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新兴的金融理财市场,以持续挖掘金融理财市场数据为核心,以专业研究和咨询服务为载体,致力于为合作机构创造价值,提升金融理财市场效率,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市场数据研发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Wind万得  ·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 ·  6 天前  
招商宏观静思录  ·  招商宏观 | 就业数据或助力美元上破110 ·  6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千衍基金2025年度公开招聘 ·  6 天前  
简放  ·  核弹级实战干货!(20250111) ·  1 周前  
简放  ·  核弹级实战干货!(20250111)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益标准

深度丨2024银行理财行业全景解析

普益标准  · 公众号  · 金融  · 2025-01-10 12:00

正文

摘 要

本篇报告对2024年银行理财行业进行了回顾,并对2025年行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对理财公司业务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2024年理财行业回顾

市场与政策环境:2024年居民收入稳健增长,股票市场年内止跌回暖、持续震荡,债券市场年内慢牛中经历了若干次波动,受到股票市场资金分流、债券市场波动扰动,理财产品负债端稳定性受到多轮挑战;理财行业监管持续强化,保险资管存款类组合及各种估值调整手段受到抑制,全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低波稳健策略。

产品规模与结构:在此背景下,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30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29.8万亿元,较2023年增幅分别为14%、15%,规模已经接近2022年高点。分结构看产品规模进一步向非现固收类产品集中,产品结构单一化趋势加强。同时,理财公司产品短期化趋势加强,理财产品负债端稳定性持续弱化,2023年以来,全部产品规模加权天数从176天降至129天,封闭式产品从503天降至383天。

产品收益:2024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环比下降,已降至2%以下,开放式非现固收产品则受益于利率下行获得更高收益,回撤小且收益更高的每日开放和1个月以内产品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形成替代;封闭式固收产品收益率明显低于2023年,回撤也有放大,较开放式产品的优势明显缩小。

竞争格局:2024年理财公司间产品规模变化的分化愈发显著,2024年理财公司合计规模增速18%,但2000亿以上理财公司规模变化区间为-3%至39%。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规模TOP5\TOP10占比持续下降,公司排位变化显著。

主题产品:2024年理财公司加大主题产品发行力度,合计发行科技金融(74只)、绿色金融(364只)、普惠金融(174只)、养老金融(109只)以及特定区域(39只)五个主题方向的产品733只。其中养老金融方向,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仅3只,养老概念理财产品包括稳健低波收益的老年专项产品以及采用目标日期、目标风险策略的产品。

产品创新:我们对目标盈、定期支付、自选到期日以及封闭转开放几种理财产品的创新样例进行了总结。

当前目标盈理财产品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客户的再投资风险。在市场波动率上升的情况下,止盈机制是有价值的,建议理财公司关注止盈要素设计优化,例如:第一,提高最低运作期至1年、产品期限至2-3年;第二,止盈目标收益率同时以净值增长率形式与年化收益率形式展示;第三,考虑增加投资者自主选择是否止盈的功能。

关于定期支付产品设计思路,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美国采用“备兑策略(股票多头+卖出看涨期权)”的主动ETF基金,在低利率市场中,丰富定期支付产品的收益来源。

对应当前封闭式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和含权产品布局需求,我们认为封闭转开放可以作为主要的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布局选项,产品在封闭期内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策略实施(非标资产、杠杆率、适度信用下沉、持有到期债券投资、权益投资、多元配置等)实现增值,封闭期满后高频定期开放可以减轻产品发行时被迫择时的压力,便于投资者自主灵活选择退出时间。

➢2025年理财行业展望

我们将对银行理财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细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理财产品、公司经营和风险管理,基于对13条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对2025年理财行业规模空间进行了测算,我们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30-34万亿元区间内,变化因素主要为理财产品对存款搬家资金的承接有效性以及股票市场资金分流和含权理财产品发展情况。

