢玉、扬州螺钿、上海点翠等地方工坊闻名天下,这些江南地区代表性的精巧工艺不仅为后世留下冠绝古今的珠宝佳作,更在航海贸易中在遥远的西方得到广泛的借鉴与应用。当西方思想邂逅中国传统意象、材质与工艺,在艺术上迸发出更强烈的火花,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语言。
仅仅借鉴当然不足以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作为延续五千年、且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古老国度,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于意象化的符号,这些符号囊括了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精髓,包括了典型的物件、建筑、纹样等实体,以及传统工艺、精神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虚体。理解并贯通这些,绝非易事。
20世纪初期,卡地亚不仅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纹样与线条,如龙凤、蝙蝠、团寿、缠枝花卉、古代建筑细节;在选材上,也倾心于具有东方特色的材料,比如翡翠、白玉、珊瑚等;而在工艺上,则选取和借鉴螺钿、点翠、漆艺等,将中式意象以多元而新颖的形式,从实体到虚体进行了从审美到会意的诠释与表达。
上:带支架座钟,卡地亚纽约,1925年
下:铜钱式翡翠腰带,卡地亚伦敦,1930年
在一枚诞生于1925年的烟盒上,可见这种深刻的融会贯通。卡地亚的能工巧匠们以一幅中国螺钿漆画嵌片为素材,进行了创新改制。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装饰工艺,取材于螺、蚌的外壳,将其打磨抛光成薄片、细丝或颗粒后,根据画面需求拼贴成纹饰或图案,镶嵌在漆器、木器或金属器物上。而画面上两对男女在盛开的梅李树下漫步于浮桥上的场景,则让人联想起中国经典爱情故事《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初遇的情景。
画面中央,还有一颗明亮的钻石——这一更具西方特色的珠宝材质的运用,除了在视觉上成为点睛之笔,也展示出东西方艺术层面的深层次沟通。而红、绿、黑的色彩组合与几何设计,则让整体图案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透过窗棂,瞥见来自遥远时空的浪漫景象。
无独有偶,除了螺钿,卡地亚还曾运用呈现效果类似点翠的翠鸟羽毛细工镶嵌工艺,来装饰座钟的钟盘。点翠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和羽毛的完美结合:先用金和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镶以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制成各种首饰或器物,唯有极致的耐心和灵巧的手法,方可成型。
出于种种原因,这种复杂的工艺如今已成绝唱,但在那些光耀的文物中,我们仍可窥见两种文化间的璀璨融合,并惊叹于艺术从自然中来,又因人类的巧思及妙手而散发出的超凡魔力。
左:点翠插屏,故宫博物院藏,清
右:带支架座钟,卡地亚巴黎,1929年
中国艺术对卡地亚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亦被卡地亚凝练成不同的风格史诗,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艺术财富。
在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览中,你能一睹这些稀世珍宝的真容。江南氤氲的风光与中国的文人雅士最为喜爱的创作题材——山水,融汇了世界各地对于意象的精准表达,并在其中寻找共鸣,彼此回响。
“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览展区,充满江南风韵
1898年,时年23岁的卡地亚第三代传人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正式接管创作业务,他学识渊博,热爱艺术,对世界文明充满好奇。在他的带领下,卡地亚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展现出兼收并蓄、焕然一新的风貌。他坚持要求卡地亚售出的每件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此掀开了专属于卡地亚风格的新篇章。
不仅仅是中国,在融合不同文化灵感的过程中,卡地亚致力于更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在精神层面上达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哲学与艺术的交汇。
孟德斯鸠曾言:“国王们所显示出的华丽和光彩是其权力的组成部分。”无论东西方,珠宝都曾是无上荣耀的象征。在展览的第一版块“荣耀图腾”中,从皇室贵族的定制冠冕到极具象征意义的动物图腾珠宝,共同讲述了东西方语境下普适的权力荣光与图腾信仰。
其中,卡地亚跨越世纪的经典艺术图腾“猎豹”尤其令人瞩目,它代表着优雅与力量这两种看似对立特质的完美融合。个中经典之作,要数一枚诞生于1949年的猎豹胸针,出自卡地亚传奇创意总监、被称为“猎豹女士”的贞·杜桑(Jeanne Toussaint)之手。一只周身镶嵌蓝宝石斑纹的猎豹,以矫健的身姿,雄踞于一颗巨大的蓝宝石之上。这种拥有速度、力量和野性的动物所代表的,正是现代女性的志向与抱负,她们对于自由、独立及社会认同的渴望,不再被认为是与社会世俗背离,而与优雅画上了等号。
这枚胸针,是专门为突破世俗成见的温莎公爵夫人特别定制,公爵夫人曾在多次重要场合中佩戴。由此,珠宝亦展现出作为装饰品之外的另一层魔力:无论对设计师还是佩戴者而言,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态度表达。
而在中国古代,豹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瑞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象征力量与勇猛,被用于军队旗帜及服饰上;更常常被文人政客拿来自居,古语中有“君子豹变”来比喻君子的养成。
