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不压身
民航技术讨论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艺不压身

无指引飞行技巧简介

艺不压身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3-22 08: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本文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原名叫《坐在中间也能练操纵》,意在向初学者介绍注意力分配练习的技巧。

前几天有网友留言问我,怎样让无指引飞行更加稳定。我临时把这篇旧文翻出来修改了一下,算是作个较为详细的解释吧。

俗话讲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不同机长的飞行理念和习惯是存在差异的。本文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见解,而并非唯一正确的方法。

在我刚参加飞行时候,曾经有一个说法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困惑。

教员们经常讲: “要让指引跟着你走,而不是你跟着指引走”。

我脑门儿上又没连着 FCC。我特么肿么知道指引杆下一秒往哪走?

更让我困惑的是,教员在示范飞行的时候确实能够做到 “领着指引飞行”。

在我的想象中, “机长”应该是智人进化后的一个新物种。“机长人”很可能像蜥蜴一样具备双眼差动转向功能,或者已经进化出类似苍蝇的复眼结构。

“机长人”能够同时察觉、纠正多个飞行参数偏差。其速度之快,甚至超过飞行控制计算机( FCC 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所以他们能够 “领着指引飞行”。

自卑啊,绝望啊......

那句老话儿怎么说的?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在,我 “进化”成“机长人”也有很多年了。

我没有移植 “阿诺舒华辛力加同款”的钛合金狗眼,也没有像绿巨人一样接受核辐射,经常躺被窝里玩手机损害了我的视力,但我已经能够飞出稳定的无指引进近了。

回头看来,当年老机长们演示的所谓 “领着指引飞”其实就是“开着指引飞无指引”。无非是他们能够早于指引发现和修正偏差。

“菜鸟”相比,机长能够更早发现偏差,除了操纵能力强,心态放松外,其注意力分配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意在向初学者介绍一些基本的五边飞行方法, “老司机”们可以自动忽略。

进入正题。

我们形容一件事情不靠谱,经常会说 “没准”。明确一个基准,是我们发现偏差,以及修正偏差的前提。

确定基准值,是掌握偏差趋势、偏差量、修正幅度,以及修正改出时机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飞行员,当你具备 “指哪打哪”的操纵能力后。那你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指哪”?

(一)基准下降率

在最后进近阶段,我们会保持恒定下滑角飞向接地区。

从几何学的角度讲,下滑角恒定时,垂直速度与水平地速的比值也就恒定。



拜惯性导航技术所赐,现代大型客机( MA60除外 )具备实时垂直速度指示。我们可以通过垂直速度预见未来的运动轨迹。

机场进近图中公布有五边下降梯度 /角度数据。在进近准备时,机组可以通过 预计的地速和梯度来估算 “基准下降率”。

通常来讲,我们使用下面的公式来粗略计算 “基准下降率”。

下降率( ft/min )= 梯度 × 地速( kt

有些机队会在驾驶舱配备类似下图这样的换算表,以方便机组快速查阅。


笔者个人习惯将地速与下降率数据以 “下降率 = 地速一半加X ”的方式加以归纳,方便地速变化时快速调整“基准下降率”。

以最常见的3 °下滑角( 5.2%下滑梯度)为例:

下降率 地速 ÷ 2 × 10 + 50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地速一半加50”(乘10被省略)了。

地速 140kt,下降率700+50=750 ft/min。

地速 150kt,下降率750+50=800 ft/min。

地速 160kt,下降率800+50=850 ft/min。

“基准下降率”不仅是我们沿下滑道稳定进近必须保持的参数,还能向我们揭示飞机即将出现的偏差方向,更是我们修正偏差所必须使用的参考。

曾经有一位新机长很不服气的问我: “你五边喊了三次‘不要抬点’。我发现你眼睛都没往外看,凭啥说我抬点了?”

“飞机地速 140kt,你下降率突然从750ft/min变600ft/min了,不是抬点是啥?