对202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负面事件包括:第一,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并且理财产品低波稳健策略无法持续,理财产品可能陷入持续赎回困境,规模降幅可能达到1-2万亿元;第二,股票市场慢牛行情形成,赚钱效应持续,以固收产品为主的理财产品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含权及被动权益产品布局不及时,规模降幅可能超过1万亿元。

➢理财产品“自建估值”与“美国稳健价值基金”

与银行理财产品能否继续提供稳健低波产品相关,近期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自建估值”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此我们认为美国市场上的“稳定价值基金”可能可以给与我们一些参考和借鉴。以下是稳定价值基金的简要情况,截至2022年末,401(k)计划中约8%的资产会投向稳定价值基金(stable value fund),根据MetLife官网的介绍:稳定价值基金的表现优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通货膨胀率,这些基金通常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高质量的短期和中期债券,与债券基金的区别在于保险合同:稳定价值基金是一种由保险合同覆盖的债券投资组合,这些保险合同使得计划能够以“账面价值”持有支持合同的资产。账面价值允许证券以购买价格加上由合同中包含的信用利率公式确定的利息持有,而不受市场价值的影响。这些合同为参与者提供了每日流动性,使其能够以账面价值进行交易,无论资产的当前市场价值如何。

➢2025年理财行业结构变化展望

产品结构方面,第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有望提升。第二,长期限非现固收类产品的规模及占比有望提升。第三,指数类产品布局。

竞争格局方面,主要变化包括非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压降和理财公司内部的结构调整;销售端、投资端及产品端的六个具体方面将构成影响理财公司之间规模变动分化的主要因素。

➢理财公司业务建议

产品布局:建议理财公司发挥优势大力布局多资产、多策略、多区域的多元配置产品,以多元配置作为含权产品的主要布局方式。

关于养老理财产品,建议理财公司积极创设多元策略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通过多元资产配置降低风险的长期投资产品选择。

关于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建议理财公司积极申请年金投资管理资格,发挥理财公司多元资产配置能力优势;同时,建议理财公司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增加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顾问服务。

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建立理财公司借鉴投顾业务模式,强化KYC&KYP风险测评和资配体系优化产品适当性,同时在渠道服务营销体系、理财经理服务、客户运营和服务体系方面提高数字化程度。

具体内容详见下方报告正文。
来源丨盈米研究
作者丨张丽、袁剑楠
原标题丨专题报告 | 2024年银行理财行业回顾及展望
一、2024年行业回顾
1. 经济与市场环境
1.1 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
从季度GDP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 ,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与二季度增速基本持平,整体上经济运行的平稳态势未变。居民存款持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国家施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2024年安排财政赤字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8.55万亿元,持续保持较高支出强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货币政策方面,2024年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次/1%;1年期LPR下调1次/0.1%至3.35%;5年期LPR下调2次/0.35%至3.85%。
1.2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年内止跌回暖,震荡行情仍是主线。
2024年初开始上证指数便一路下跌,二月份创下了此阶段的最低点2635点,后通过红利股止跌而带来一波小行情,到五月份站上3000之后再度陷入成交量低迷的行情。9月份再度又创下年内第二个低点2689点,主要股指季度跌幅均达到10%左右以上。直到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上证指数大幅上扬创下年内新高3674点,后受到国际局势等多方影响再度呈现震荡行情。
债券市场年内慢牛,后续下行概率较高但利率下行空间有限。1月-2月:降息预期发酵,股市表现较弱,带动利率下行。3月-4月:两会政策预期较弱,带动情绪面波动。6-9月:官方对经济定调“固本培元”、央行反复提示长债风险等影响市场情绪。9月底:经济数据表现较弱,官方喊话拉动股市,市场出现股债跷跷板现象,债市跌幅创年内之最。11月海外降息幅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化解地方政府债风险的具体政策及内容,两项专项债措施合计消化隐性负债10万亿元,整体刺激体量略低于市场预期。
2. 资管行业监管环境
2.1 监管方向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作出具体部署:“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法,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一方面明确了业务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监管要求和风控要求,指出“坚守风险底线”“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业务”“加强对相关产品业务的合规性审查,防止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伪创新”“乱创新”。
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4年规章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包括7项制度修订和6项制度制定,包括《银行保险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对弥补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监管效能有重要意义。强监管、严监管是金融行业尤其是资管行业的主要方向。
2.2 主要监管措施
理财业务自2018年净值化转型启动至今,业务规则在持续完善,今年以来各方监管对理财业务的多个具体环节提出跟进一步的要求,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措施包括手工补息禁令、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平滑机制、不当估值)、现金管理类产品组合销售模式整改、非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压降等,这些措施的落地将对理财产品的资产端、负债端以及理财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监管机构还在对信息披露、监管评级、现金管理类产品自律、理财评价等组织意见征求和讨论。
图表4: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监管措施