在展览上与猎豹胸针并置的,便是一件出土自河北满城窦绾墓的西汉豹型铜镇。豹作蜷卧状,昂首张口,长尾弯卷,豹身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错金银工艺,双目以白玛瑙制成,炯炯有神。
两只豹子,虽诞生在不同的空间、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呈现,但都生动彰显了这一动物的姿态之美,以及人们在其身上寄托的精神力量。伟大的设计师们正是如此,将动物身上最传神之处加以艺术创作,在世间留下了荣耀图腾。
而在展览的第二版块“万物有灵”中,对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意象的呼应,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斑斓的蝴蝶、灵动的翠鸟、优雅的孔雀、婀娜的花卉……来自东西方的种种意象与展陈背景中的“白描庭院”瓷塑交相辉映,仿似漫步江南园林中,闲赏莺飞燕舞、柳暗花明。
在自然这一永恒的创作命题下,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还是卡地亚的创作灵感来源,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射于自然之变上,并由此衍生出纷繁绮丽的艺术作品。
展览的第三版块“创意无垠”,以“创意”为关键词,着重展现了卡地亚对于不同文化“意象”的融合与创新,尤其以20世纪20年代起对异域古老文明的借鉴为突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卡地亚三兄弟。出于对考古、旅行和所有来自异域事物的好奇热爱,从20世纪初,他们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一场探索,收集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波斯、印度与日本等地的艺术珍品……神秘富饶的异域深深地吸引着几位冒险家,而卡地亚也从中不断地汲取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艺术灵感。
卡地亚第二代传人阿尔弗雷德·卡地亚(1841-1925)与其三个儿子,从左至右分别是皮埃尔(1878-1964)、路易(1875-1942)和雅克(1884-1941),1922年
对于异域文化,卡地亚绝非生搬硬套,而是博采众长,融合自身特质后,进行重塑与升华。就埃及文明为例,早在1911年,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就曾造访埃及,路易·卡地亚也很早就开始收集埃及艺术书籍,例如爱德华·威廉·莱恩(Edward William Lane)的《埃及记述》(Description de l'gypte)和欧文· 琼斯(Owen Jones)的《装饰的法则》(The Grammar of Ornament)。于是到1922年,当古埃及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在欧洲掀起埃及热时,卡地亚也在这股文明热潮中大放异彩。
卡地亚别出心裁地将古埃及文物作为“素材”应用在珠宝设计中,制作了多枚古埃及风格的珠宝作品。其中一枚埃及风格的胸针,其中央的古埃及彩陶碎片,描绘了狮首女神塞赫迈特头顶日盘,圣蛇乌莱乌斯从日盘升起的图案,这块碎片可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背景是镶嵌了钻石的青金石,仿佛蔚蓝天空中群星闪耀,星空周围则是黑色珐琅和重复的钻石镶嵌莲花图案。这枚作品整体上结合了装饰艺术与埃及风格设计,捕捉到了古埃及信仰的精神和灵性,以及珠宝的神秘感和庄严感,由此再现了古埃及文明的魅力。
极致创意的发挥,既有赖于对多元文明的兼容并包,也在于创作者的灵犀乍现和个性表达。在随后的“世间惊鸿”版块,便展示了自1933年起执掌设计部门的卡地亚传奇创意总监贞·杜桑的设计思路与作品。
作为追求卓越的独立女性代表,她将自身的独特品味和个人主张融入了卡地亚的作品。其中的许多作品,还见证了诸多与她一样的传奇女性的人生和她们张扬的审美,其中有温莎公爵夫人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美国名流芭芭拉·霍顿(Barbara Hutton)、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墨西哥国宝级明星玛利亚·菲利克斯(María Félix)……
玛利亚·菲利克斯与卡地亚1968年为其定制的蛇形项链
其中一件展品,是贞·杜桑于1942年创作的笼中鸟胸针。这枚象征占领和压迫的胸针,于巴黎沦陷期间陈列在巴黎和平街13号卡地亚店铺,她也因此受到纳粹的传讯,珠宝被没收。到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8月底解放巴黎,于是,这面橱窗里出现了一枚新的胸针:一只采用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打造的“自由鸟”挥动翅膀破笼而出,彰显了家国光复后的喜悦。
左:笼中鸟胸针,卡地亚巴黎,1942年
右:自由鸟胸针,卡地亚巴黎,1944年
这些丰富的意象,不仅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同时兼具个性化,成为珠宝设计者和佩戴者个人真实的内心表达。这些意象的运用,又在冥冥中与中国文化语境下“赋比兴”相互印证,成为不同的时空中间,共通的艺术情感。
作为法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让·考克多(Jean Cocteau)于1955年获封法兰西院士,遵照传统他享有佩戴宝剑的权力,于是,他亲自设计了一把院士剑,并交由卡地亚精心打造。这件作品,也是这次展览中最重要、最能诠释卡地亚艺术魔力的展品之一。
左:让·考克多的设计草图
右:让·考克多的法兰西院士剑,卡地亚巴黎,1955年
这把剑以希腊神话中俄尔普斯的形象为主要灵感来源,并采用炭笔造型象征其作品,尽管未以中国文化为直接灵感,但作品中对西方古典意象的运用,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动物图腾、神话元素等不谋而合。它将主人的抱负与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笔与剑,作为作家的两种武器,诠释着作家个人对生命、哲学、艺术等命题的思考,亦书写着时代的故事。
此时,艺术的魔力,穿过山川异域,越过岁月长河,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回响,书写下永恒。
