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全网都在找的帅气列车员,是他! ·  2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五种心态,成就更好的自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用硬币请自取”,多个城市街头现“硬币箱”,结果出乎意料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06 12:37

正文


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五元。”——近日,一种供路人按需自取的硬币箱出现在多个城市街头。


被多拿?被哄抢?有去无归?这些担心并没有发生。绝大多数路人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游戏规则,有人留下字条承诺归还,还有人往箱子里投入零钱方便更多人救急……一股暖流在陌生人之间传递,见证着一座座城市文明的高度。


成都街头的硬币箱。


无人看管的“硬币箱”,你会怎么取?


地铁口、公交车站旁,塑料箱子里堆满了一元硬币。路上人来人往,半天过去了,不但没有人多拿,反而许多人将自己的零钱投放在箱子里……这不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是近期发生在国内多个城市的一幕。


近日,在广州、沈阳、南昌、合肥、苏州等多个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供路人救急使用的“硬币箱”。箱子无人看守,一旁立着“按需自取,每人不超过5元”的提示牌,拿多拿少全靠路人自觉。


隐藏在“硬币箱”附近的摄像机,记录了多地市民面对硬币时的“众生相”:


——在合肥市大东门和包公园两处地铁口,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手拿笤帚的清洁工、提着废品的拾荒老人,大家都自觉遵守按需取用,没有人超过5元钱;


合肥街头往硬币箱里放钱的市民。


——在沈阳,一位阿姨拿走5枚硬币,留下了感谢的字条;


——在南昌,一名男童伸手抓起几枚硬币,可能是身旁的妈妈认为他并不急用,教导他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男童又把硬币放了回去;


——在常州,纸箱在公交站放了一天,里面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之前多出了20多元……


深圳有点牛传媒有限公司是这次“硬币箱”活动的发起者,公司新媒体部总编辑李卓铃介绍,炎炎夏日,设立箱子的初衷是想让辛苦劳作的环卫工人能买瓶冰水喝;另外,有些市民乘坐地铁忘记带零钱,“硬币箱”也能救急。


广州街头的硬币箱。


“7月30日在广州市最先摆出箱子,原打算500元硬币损失掉就算了,没想到路人表现出了满满的正能量,将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李卓铃说,这几天公司陆续在20多个城市开展活动,无一例外收获了令人暖心的结果。


“硬币箱”触碰了人们的什么神经?


短短几天,“硬币箱”活动就在全国迅速发酵,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尽管有人怀疑这项活动有炒作之嫌,但大多数声音认为,“硬币箱”激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暖意。


网友“黄七七”就碰到过忘带零钱的尴尬。有一次大雨,“黄七七”坐公交车,车来了却发现没零钱。“着急的时候,一个女孩递了2块钱给我,我要微信还她,她坚持说不用,就这么帮助了我。”“黄七七”留言说, 收获了一份来自陌生人的帮助后,自己处事多了一份感恩的心,希望将正能量传递下去。


桂林街头的硬币箱。


“被信任,不辜负。”这是不少网友面对无偿硬币的第一反应。沈阳网友“高山流水”留言,与几元钱相比,他更感动于组织方留给路人的那份信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任和善意。遇到路边跌倒的老人不敢扶,遇到急需救助的人不敢伸手。怕被误解、被欺骗,很多人渐渐包裹起自己的恻隐之心。”网友“高山流水”说,几枚硬币,让人与人的真情不禁流露,这无疑会感染更多人。


重庆街头引起围观的硬币箱。


“沈阳人,好样的”“我们没有愧对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合肥,我为拥抱你而自豪”……网络上,随着人们纷纷对身边人和所在城市点赞,“硬币箱”还唤醒了很多市民的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意识。一位沈阳白领表示,“是谁托起了城市的文明?我们都是这个城市最直接的代言人。”


“硬币箱”式善念能否延续?


江西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援救部副部长黄钰认为,一箱硬币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浓厚兴趣,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人文价值取向, 是一种向上、正面的互动关系,大家通过自身行为去展示并传递了正能量。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说,“硬币箱”就像一个温馨学堂,通过从小事做起,人们真心体会到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在点赞、讨论之余,也期待这种无偿硬币保留下来,并且生长出更多爱心互助方式。


厦门街头正在往硬币箱里放钱的孩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