时间

主要内容

主要影响

2024年4月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同时及时开展自查,进行内部整改。

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体现在资产端及负债端。资产端:理财产品的“保险存款”策略基本失效,低波动资产配置压力加大;负债端:客户无法继续获得高息存款,转向投资低波动理财产品,加速存款搬家。

2024年6月

金融监管总局某地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点名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并要求开展合规性排查,包括配合理财公司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违规嵌套投资存款提供通道,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

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端。理财产品大约从2023年开始使用具有平滑调节机制的信托计划进行债券投资,作为稳定产品净值的工具;收盘价估值也是类似。叫停此类操作直接影响理财公司低波动资产的获取。由于此次通知为某地监管局发起,实践中存在部分信托公司未落实的情况,部分理财公司此类操作减少,但部分理财公司仍然存在,可以从债券市场波动时,不同理财公司产品回撤表现差异中有所观察

2024年6月

据媒体报道,监管对未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做出提醒,山东、重庆、湖南、广东、浙江等省份银行收到通知要求在2026年底前压降理财业务规模。

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争格局。理财公司可能通过加强代销和与压降银行资管部合作发行产品的方式争取获得压降方的产品规模。

2024年上半年

监管窗口指导: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组合销售业务进行整改,避免通过多发产品变相突破单户单产品单日1万元快速赎回额度上限的约束

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负债端。2023年开始理财公司加快现金管理类产品发行速度,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向客户提供“零钱组合”的销售服务,包括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组合、货币基金组合,实现单日N万元快速赎回额度。这一产品销售模式为客户带来了流动性便利,带动了底层产品的销售。对这类业务进行整改主要是处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需要,部分银行已经暂停“零钱组合”的新客户签约,但存续客户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较去年明显下降,除非现固收类产品分流以外,“零钱组合”销售方式的调整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2024年12月

媒体报道监管要求理财公司对平滑机制、收盘价估值、自建估值等进行整改

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端。除存款和非标资产外,调整估值是理财产品实现稳健低波的主要手段,整改后理财产品能否找到新的低波策略对2025年的规模增长至关重要。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盈米基金研究院