除了常规五边偏差的发现和修正外, “基准下降率”概念对于非标准梯度的五边进近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广元 08 VOR/DME进近为例。

五边下降梯度为 6.4%。经过换算可以发现,其基准下降率大约为“地速一半加200”。

这就意味着如果 地速为 150kt,基准下降率即为950 ft/min。 如果飞机高于下滑道,则必须使用大于 1000 ft/min的下降率进行修正。

广元 08号五边地形极其复杂,飞机在五边会频繁触发“one thousand”语音报告(英尺/无线电高度)。

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使用 1000ft/min以上的下降率修正剖面,其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广元 08号进近 如果下滑线偏高,机组大多选择翻越山梁,进入河谷后再向下修正。如果偏高太多,机组则更倾向于中止进近。

而且,尽管理论上讲广元机场可以接受 B737-800着陆,航空公司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类似B737-700这样的进近速度较低的机型执飞。

(二)基准航迹

我的师傅曾经是一位空军歼击机的教员。

有一次他跟我开玩笑: “你知道歼击机在空中怎么 180° 掉头吗?

“那还能咋掉?压盘蹬舵,转 180° 呗。

“不是。我们压 120°坡度,把飞机扣过来,然后抱杆。

“......”

对于小型的,机动性较强的飞机而言,使用升力矢量改变方向和位置是较为普遍的方法。

但是对于大型运输机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航迹法改变位置。

在刚刚从航校毕业的副驾驶身上,这种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

飞机偏右了。

往左压一下盘,马上回平。

看一看,还偏右。

再往左压一下。

还偏右,再来一下。

......

如此循环往复,把个 60多吨的飞机晃的“花枝乱颤”。

或是飞机偏左。

压住右盘不放。

等飞机接近中线。

反盘改平坡度。

飞机毫无悬念的甩向右边(未消除交叉角)。

再压住左盘不放。

.......

这里有个名堂,唤作 ——“炒菜”。

在五边飞行中,通过航迹夹角发现和修正偏差,更稳定,也更舒适。

以昆明 21号盲降为例:



(三)基准油门

必须要承认,很多教员是反对 “基准油门”概念的。他们主张按需调整推力,精确保持目标速度。

但我还是要说, “基准油门”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 “基准油门”呢?

简单的讲,就是飞机在当前条件下(机型、重量、标高、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无干扰,无偏差时维持标准进近所需的推力。

看了这个定义,明眼人立刻就能看出来 ——变量太多,这个“基准油门”根本算不出来。

是的,但我们可以通过 “估”+”试”的方式确定较为准确的“基准油门”。

笔者习惯在《空速不可靠 /穿越紊流性能表 》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估算 “基准油门”。

