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社交媒体的主要时间投入了微博(@纯银V),我的微博经常聊储蓄与消费,有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月经话题:家庭年收入 50/100 万;或是家庭总资产 1000/2000 万的典型的中产阶级,很多人很惶恐,有着强烈的财务焦虑感。
这些话说出口,家庭总资产低于 200 万的人就疯了,心想你他妈比我有钱十倍,你还焦虑个屁啊,你每天拿人民币擤鼻涕啊。
于是后者粗暴地 diss 前者,前者也不辩解,心想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去年 8 月,我去巴基斯坦走雪湖线,一整天在冰川上徒步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很多中产家庭的收入不错,但心理上觉得自己紧巴巴的,容易陷入强烈的财务焦虑。这种焦虑感说出来经常被嘲笑,却是真真实实的。
-
主动开支:
想花就花,不想花就不花,想多花就多花,想少花就少花,丰俭由己。
-
被动开支:
不得不花的钱,包括赡养父母,子女教育,房租与还贷,看病,尤其是【为了维持阶层的消费支出】。
-
风险储蓄:
为了对抗未来风险而做的储蓄,包括失业储蓄,养老储蓄,换房储蓄,健康储蓄,为子女准备的储蓄等。
现在来回答问题:为什么很多中产家庭的收入不错,但心理上觉得自己紧巴巴的?
因为主动开支太少,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太多。
无意评价这种消费构成,只是解释财务焦虑感的来由。
比如我微博评论区一个人,长辈得了疑难重症,一年花上百万续命,这件事让他觉得哪怕是 1000 万,在疑难重症面前也撑不了几年,心理上必然大大增加风险储蓄的预期。
评论区的另一些人,全家一年出国旅行两次,小十万,主要是为了带小孩开眼看世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支付这一笔维持阶层的被动支出。
总之,主动开支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有些家庭虽然一年支出四五十万甚至更多,大部分是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花的钱越多,焦虑感越强烈——强烈地担心收入滑坡,支付不起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可怎么办啊。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微博上有些人误以为我很有钱。
有钱个屁。许多羡慕我的人,资产比我多一倍。
错觉来自我几乎没有被动开支,风险储蓄也存满了。每年我个人花三十万,几乎全部是主动开支,这份消费力预期维持五十年,完全没有财务焦虑感,放松的心态让别人产生错觉。
易地而处的话,如果另一人每年花四五十万,其中二十万用于还贷,鸡娃等被动开支,十万用于养老等风险储蓄,他的主动开支只有十多万,还要担心工作变动收入滑坡后房贷怎么办,娃暑假出国旅行怎么办,养老储蓄怎么办,他不焦虑才怪。
随后有人在微博评论:
在预算安排上,50%需要(needs)、30%想要(wants)、20%储蓄(savings)。这就是 50/30/20 预算法则的意义,“需要” 不要超过收入的一半,才能有冗余去做让自己快乐的支出或储蓄。
我想了想,这个 532 法则很好,但不一定适合国情。因为中国大量存在【为了维持阶层的消费支出】。
比如学区房,比如小孩的高额教育支出,比如在评论里看到的 “每年带小孩出国旅行两次去看世界”。这些是 needs 还是 wants 呢?
我觉得是 wants,他们觉得这是 needs。因为跌出阶层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及中国家庭出于财务不安全感,savings 比例也远高于国外。
所以,在我了解的语境下,“主动开支、被动开支、风险储蓄” 这套消费结构,更适合解读国内中产家庭的消费心理。收入和消费都不低,但消费主要由被动开支和风险储蓄构成,这两部分的消费越高,不安全感越强烈,时时刻刻担心跌出阶层,心理崩溃。
基于这一套语境,即便是年收入百万的家庭,夫妻俩主动消费可能也就一二十万一年。一旦主动消费占比很低,幸福感自然也很低,有时候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哭穷,毫不意外地遭到了辛辣的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