3. 理财行业的“量”与“质”
3.1 产品发行及规模
以2024年1-11月产品发行数量来看,公募封闭式产品发行数量继续高增且超越2023年全年;现金管理类产品发行数量虽然超过2023年但从二季度开始明显放缓(与组合购买产品受限有关);不同于2023年,2024年非现固收开放式产品发行数量骤增,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2倍,多为1个月及以内的最短持有期产品;混合类、权益类、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明显少于2023年;私募产品发行数量略少于2023年;外币产品发行数量显著高于2023年。
截至2024年12月初,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30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29.8万亿元,较2023年增幅分别为14%、15%,整体规模已经接近2022年高点。对应非理财公司规模的持续下降,理财公司规模实现了高于整体的规模增长。
就净值型产品的结构来看,2023年开始现金类、混合类、权益类、商衍类产品规模及占比均下降,规模向非现固收类产品集中,2024年这一趋势得到增强。
2023年、2024年理财公司产品短期化趋势加强,理财产品负债端稳定性持续弱化。1个月及以内产品规模占比已经达到43%,一年以上产品规模占比仅21%;2023年以来,全部产品规模加权天数从176天降至129天,封闭式产品从503天降至383天。
3.2 产品收益风险表现
结合产品类型特点,我们对不同产品选取了不同的收益率指标进行观察。
➢现金管理类产品:2024年收益率较2023年明显下降,已降至2%以下;
➢开放式非现固收产品:受益于债券市场利率下行,2024年产品收益率高于2023年;分期限来看,每日开放与1个月及以内产品回撤小、收益高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形成明显替代,整体保持较为明显的收益梯度;
➢封闭式固收产品:产品收益率明显低于2023年,回撤也有所上升,较开放式产品的优势明显收窄;
➢混合及权益类产品:产品收益及回撤表现均优于2023年。
3.3 行业竞争格局
➢产品规模
2023年以来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变化分化显著。2023年、2024年理财公司合计规模增速分别为1%、18%,但两年内2000亿以上规模理财公司规模变化区间分别为-30%至45%、-3%至39%。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2023年以来规模TOP5和TOP10的占比持续下降,同时TOP5和TOP10的公司名单和排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出公司间竞争愈发激烈。
分产品类型观察,仅非现固收类产品的TOP5\TOP10集中度明显下降,且公司排位变化显著,体现出理财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仅就现金管理类产品来看,规模TOP5和TOP10占比略有提升;除招银理财外,其他TOP5和TOP10公司排位变化较为明显。
仅就非现固收类产品来看,规模TOP5和TOP10占比持续下降;TOP5和TOP10公司排位变化非常明显,突出的是信银理财、交银理财产品排位连续两年快速上升。
仅就混合类产品来看,规模TOP5和TOP10占比上升;规模TOP5中4家理财公司(农银理财、光大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在2024年实现规模增长,优先股策略起到重要作用。
仅就权益类产品来看,2024年规模占比5%以上的理财公司仅8家,2024年规模增长的理财公司仅3家(平安理财、华夏理财、北银理财)。
➢业绩表现
理财公司之间产品业绩表现也呈现出差异化。
从收益数据看,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平安理财、渤银理财、苏银理财相对收益更高;开放式非现固收类产品中农银理财、中邮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华夏理财、杭银理财相对收益更高;封闭式固收类产品中农银理财、杭银理财、恒丰理财、民生理财、浦银理财相对收益更高;混合类产品中兴银理财、民生理财、光大理财、杭银理财、青银理财、徽银理财、宁银理财相对收益更高。
从回撤数据看,非现固收类产品中宁银理财、杭银理财、徽银理财、上银理财、民生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相对回撤更加可控。
图表16:各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1个月滚动平均收益率

现金管理类产品(%)

2023

2024

农商行理财公司

0.19

0.16

渝农商理财

0.19

0.16

股份行理财公司

0.19

0.16

平安理财

0.19

0.18

渤银理财

/

0.18

华夏理财

0.18

0.17

兴银理财

0.19

0.16

浦银理财

0.19

0.16

光大理财

0.20

0.16

信银理财

0.19

0.16

广银理财

0.18

0.16

民生理财

0.19

0.15

招银理财

0.17

0.13

恒丰理财

0.18

0.13

城商行理财公司

0.17

0.16

苏银理财

0.19

0.18

徽银理财

0.19

0.17

青银理财

0.17

0.17

南银理财

0.17

0.17

上银理财

0.16

0.17

北银理财

0.17

0.15

杭银理财

0.20

0.16

宁银理财

0.16

0.15

国有行理财公司

0.17

0.16

交银理财

0.18

0.16

中银理财

0.18

0.16

农银理财

0.16

0.16

工银理财

0.16

0.15

建信理财

0.17

0.15

中邮理财

0.16

0.15

总计

0.18

0.16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盈米基金研究院
图表17:各理财公司开放式非现固收产品3个月滚动平均收益率

开放式非现固收类产品(%)

