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步进梁式棒线加热炉工程设计及建设经典案例图解》
作者:
|
栾贻民
著
|
定价:
|
398元
|
出版日期:
|
2016年10月
|
记录历史,凝聚永恒,留下精典,传播科技。一部反映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经典史诗,国际上第一部全面,全景,高清记录中国〝步进梁式加热炉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步进炉汽化冷却技术〞的历史文献。独家原创,历经六年时间精心编写,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好资料,《蓄热式步进梁式棒线加热炉工程设计及建设精典案例图解》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直达购买链接~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精选1100多张照片,并辅以表格及工艺流程图,以钢铁企业轧钢工序典型的空气、高炉煤气双蓄热步进梁式棒线加热炉为例,介绍了该类炉型从装料炉门到出料炉门范围内,土建、设备、液压、润滑、工业炉、燃气、热力、给排水、仪表、电气、电讯、公辅、自动化等专业的设计内容、系统组成、设备结构等,全景展示了系统全部组成,生动再现了工程建设全过程。
本书最显著的特色是:摒弃了常规图书抽象的理论描述,而是以照片、表格为主,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及注释,以工程建设为主线,按工程建设的先后顺序,根据各专业的设计范围及内容,对炉子的各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生动地再现了整座加热炉建设的全过程。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本书虽以棒线加热炉为例,但对于窄带、板带、高线加热炉等,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轧钢加热炉研究、设计、制造、供货、施工、操作、运行、管理、检修及维护等人员参考使用,可作为蓄热式加热炉的技术培训资料,可作为高等院校热能工程、工业炉等专业的业余学习资料。
【图书特色】
1-【国内独家原创】: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关于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图文并茂型、实战型书籍。
2-【典型的三不像】:
叫书不像书,叫图不像图,叫摄影集也不像摄影集。以照片为主,并加以必要文字说明、注释、图表及工艺流程图。
3-【注重实战性】:
书中没有那些抽象的理论,书中内容全部来自工程实战,以工程建设为主线,按照工程建设的先后顺序,对炉子的各个系统、工艺流程、设备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生动地再现了整座加热炉建设的全过程。
4-【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内容详实,通俗易懂,连外行人都能看得懂。
5-【专业性、专一性】:
本书不像其它图书那样面面俱到,什么类型的炉子都介绍,什么也说不全面,什么说不清楚。本书就只介绍一种炉型、一个案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象再大,本书也要将其彻底解剖。
6-【系统性、完整性】:
本书全面介绍了炉子涉及到的工艺、土建、设备、液压、润滑、工业炉、燃气、热力、给排水、仪表、电气、电讯、公辅、自动化等所有专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把炉子的里里外外全部都扒了个精光。
7-【通俗性、实用性】:
外行人都能看得懂,人人皆可读,外行变内行,内行成专家。
8-【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正页419页,普通版书厚就2.6厘米,重量3斤6两,珍藏版的书估计厚度4厘米,重量也得2公斤,记载的都是满满的、沉甸甸的历史回忆。
9-【学术性】:
全面、系统、高清记录钢铁工业了“步进梁式加热炉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汽化冷却技术”当今三大先进技术。
10-【历史性、收藏性】: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时代中国钢铁工业的科技发展史,是一个时代中国钢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缩影。中国钢铁工业大干快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想要全面拍摄、全景高清记录蓄热式加热炉建设全过程的机会已经不是很多了。即使有这样的机会,想要成就一本类似的图书,也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结合。
11-【高清写真】:
炉区鸟瞰照、炉子全景照、设备全景照、局部特写照,任何细微之处都不放过。不论珍藏版还是普通精装版,都是全彩色、高档铜版纸印刷,所用纸张比相纸质量还要好。
12-【适宜读者的广泛性】:
不论您是学生、老师、学者、专家、教授;还是工人、班长、车间主任、工段长、技术厂长、设备厂长、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还是设计人员、研究人员、设备制造、供货厂家、操作人员、检修人员、维护人员;还是生产部、检修部、机动部、设备部、安环部、能源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还是钢铁厂、轧钢厂、热电厂、冶金设备制造厂、耐火材料厂、热工仪表厂、自动化公司、液压润滑厂、热力辅机厂。等等等等,只要是与钢铁沾边的,人人皆可读。