下面我们以 B737-700飞机(24k推力,有小翼),全重55吨,昆明机场(标高6900英尺),气温30℃,修正海压1003hp,顺风5m/s为例进行演示。

1 )查表


首先查阅 QRH中的 《空速不可靠 /穿越紊流 》性能表,确定 55吨所对应的推力。根据差值计算可知,推力约为52.5% N1。

2 )速度

Vref+5为基准,空速每增加10kt,基准油门增加1% N1。

《空速不可靠 /穿越紊流 》性能表数据是基于 Vref+10给出的,所以我们需要减去1% N1。

“基准油门”调整为51.5% N1。

3 )温度

以标准大气 +15℃为基准,气温每增加10℃,推力增加1% N1,反之亦然。

当前气温 30度,基准油门增加1.5% N1,即53% N1。

4 )气压

气压对于推力的影响是很大,相同 N1转速下,高气压空气密度更大,发动机实际推力也更大。

1013hp为基准,修正海压每增加10hp,基准油门减小1%,反之亦然。

当前修正海压 1003hp,则基准油门增加1% N1,即54% N1。

5 )标高

以海平面为基准,机场标高每增加 1000ft,基准油门增加1% N1。

昆明机场标高 6900ft,则基准油门增加7% N1,即61% N1。

同理,如果五边较长的话,长五边基准油门还需要适当增加。

6 )顶 / 顺风分量

表速不变前提下,顶风使飞机地速更小,其对应的 “基准下降率”也更小。

基准下降率小,意味着单位时间内 “势能做功”变少,飞机需要更大的发动机功率维持下滑线。

同理,顺风条件下,单位时间内 “势能做功”更多,维持下滑线所需的推力也就更小。

以静风为基准,顶风每增加 5m/s,基准油门增加1% N1,反之亦然。

当前顺风 5m/s,则基准油门减小1% N1,即60% N1。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当顶风分量较大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速度会高于 Vref+5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目标速度偏离做过一次修正了。这里对顶 /顺 风再单独进行一次推力修正,是不是重复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针对目标速度偏离所做的推力修正,主要是针对空速增加伴随的阻力增大而言的。

而这里的顶 / 顺风推力修正,是针对不同 “基准下降率”状态下的“势能做功”差异而做的。其在原理上,与下一项的“下滑梯度”修正更为接近。

7 )下滑梯度

以五边 5.2%下滑梯度为基准,如下滑梯度更陡,则基准油门更小;如下滑梯度更缓,则基准油门更大。

此项修正没有,典型的经验数据可供参考。机组可以在后续 “试”的阶段,适度调整。

8 )五边的尝试和调整

上面介绍的 “基准油门”计算和调整,仅仅是前辈们在日常飞行中总结的经验数据。并不一定能准确满足实际五边飞行的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在五边对 “基准油门”进行验证和调整。

方法很简单,当飞机在五边建立稳定着陆形态和参数后,先把推力设定为预想的 “基准油门”。

如果排除外界干扰可能后,飞机持续表现出空速偏小,下滑线偏低的倾向,则说明 “基准油门”估算偏小。反之亦然。

一位成熟的飞行员,验证和调整 “基准油门”用时通常不会超过 10秒,而且在后续飞行中随时可以再次调整。


至于 “基准油门”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

表速出现偏差,则按需增减油门。

表速恢复正常,则返回基准油门。

必须承认,对于熟练副驾驶而言,即使没有预估基准油门,单纯根据空速变化收加油门也可以实现稳定的进近。

那我们何必大费周章去 “预估”和“验证”基准油门呢?

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恰好是笔者写作本文这几天遇到的。

例:

昆明 21号跑道盲降(标高6900英尺)

B737-700 全重55吨 襟翼30

地面风 210°3m/s、温度13℃、修正海压1015hp

按照前文介绍:

《性能表》 55吨,襟翼30推力52.5% N1。

《性能表》基于 Vref+10,实际飞行使用Vref+5,推力减1% N1。

机场标高 6900ft,推力加7% N1。

最终 “基准油门”估算为58% N1。

飞机在长五边始终保持稳定飞行,在 500ft高度突然同时遇到乱流,表速增加,下降率减小。

脱离乱流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飞机以空速 Vref+15,推力53% N1的状态保持“稳定”飞行。

飞机即将进入跑道,副驾驶多次提醒我速度大。但我没有继续减小推力。相反,我随时准备增加推力。

因为我相信 53% N1不可能维持飞机稳定的下滑状态。

高度 100ft,表速突然快速回落,飞机下沉显著加快。

速度趋势箭头出现伊始,我就开始增加推力。最终飞机 Vref+5的速度,略大于基准的推力进入跑道,着陆正常。

试想,如果我带着 “基准油门-5%”进跑道,抑或听从副驾驶的建议“再收一点儿”,那么一旦减速趋势出现,飞机就不在我能掌控之中了。

或者有朋友会问, “你凭什么确定飞机一定会再次减速?”

坦率的讲,我不确定。在飞行中,我也确实遇到过推力明显偏小,但飞机就是不减速的情况。

BUT,SO WHAT?

只要飞机以正常的下沉速率进入拉开始高度,正常退出姿态,柔和一致收光油门就好了。

我可能会飘的有一点远,但我一定不会重着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