2023

2024

国有行理财公司

0.54

0.74

农银理财

0.60

0.83

中邮理财

0.67

0.82

中银理财

0.64

0.76

建信理财

0.64

0.70

工银理财

0.43

0.70

交银理财

0.43

0.65

股份行理财公司

0.67

0.73

恒丰理财

0.88

0.95

渤银理财

0.87

0.91

华夏理财

0.82

0.84

光大理财

0.76

0.74

兴银理财

0.72

0.74

广银理财

0.58

0.74

浦银理财

0.50

0.73

信银理财

0.66

0.72

民生理财

0.56

0.70

招银理财

0.60

0.69

平安理财

0.70

0.68

农商行理财公司

0.84

0.73

渝农商理财

0.84

0.73

城商行理财公司

0.67

0.69

杭银理财

0.75

0.81

苏银理财

0.81

0.74

南银理财

0.86

0.74

青银理财

0.76

0.73

徽银理财

0.70

0.71

宁银理财

0.52

0.65

上银理财

0.57

0.64

北银理财

0.56

0.60

总计

0.64

0.73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盈米基金研究院

3.4 主题产品发行与产品端创新实践

➢主题产品发行

2024年理财公司加大主题产品发行力度,合计发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特定区域五个主题方向的产品733只,其中绿色金融364只、普惠金融147只、养老金融109只、科技金融74只、特定区域39只。

养老金融方向,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仅有3只,养老概念理财产品数量达106只包括稳健低波收益的老年专项产品以及采用目标日期、目标风险策略的产品。

➢产品端创新实践

我们对目标盈、定期支付、自选到期日以及封闭转开放几种理财产品的创新样例进行了总结。

二、2025年行业展望

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我们将对银行理财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细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理财产品、公司经营和风险管理。

其中市场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监管环境和竞争态势,经济环境包括居民财富(与GDP、居民收入与储蓄率相关)和各类资产表现;监管环境包括监管政策对理财业务在规范、收缩、开放三个方向上的影响,具体又可包括投资端、销售端和产品端等方面;竞争态势则包括竞争主体和竞争格局。客户需求具体是指理财产品面对的投资者群体及其投资需求(收益偏好和风险偏好。理财产品具体包括产品定位(相对存款和其他资管产品)、产品运行情况以及产品创新(围绕五篇大文章对应的主题等)。公司经营包括业务策略、组织架构及团队、财务表现及数字化赋能。风险管理具体包括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

图表24:银行理财行业分析思路

数据来源:盈米基金研究院

立足今天,我们将可能对2025年银行理财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十三条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并按照作用路径分为“影响理财产品资产端”“影响理财产品负债端”与“影响理财行业竞争格局”三个方面。

图表25:2025年影响银行理财行业的主要因素及作用路径

序号

影响因素

资产端

负债端

竞争格局

1

居民财富结构:房地产(限购政策放开,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逐步释放,将增加居民财富中房地产投资比重,但预计影响有限,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

/

估计降低居民金融资产增速约1个百分点

/

2

居民财富结构:存款(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手工补息禁令发布,投资者对较高收益驱动存款搬家)


预计会有部分理财公司会在信托公司的配合下积极使用“自建估值”,非现固收类产品继续呈现出稳健收益特征,继续承接存款搬家的增量资金。

估计2025年居民存款规模增速较2024年下降1-3个百分点

预计理财公司采用“自建估值”的时间节奏、资产规模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公司之间将呈现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明显差异,增量资金及存量规模面临结构调整,理财公司规模变动将分化。

3

资产表现:债券、存款(2025年货币政策预计持续宽松、经济基本面存改善预期、中美贸易关系等不确定性较高,债券市场可能在低利率区间内震荡;理财产品投资保险存款/同业存款的规模与收益率预计继续下降;仅从资产表现看,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效果较2024年减弱)

产品净值波动预计较2024年全年有所放大,收益率较2024年四季度水平持平或略降

4

监管环境:估值方法(2024年平滑信托、收盘价估值信托被监管点名,为理财产品提供低波资产的思路转向“自建估值”,目前已经引起资管行业的广泛讨论,部分理财产品中可能已经采用,能否大面积推广具有不确定性)