13-【用途的广泛性】:
可作为设计、研究人员的辅助资料,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产生;可作为高校教学用参考资料,让师生们他们大开眼界,一睹工程建设的芳容;可作为新员工快速入门的培训资料,可作为应聘求职人员的应急充电宝,可作为有跳槽意向人员的知识储备资料,可以指导轧钢企业的日常生产、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可作为赠送亲朋好友、领导上司、客户的好礼品,等等等等。
【
作者简介
】
栾贻民
,男,1974年出生,山东莱芜人。1998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现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系热能工程专业,后赴哈尔滨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深造学习,主要从事冶金工业炉及燃气工程的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
完成各类燃气动力管道工程设计200余项
,主持建设各类蓄热式推钢炉、蓄热式步进炉、常规燃烧步进炉等轧钢加热炉10座,设计各类烧结点火炉、煤气加压站30余座,参与高炉、热风炉、喷煤烟气炉、卷取炉、保温坑、热处理炉、锅炉、石灰窑、退火炉、隧道窑、还原炉等工程建设40多项。
在《钢铁》、《冶金能源》、《工业炉》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山东冶金》2篇。入选《中国经济技术发展优秀文集》,并获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获国家经贸委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获中国管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获山东金属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获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企业设备管理成果四等奖1项,获莱芜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2001年获 山东省莱芜市“技术创新标兵”荣誉称号,
2017年3月在“第六届中国钢铁发展合作交流高端论坛”获钢铁行业“冶金工匠精神奖”。
序
蓄热式加热炉是高效蓄热式换热器应用于常规加热炉,并按其工艺原理改进了结构的加热炉。蓄热式加热炉是由加热炉炉体、蓄热室、换向系统、燃料供给系统、供风系统和排烟系统等构成的。蓄热室是进行蓄热和放热,进行烟气余热回收的重要设备。它替代传统加热炉的空气换热器和煤气换热器,而且成为空气、煤气和烟气流动通道的一部分。蓄热式加热炉的优点是操作时炉温分布均匀,加热质量好,产品合格率高。同时,这种加热炉燃料选择范围大,能提高低热值煤气燃烧温度,燃料消耗量低,而基于蓄热燃烧技术的机理,NOx的排量也相对较低。与传统加热炉相比,蓄热式加热炉可节能近30%,钢坯氧化烧损可下降40%以上,NOx排放可小于100ppm,实现了对低热值高炉煤气的利用。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是具有巨大节能和环保双重功效的新型燃烧技术,近年来,蓄热式加热炉在我国钢铁工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以蓄热式加热炉的设计及工程资料为内容,作者编辑的蓄热式加热炉图文相济,以图为主,文字简练,图片清晰,通俗易懂,生动新颖。作者没有以往的理论和大块的分析,也没有精致的标准图形、构造和冗余的描述,将蓄热式加热炉的内容寓意于多样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之中。本书将蓄热式加热炉剖析入腹,实为在目前诸多教科书及科技文本不多所见,是一本别具特色及资料性极强的参考文献。
本书内容具有主观性。作者集多年蓄热式加热炉设计、改造和工程建设经验于本书内容之中。特别是加热炉建设过程的实际图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很难见到。这就如同记载人成长过程的老照片那样,对加热炉建设和改造过程留下记载资料,使人能直观地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蓄热式加热炉的原理及特性,达到透视学习的目的。
本书内容具有实践性。书中内容都是实际的和已通过实践检验的内容,这与理论文献和相关资料及教科书内容有质的差别。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本书的特色。书中提供的图片,即是历史的记录,又是现实的实物,这使读者更有现实感和实在感。从而也会从中引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问题,引起创新思维的产生。
本书内容具有开放性。书中内容按照设计任务、内容和条件等进行逻辑排序,给出十几个方面的系统框架。按实际过程嵌入实际的工程设计内容。这些框架是开放的,其中可按实践内容不断充入具体实例,使整个内容框架具有开放和可学习性。
