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相当于欧盟、日本、加拿大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更远低于美国。
中国孩子急需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拥有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创造性、自信心、抗挫等等能力。
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从小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公民!
给孩子找一个赛先生,当老师
整整一百年前,1919年的春天,中国人发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运动。
由此,中国人开始认识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
▲
北大校园里“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雕塑,由S和D组成,S是赛先生,D是德先生。
其中,那位赛先生,叫做赛因斯,也就是Science。
他的全名,叫做“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那么,这位赛先生,有啥神奇的本事呢?
他的本领可大了,对于一个国家,他可以左右兴衰;对于一个个人,他可以影响人生成败。
那么,他的法宝到底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逻辑思维;其二,是实验实证。
▲
毕达哥拉斯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崇拜。
这第一个法宝,来自于远久的古希腊,传给赛先生的是当时的哲学家们。
他们是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毕达哥拉斯;是提出“啥啥都是原子,除了原子都是虚空”的德谟克利特;是对亚历山大国王说“几何学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的几何之父欧几里得……当然了,还有西方哲学奠基者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的共性,就是:理性。
这第二个法宝,来自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传给赛先生的是那时的科学家们。
▲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他们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全能选手”达·芬奇;是石破天惊推广日心说体系的哥白尼;是从斜塔上试验自由落体、使用天文望远镜的伽利略;是开始研究人体、血液循环、心脏功能的比利时医生维塞利亚斯、英国解剖学家威廉·哈维;是驾驶船只开启远程航海探索世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
他们的共性,就是:动手。
所以啊,当赛先生拥有了这两项法宝之后,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拥有科学素养,会有什么不同?
赛先生的科学素养,说白了,就是理性的头脑,和动手的能力。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这两个本领,会有什么不同呢?
▲
哈佛大学一直都很推崇独立思考,原校长博克在2006年出版的《回归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一,独立思考。
中国的孩子,是举世公认的聪明。
但是,我们的教育,大多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去完成。于是呢,当需要自己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会不知所措。
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秘、留学生管理组组长的颜永平就说:国外的教学环境提倡独立,老师上完课,给学生的任务可能是看30本书,以此来锻炼学生独自思考、亲自动手的能力。在国外,自学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动手能力跟不上,应用能力太差。
而科学研究,从来都需要独立思考,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处理问题
其二,动手实践。
一位大学的老师,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时候说:
看看我们的实验课就知道了。(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很多外国的孩子,自己家里专门给孩子做实验的地方;中国的孩子,除了玩具箱之外,连实验箱、工具箱都没有。
我强烈建议:把实验器材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做实验。
其三,创造性。
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
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记住一条条的定理,然后去解题、答卷,取得很好的“卷面成绩”。
但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实际地体验到这些现象和定理是怎样产生的,于是,也就无法创造更多新的观点和方法。比如,我们都学习了生理课程,可是,有多少成年人根本无法指出自己身体心肝脾肺的位置,也不知道它们各自的功能。
创造性来源于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背后,蕴藏的是求知兴趣、创作欲望、研究方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力的源泉。
其四,自信心。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经调查了20多家世界500强的高管,来发现中国学生的优点和缺陷。
一位中国区的总裁说,中国学生有三大优点:一是绝对聪明;二是想学东西,学得很快;三是职业发展清晰。
但是,也有两大缺陷: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抗挫能力差。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学生,其自信心大多来自老师的评价,和考试的成绩。你会发现,一个一贯优秀的孩子,可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会当场崩溃。
但是,如果这个学生的自信,是来自自己琢磨、实验、总结的,那么,他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对自己更坚定。
其五,抗挫能力。
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位居全球前列。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人却具有很强的抗挫能力。
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很敬佩褚时健,就是因为他在巨大的挫折之后,还可以顽强生长。
王石回忆说,他问褚时健:种的成苗什么时候能够挂果?他告诉我六年,去的时候是 2004 年,再去的时候已经是 2010 年了,他已经 90 岁了。
是的,一个人的抗挫能力,是和成就成正比的。抗挫能力很重要,抗挫能力从哪里来?
再也没有比科学实验更好的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方式了。你想啊,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是经历了千千万万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成功的。
对于科学实验来说,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的。
但是,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都会痴迷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距离正确又近了一步。
▲
清华大学组织的汽车创新设计挑战赛。据全国第八次国民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相当于欧盟、日本、加拿大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更远低于美国。为此,前清华校长的顾秉林等提出,在北京等城市建设科学公园,以加强我国的科技普及。
其六,学习动力。
一项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在深圳、杭州和长沙等三个地区18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
其中一项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年龄越大,越不爱学习。而且,高中生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同伴激励和金钱激励——他们的学习的目的,更加现实,就是为了工作和收入。
但是,这种动力很难让孩子真正地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没有这种能力的话,很容易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太缺少让孩子体会“学习乐趣”的教育了。这种乐趣所带来的动力,不是外在动力,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项事情,刨除了外在受益之后,还可以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会激励孩子持续努力的最真实的动力。
所以,科学实验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成就感的非常好的方式——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牛顿、爱因斯坦、李四光这些科学家闹出的煮手表喝墨汁等等故事一样——科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痴迷的事情。
其七,生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提出:创造力与生活力密切相关。当人们敞开心胸欢迎各种生活经验时,他的行为就会有创意。我相信,这种知觉的开放,对建设性的创意时很重要的。
生活力,其实更是一种未来的能力。无论是医学、机械、金融、艺术……未来都会更加注重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以,生活力已经变成了一种能提供“价值”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教室里学习的各种知识,本来就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来的。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怎样把知识运用在生活之中。
科学实验,可以把抽象的重力、磁力、声波、光线……通过一个个动手的活动,具体地呈现出来。孩子们还可以把这种感受,再迁徙到生活的经验之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生活力。
当一个孩子拥有生活力之后,他就会对生活异常敏感、认真,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好的科学老师在哪里?