采用“自建估值”的资产,资产价格波动将明显缩小,成为新的“低波资产”

5

监管环境:非银行渠道代销理财产品预期(行业对此呼声很高,我们认为在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信息披露、估值方法等方面规范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全面放开非银行渠道代销的可能性较低。考虑推动含权产品发展,可能允许部分理财公司的部分产品类型在非银行渠道代销。)


预计较难全面放开,对整体规模的影响有限

如果部分理财公司及非银机构获得试点资格,产品销售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在实现稳健低波收益目标上有优势的理财公司将获得增量资金

6

监管环境:非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压降(对应近3万亿理财规模的重新分配)



积极拓展城农商行代销以及联合产品发行的理财公司将获取增量规模

7

公司经营:销售策略(城农商行代销拓展)



8

竞争主体:关注规模较大的城农商行会否获批理财公司



理财公司数量变化对市场份额的影响,目前暂不明朗,持续关注。

9

客户需求: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及投资需求



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22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规模占全部个人可投资资产的36%,2020-2022年年均符合增速为10%(全部的增速为7%),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对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产生重要作用,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较普惠人群存在差异,具备完整的私行客户理财产品体系的理财公司,在规模增长中具备相对优势,市场份额有望提高。

10

资产表现:股票(2024年9月24日以来,股票市场出现快速上涨,市场成交量快速放大,国家提振股票市场的意图明显,投资者对牛市的期待明显提高)

1、理财产品能否受益于股票市场取决于管理人的权益投资能力和含权产品布局;

2、如果发生股债跷跷板效应,债券市场受到影响,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降承压。

当前理财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高度集中于固定收益类型,含权产品规模非常有限,股票投资收益提高首先对固收类理财产品产生明显的资金分流影响,抵消存款搬家带来的理财规模增量

预计2025年股票市场具备投资机会,在权益投资能力部署方面已有准备的理财公司将获得含权产品的发展机会,产品结构实现优化。

11

产品创新:养老理财产品


发展养老金融是国内资管行业的长期命题,低利率环境下叠加股票市场投资机会显现,我们认为2025年有可能成为长期投资+含权养老理财产品实现规模实质增长的元年

获取养老理财产品发行资格且积极发行长期投资+含权养老理财产品对理财公司后续规模分化具有重要影响,2025年则是影响显现的开端

12

公司经营:产品策略之含权产品、指数产品



是否在含权产品、指数产品进行积极布局对理财公司规模增长、竞争格局的影响,将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内逐步显现,2025年则是开端

13

监管环境:R4R5产品临柜销售要求放松预期(含权产品风险等级较高,临柜销售的要求不利于产品销售实现,如果积极推进被动权益理财产品发行与销售,需要匹配销售政策适度调整)


目前理财公司积极研究被动权益产品布局方式,适当放松此类产品临柜销售要求,有助与此类产品布局的实质落地;对2025年规模影响有限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盈米基金研究院

2. 理财行业规模展望

2.1 规模测算方法

我们进行规模测算的主要方法是从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分布两处入手。

关于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我们借鉴了招商银行《202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对“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估算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调整——“个人金融资产规模=个人持有证券基金期货公募及私募产品规模+个人持有A股市值+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居民存款规模”。

关于结构分布,我们分别计算了各分项过往的规模增速和规模占比,并结合定性观点对2025年的规模增速赋值,最后从总量中减去各分项规模得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并结合对规模占比的定性判断进行验证调整。

2.2 规模预测观点

假设2025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增速为9%,较2023年和2024年的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各类资产的结构分布变化:第一,存款搬家因素持续,假设2025年居民存款规模增速较2024年下降4个百分点;第二,股票市场资金分流因素,估计公募基金、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产品规模增速较2023年及2024年略有上升(主动权益向被动权益的转变过程中,规模有所增加);第三,综合考虑理财产品投资债券、存款以及低波资产的可持续性,在债券市场有限波动范围内,理财产品能够较为有效承接存款搬家转移资金。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30-34万亿元区间内,变化因素主要为理财产品对存款搬家资金的承接有效性以及股票市场资金分流和含权理财产品发展情况。

