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是结膜对过敏原刺激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以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为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织我国角膜病领域专家制定《我国过敏性结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
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诊断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必要条件。
眼痒,可伴有异物感,结膜囊分泌物增多。
结膜充血、结膜乳头、角膜特异性病变特征至少1项。
在实验室辅助检查中,结膜刮片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更有助于明确诊断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不同亚型的诊断流程见图。
图 我国过敏性结膜炎建议诊断流程
|
需要与过敏性结膜炎鉴别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结膜炎、药物毒性结膜炎、自身免疫性角结膜炎及干眼。部分泪道疾病,如泪道不完全阻塞和泪小管炎等也易与之混淆。过敏性结膜炎有时被误诊为慢性感染性结膜炎,用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常延误病情,临床医师须加以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如全身其他部位的过敏性疾病史、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生活环境、接触镜配戴史及眼部手术史等。
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健康教育、脱离过敏原、减轻患者症状及体征。对于多数患者,主要缓解眼痒、眼红等不适;对于长期发作或病情迁延患者,则以控制炎性反应状态为主。
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缓解和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病情。尘螨过敏患者应做好室内清洁和除螨工作,花粉过敏症患者则需要在花粉季节尽量采取保护措施。空气污染严重时患者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眼部清洁及凉敷能一定程度减缓眼痒等不适。
抗组胺药局部点眼仅可治疗轻中度过敏性结膜炎。严重或频发者可联合口服抗组胺药,但起效较慢,对于已经发作的过敏性结膜炎疗效欠佳。使用口服抗组胺药可能会加重干眼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眼部不适,须加以注意。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慎用抗组胺药。
肥大细胞稳定剂局部点眼仅可有效减轻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从而减缓后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激活和聚集。但此过程需3~5 d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仅适用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发作间期的病情控制。
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药物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首选基础药物,其可同时起到稳定肥大细胞胞膜和拮抗组胺的双重作用,局部点眼对于急性发作期的炎性反应和间歇期的炎性反应活化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此外,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具有良好的耐受度。对于急性期患者推荐使用该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药物局部点眼能有效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适用于严重过敏性结膜炎和病情反复迁延的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应注意随访观察,以免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真菌感染及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并发症。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局部点眼,具有抑制多种炎性反应介质的作用,并可抑制由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结膜过敏性炎性反应。对于重度过敏性结膜炎,尤其不耐受糖皮质激素药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该类药物的眼用制剂。目前临床仍然缺乏使用该类药物安全性的远期随访资料,因此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病情缓解后调整用药。
人工泪液可稀释结膜囊内的过敏原,润滑眼表,缓解患者症状。缩血管药物局部点眼可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眼红、水肿和分泌物增多症状,但不能阻止炎性反应和缓解眼痒,不建议常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局部点眼可抑制Ⅰ型超敏反应中前列腺素的产生,适用于部分轻度的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对于急性过敏性结膜炎疗效有限。
对于伴有难以愈合的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的过敏性结膜炎,根据严重程度和性质,可考虑绷带镜、羊膜覆盖或其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