▲
刘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9岁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7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
最好是科学大师。
毫无疑问,最好的科学老师,是毕达哥拉斯、达芬奇、伽利略……当然了,这些老师来教授孩子,是不可能的。
那么,当代的科学家、著名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他们可以为孩子上科学课吗?如果放在过去,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科学队长,大师级的科学家给孩子上科学课,就变成了现实。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歆杰,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9岁成为北大博导的科学家、国家“青年千人”学者刘颖,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这些真正的科学家,成为了科学课的导师。
最好是专业老师。
是的,每一堂的科学课,都有一线的专业科学老师来授课。
北京大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祁丽亚,美国乔治城大学硕士田睿,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李文静,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科学队长实验室总负责人魏朝博等青年老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授课的经验,同时还充满了青春活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节科学课,就可以接触到这些学霸的老师,会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巨大的热爱、热情,也会开启孩子进入科学世界的大门。
最好有辅导老师。
当然了,在一节科学实验课上,有很多需要执行的流程,有很多需要管理的器具。如果有一位能够辅导实验进行的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顺利地进行科学实验和思考。
科学队长的课程,是在线学习的。所以,经过学习之后,实验室的老师就可以辅导孩子;如果是自己在家里做实验,那么,辅导老师就可以是孩子的家长。
通过这些实验,大人和孩子一起来提高科学素养。
最好的科学课程什么样?
最好的科学课程,一定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最好的科学课程,一定是深深植入孩子内心的。
科学队长刚刚成立的时候,创始人老纪跟我说:我们就是要让最好的科学家给孩子上课;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拥有真正的科学素养。科学是没有边界的,教育是没有门槛的。
这几年走过来,我看到科学队长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广阔。
这次的科学实验课,更是把“科学实验室”建造在每一个家庭里,造福给每一个孩子。
他们携手多名顶级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经过三年的研发,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从小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公民!
科学实验,不再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名校的课程;北大清华哈佛的老师,也不仅仅给大城市的孩子上课;任何一个学校、社区、家庭,都可以给孩子们建立这样一个高品质的科学实验室;任何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动手体验科学的快乐。
最好的课堂在哪里?
长期以来,就教育资源而言,乡村向往城镇;城镇向往城市;中小城市向往大城市;大城市向往北上广深;就连北京,朝阳也被称为教育洼地,海淀才是高峰。
那么,是不是,我们中国的孩子,只有在海淀接受教育,才能够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育资源都倾斜在某一城市、某一学校,那么,在那里取得的好成绩又有多大的意义?
中国需要公平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孩子,无论基础怎样,都应该得到名师的指引;每一个孩子,无论生活在哪里,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上高品质的课程。
▲
科技是教育的希望。海南省某山村小学,只有30多名学生和3位老师。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第一次用电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
科学队长最让家长感动的,就是拉平了这个教育资源的鸿沟。
说实话,在科学队长最早的音频课上,我听到好几位博导不标准的口音,反而觉得非常非常珍惜——
要知道,在中国,如果你不能考入这些老师任教的北大、清华、复旦、中科院,那么,你基本上听不到这些老师的“声音”。
这些课程,拉近了顶级科学家、学者,和最普通孩子的距离。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其实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好的老师,另一个就是好的教学。
之前,科学队长在努力拉平好老师。
现在,科学队长又有了可以在每个家庭开设的“科学实验室”。
这将会开启中国科学教育新的阶段。
或许,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现在的这些听着科学队长的课程,做着科学队长的实验的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中间,会有痴迷科学的谢耳朵,会有霍金,会有一大批人因此走向科学的道路。
同时,科学队长最重大的意义,更是培养了一代人、两代人的科学素养;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从小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公民!
那个时候,我们或许会说:
100年前的那位赛先生,距离我们更近了一些;他开始走入到了更多的中国的家庭,成为了中国人的朋友。
适合5-12岁
科学队长
iLab
999元/年,线上线下两种学法
科学队长实验室,提供最具性价比的STEM教育,
给每个中国家庭,打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科学实验室”
。
科学队长实验室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天津、武汉、成都、厦门、长沙、郑州12大城市。
专业课程内容
科学队长实验室耗时3年精心研发,系统覆盖4大学科。STEM课程主题不断更新迭代,力图做到有趣、前沿、有价值。
科学领队双师
1名科学助教,9名小朋友。科学领队双师课堂,带领小朋友玩转STEM,每次活动时长60分钟。
紧贴小学科学课标
科学队长实验室引入源自美国的STEM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注重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联系。
课程研发紧贴国内科学课标,在学而思平台的在线科学课已服务数万名小学生。
线上学科学,线下做实验
做完实验,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线上视频进行拓展。
配套实验材料
定制实验教具,安全环保无毒,孩子在领队的带领下进行工具操作,体验动手带来的快乐,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全年不限次预约
科学队长实验室单次课程价值159元,每年上6次课就超级划算了。年票会员可不限次预约,想约哪场约哪场(同一主题实验仅可以预约一次哦),12座城市的300个实验室,全年、各地任意学!
学满36节课,相当于27.7元/节!(1小时线下课程+动手操作+实验材料带回家=27.7元),一节科学课竟然比一杯星巴克还便宜!
而且不止36节,科学队长持续上新课哦!
来“科学队长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