本书内容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书中描述的内容不仅涉及蓄热式加热炉的主体,而且关联到土建、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等设计过程涉及到的全部系统,并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且将系统的每个环节展现得无微不至。
总之,作者将工作多年的设计和工程实践资料经开发、提炼、筛选和整理出的图文和实际例证资料,为蓄热式加热炉的研究、设计、应用及教学作为辅助资料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辽宁科技大学 谢安国
2016年5月于鞍山
【
精彩书摘
】
【
目录
】
1 工艺
1.1 工艺专业设计任务
1.2 加热炉设计条件
1.3 加热炉设计范围
1.4 加热炉技术性能
1.5 加热炉公辅条件
1.6 加热炉总平面图
2 土建
2.1 土建专业设计任务
2.2 土建专业设计内容
2.3 炉区土建工程总图
2.4 炉区主要建筑物及设备基础
2.4.1 加热炉本体及炉坑内设备基础
2.4.2 汽化冷却泵站
2.4.3 助燃风机房、排烟风机房
2.4.4 空烟烟囱基础、煤烟烟囱基础
2.4.5 液压站
2.4.6 电气室
2.4.7 操作室
3 设备
3.1 设备专业设计任务
3.2 设备专业设计内容
3.3 炉体机械设备组成
3.4 装料悬臂辊道
3.4.1 功能用途
3.4.2 技术性能
3.4.3 结构组成
3.4.4 装配总图
3.5 出料悬臂辊道
3.5.1 功能用途
3.5.2 技术性能
3.5.3 结构组成
3.5.4 装配总图
3.5.5 装、出料悬臂辊道装配工艺布置
3.6.1 功能用途
3.6.2 技术性能
3.6.3 结构组成
3.6.4 装配总图
3.7 炉内水冷挡板
3.7.1 功能用途
3.7.2 技术性能
3.7.3 结构组成
3.7.4 装配总图
3.8 步进机械
3.8.1 功能用途
3.8.2 技术性能
3.8.3 结构组成
3.8.4 设计内容
3.8.5 步进机械装配总图
3.8.6 斜轨装配
3.8.7 17°模块安装
3.8.8 升降框架
3.8.9 Φ650滚轮组装配
3.8.10 平移框架
3.8.11 升降定心装置
3.8.12 水平定心装置
3.8.13 升降缸装配
3.8.14 平移缸装配
3.9 装料炉门升降机构
3.9.1 功能用途
3.9.2 技术性能
3.9.3 结构组成
3.9.4 装配总图
3.10 出料炉门升降机构
3.10.1 功能用途
3.10.2 技术性能
3.10.3 结构组成
3.10.4 装配总图
4 液压及润滑
4.1 液压系统
4.1.1 液压用户
4.1.2 液压管路
4.1.3 液压设备
4.1.4 液压系统原理图
4.1.5 液压站工艺布置图
4.1.6 液压系统控制要求
4.2 甘油润滑系统
4.2.1 润滑用户
4.2.2 润滑设备
4.2.3 润滑管道
5 工业炉
5.1 工业炉专业设计任务
5.2 工业炉专业设计内容
5.3 炉体热工结构组成
5.4 水封槽及刮渣机构
5.4.1 功能用途
5.4.2 结构组成
5.4.3 装配总图
5.4.4 水封槽
5.4.5 裙罩
5.4.6 刮渣板
5.5 炉体下部钢结构
5.5.1 功能用途
5.5.2 结构组成
5.5.3 装配总图
5.5.4 水封装置
5.5.5 排渣孔
5.5.6 排渣管
5.6 水梁、立柱及垫块
5.6.1 功能用途
5.6.2 结构组成
5.6.3 水梁及立柱布置图
5.6.4 水梁及立柱装配图
5.6.5 水梁
5.6.6 立柱
5.6.7 垫块及接头
5.7 炉体上部钢结构
5.7.1 功能用途
5.7.2 结构组成
5.7.3 炉体上部钢结构总图
5.7.4 下部柱脚布置图
5.7.5 炉顶大梁连接图
5.7.6 装料端钢结构总图
5.7.7 装料端炉皮钢板图
5.7.8 出料端钢结构总图
5.7.9 出料端炉皮钢板图
5.7.10 侧墙炉皮钢板图
5.8 炉体耐材砌筑
5.8.1 砌筑范围
5.8.2 设计内容
5.8.3 理化指标
5.8.4 炉底砌筑
5.8.5 炉墙砌筑
5.8.6 炉顶砌筑
5.8.7 水梁及立柱包扎
5.8.8 装料推钢机砌筑
5.8.9 装、出料悬臂辊道砌筑
5.8.10 缓冲挡板砌筑
5.8.11 炉门砌筑
5.9 炉门及窥视孔
5.9.1 装料炉门
5.9.2 出料炉门
5.9.3 检修炉门
5.9.4 侧开炉门
5.9.5 窥视孔
5.10 炉坑内设备结构层次
5.10.1 炉坑内设备运动状态
5.10.2 炉坑内设备结构层次
5.11 燃烧系统
5.11.1 烧嘴配置
5.11.2 烧嘴编号
5.11.3 烧嘴布置
5.11.4 蓄热式烧嘴布置
5.11.5 蓄热式烧嘴
5.11.6 烧嘴砖
5.11.7 挡板砖
5.11.8 蓄热体
5.11.9 格栅板
5.11.10 导流板
5.11.11 蓄热室
5.11.12 蓄热室挡板砖及蓄热体分布图
5.12 换向系统
5.12.1 换向阀配置
5.12.2 换向阀工艺布置
5.12.3 换向阀设备配管
5.13 空气、煤气、空烟、煤烟管道系统
5.13.1 空气、煤气、
空烟、煤烟
系统工艺流程图
5.13.2 空气管道总管
5.13.3 煤气管道总管
5.13.4 空气、煤气、空烟、煤烟管道系统
5.14 煤气管道吹扫、放散系统
5.14.1 高炉煤气管道吹扫、放散系统
5.14.2 焦炉煤气管道吹扫、放散系统
5.15 点火烘炉系统
5.15.1 点火烘炉系统工艺流程图
5.15.2 点火烘炉管道
5.15.3 点火烘炉设备
6 热力
6.1 热力专业设计任务
6.2 热力专业设计内容
6.3 汽化冷却系统
6.3.1 汽化冷却系统概述
6.3.2 汽化冷却系统工艺流程
6.3.3 汽化冷却系统工艺布置
6.3.4 汽化冷却系统设备布置
6.3.5 汽化冷却系统单体设备
6.3.6 汽化冷却系统管路布置
6.4 仪表气源管路系统
6.4.1 仪表气源用户
6.4.2 仪表气源管路工艺流程图
6.4.3 仪表气源管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