2.3 影响规模的黑天鹅事件

对202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负面事件包括:第一,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并且理财产品低波稳健策略无法持续,理财产品可能陷入持续赎回困境,规模降幅可能达到1-2万亿元;第二,股票市场慢牛行情形成,赚钱效应显著,以固收产品为主的理财产品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含权及被动权益产品布局不及时,规模降幅可能超过1万亿元。

近期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自建估值”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此我们认为美国市场上的“稳定价值基金”可能可以给与我们一些参考和借鉴。以下是稳定价值基金的简要情况,截至2022年末,401(k)计划中约8%的资产会投向稳定价值基金(stablevaluefund),根据MetLife官网的介绍 :稳定价值基金的表现优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通货膨胀率,这些基金通常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高质量的短期和中期债券,与债券基金的区别在于保险合同:稳定价值基金是一种由保险合同覆盖的债券投资组合,保险合同保证无论投资组合中资产的市场价值如何变化,投资者都能收到其本金和约定的利率,这些合同使得计划能够以“账面价值”持有支持合同的资产。账面价值允许证券以购买价格加上由合同中包含的信用利率公式确定的利息持有,而不受市场价值的影响。这些合同为参与者提供了每日流动性,使其能够以账面价值进行交易,无论资产的当前市场价值如何。

3. 结构变化初步猜想

3.1 产品结构

第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和短期限非现固收类产品收益的同时下降,目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一个月平均收益率约1.6%,而部分银行1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已经降至1.65%,1个月及以内非现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平均收益率为2.65%。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存款的流动性优势显著且收益相差不大,相对非现固收类产品收益劣势缩小且收益稳定性优势突出;对投资者而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是承接存款资产的便捷工具,同时短期限非现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替代分流效果弱化。

第二,长期限非现固收类产品的规模及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存款搬家效应下潜在的申购资金规模客观,相对而言理财产品配置压力较大,纯固收产品拉长期限可增加产品策略空间以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含权产品布局加速,无论是客户需求还是理财公司偏好,含权产品布局起步以稳为主,固收+优先股+红利+多策略的方式使得产品进退皆有空间,此类产品适宜匹配较长期限。

第三,指数类产品布局。根据统计,理财公司已有少量指数化产品存续,其中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按照指数类型来看,除债券指数、股票指数以外还有少量资产配置指数,例如中邮理财稳健策略基金指数、中邮理财平衡策略基金指数、杭银理财三潭映月指数等,另有部分结构性产品通过场外衍生品或者券商收益凭证挂钩了券商设计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指数。我们认为2025年理财公司除了补齐被动权益指数产品布局外,还会在资产配置型指数方面增加产品布局,主要原因是1)理财公司依托母行销售渠道,具有更靠近个人投资者的优势,相对公募基金更有条件发挥通过资产配置服务投资者的优势;2)公募基金已经提供了大量工具型指数化产品,且依托交易所市场,具备场内交易、场外申赎的灵活性,理财公司难以在短期内具备其基础设施条件,发行同质化产品难以体现优势;3)理财公司相比公募基金具有更丰富的投资范围(标准化资产与非标准化资产)和更灵活的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理财公司更加有条件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方式实现绝对收益目标,可以构建大类资产配置型指数或者使用指数工具构建大类资产配置组合。为了便利此类资产配置型指数化产品的发行,建议监管考虑允许理财产品投向其他理财产品,即“理财中理财”。

3.2 市场份额

2025年理财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包括非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压降和理财公司内部的结构调整。

关于非理财公司规模压降,截至2024年11月24日,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约为29.8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规模合计26.5万亿元,非理财公司规模合计3.3万亿元。如果实际以2026年末为压降完成的目标日期,2025年预计压降1-2万亿元,理财公司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关于理财公司内部结构调整,销售端、投资端及产品端的六个具体方面将构成影响理财公司之间规模变动分化的主要因素。