光阴易逝,艺术长存。人类通过艺术实现永恒,抵御时间的流逝,而表征时间的钟表,也成为人们探索时间、追求永恒的重要载体。
在展览的第五板块——“永恒法度”中,汇集了许多集精湛工艺和非凡美学于一体、承载时间奥秘的珍贵时计:无论是视觉上时针宛如悬空、工艺高度复杂、瑰丽稀有的“神秘钟”,还是第一枚现代腕表——设计简约而经典的山度士腕表,都是卡地亚艺术魔力的重要体现。
左:Model A神秘钟,卡地亚巴黎,1912年
右:Santos Dumont腕表,卡地亚巴黎,1912年
人类文明的成果浩如烟海,如艺术般令人过目难忘的惊鸿之美却并不多见。百余年的时间,卡地亚始终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取其一瓢,发扬光大。而这也是展览的最后一个版块——“繁华一瓢”所要呈现的。丰富的卡地亚档案,作为珍贵的历史记录,彰显了卡地亚百年历程背后的人文之光。
从创始人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Louis-François Cartier)的精心营造,到卡地亚三兄弟的推陈出新、共同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商业版图,这些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被卡地亚档案馆通过老照片和对家族有着特殊意义的物件,一一呈现。
胸针,卡地亚伦敦,1933年
来源于卡地亚家族,根据雅克·卡地亚的构想,胸针上的宝石对于他的家庭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紫水晶代表母亲(他的妻子奈莉·哈耶斯),四个正方形图案代表四个孩子,切割蓝宝石边框则代表父亲(蓝宝石是他本人的诞生石)
而各类设计手稿和精心制作的石膏模型,又忠实记录着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匠心独具;还有一盒珍贵的翠鸟羽毛、一本《中国纹样图集》、一份埃及图案研究手稿……都蕴含着卡地亚对不同文明的无限好奇。
左:路易·卡地亚收藏的《中国纹样图集》
右:埃及图案研究手稿,卡地亚巴黎,约1910年
从古老的权力与动物图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共荣;从跨越疆域的文明共振,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及其个性与风格;从探讨永恒的宇宙奥秘,到展示聚沙成塔的力量;“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览从多维度,展现了不同文化、意象之间的奇妙联结,它们跨越时空交相呼应,共同探索着人类文明中的多个重要命题:生命与自然,哲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瞬间与永恒。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还引入了创新的AI技术进行展陈设计,突破了人们感知艺术的边界。展览以倪瓒的《汀树遥岑图轴》作为灵感来源,由cAI™(读作AI Cai)担任视觉总监——cAI™是艺术家蔡国强与团队量身开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
在蔡国强及其团队的引导下,cAI™学习了白居易的《忆江南》《花非花》等诗词,和让·考克多对卡地亚的描述“一位奇妙的魔法师,用迷人的方式,从一缕阳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形成了对展览整体气质的初步构想,并在不断的对话磨合中,生成江南雅致的意境,亦呼应着卡地亚珠宝的灵动之美。
而陈列展品的展柜内的背景浮雕,则是前沿的AI技术与传统工匠精神的结合:采用蔡国强家乡泉州的石匠石雕与瓷塑,以AI生成的图像为基础,搭配场景中的倪瓒风格山水和中国庭院手稿。这也呼应了卡地亚如魔术师一般,通过自然宝石与精湛技艺,所打造出的有着艺术魔力的珠宝世界。
展柜内的背景石雕(上)与瓷雕(下),基于cAI™ 创意的图像精雕而成,顾剑亨摄,蔡工作室提供
茨维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必然会有一个漫长岁月流逝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同文明在不同时空中悄然生长,又彼此呼应。它们创造出最能代表其精神品质的种种意象,展示着人们的进取精神、细腻情感,又或是内心需求。
而当它们能够窥见彼此的一刻,又互相为对方对于美的精神追求深为折服。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艺术彼此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共同迸发出更闪耀的人类文明之光。我们在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十分庆幸,在这个时代,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能够汇聚一堂,彰显不同民族的精神追求与艺术魅力。
从左至右依次为:
插屏式座钟,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藏,1927 年
三阳开泰碧玉插屏,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乾隆(1736-1795)
插屏式座钟,卡地亚典藏,1926 年
卡地亚典藏作为一个桥梁,正是跨越了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基于东西方历史遗产,不断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和解读,让不同文明得以碰撞,并最终将这些交流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分享给广大公众。
此次“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展览,正如一场烟雨江南里的雅集,将世界各地的意象表达次第呈现,在碰撞与交融中,迸发艺术的永恒魅力。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沈艺超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卡地亚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