三、理财公司业务建议

1. 对理财产品定位的再思考

1.1 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

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来,理财产品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资产管理行业走近。由于产品形态类似,理财产品一直被拿来和公募基金进行对比,无论是理财产品还是公募基金,其实质是实现资金与资产的联接、完成投资损益的传递。

资金端,理财产品依托商业银行销售渠道,形成了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资金来源,公募基金则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近半的结构(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3年末全部基金口径看,个人持有基金市值14.7万亿元,占比54%,机构持有12.6万亿元,占比46%)。

资产端,比较2024年三季度末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资产组合结构来看,权益类资产占比差异最为突出,其次是现金及银行存款,关于银行存款,虽然公募基金占比达到19%与理财公司只差7个百分点,但产品分布上显著不同,公募基金的银行存款主要存在于货币市场基金,但理财产品的银行存款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外,较高比例存在于短期限非现固收类产品(即现金替代类产品)中。除结构差异外,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类型(非标、股权、私募基金)、投资方式(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也较公募基金更为灵活,类似于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资管产品、私募基金在内的金融产品,有条件进行多资产多策略的资产配置。

产品端,公募基金长期以来以相对排名考核为主,投资策略以达成相对收益为主要目标,并且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产品功能突出工具化属性;理财产品脱胎于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天然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也延续了这一特征,参考公募债基的个人持有规模(截至2023年末个人持有公募债券基金1.25万亿元),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将“绝对收益”的实现路径从“低波资产”转向“多元配置”。

1.2 理财产品与投资者

过去,刚兑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与投资者的主要关系是“存款替代”。在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之于投资者的主要作用是“存款活化”,在承担有限波动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收益。

但是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仅获取接近存款的收益率是不足以对抗通货膨胀的,如何通过权益投资、多元投资实现风险可控的更高收益,从而解决“养老储备、教育储备”等具体问题,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财富管理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理财公司、公募基金、基金投顾都在尝试为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

净值化转型以来,理财行业一直在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权益、商品、衍生品、全球配置等多种资产和策略手段,以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但持续下行的利率和震荡不断的市场要求转型加快。

2. 升级产品布局策略

2.1 含权产品

2024年9月24日股票市场快速上涨以来,多家理财公司开始加快含权产品布局。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2024年10月25日-2024年11月26日期间,理财公司新发含权产品共696只/997亿元(“/”后为募集规模,下同),包括公募产品586只/883亿元、私募产品110只/114亿元。公募产品中含固收+类产品(548只/845亿元)和混合类产品(37只/38亿元),私募产品中含固收类产品91只/91亿元、混合类产品(17只/21亿元)、权益类产品2只/0.1亿元。

股份行理财公司产品发行最为积极——产品数量最多(344只)募集规模最大(516亿元);国有行与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类型最全,城商行与农商行理财公司发行了含权固收和混合类产品;合资理财公司仅发行含权固收产品。

从投资策略看,发现大部分固收+含权产品集中于20%权益上限(390只/546亿元),其中近60%产品仅含优先股(230只/346亿元),投资范围不含优先股的产品数量较少(46只/28亿元);结构性产品包括挂钩中证1000指数、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两种;混合类产品中多数专注优先股、高股息策略,少数产品策略包含衍生品、全天候资产配置。

建议理财公司发挥优势大力布局多资产、多策略、多区域的多元配置产品,以多元配置作为含权产品的主要布局方式。

2.2 养老理财

自2021年12月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发行开始,已累计发行51只养老理财产品、26只个人养老金产品。

今年3月,陕西省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就养老理财产品提出犀利建议,8月18日媒体报道金融监管总局给予答复。

委员建议内容主要为:1)养老理财产品相比一般理财产品差异化不足、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投资策划,建议监管明确养老理财相关要素和准入制度;2)建议养老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和产品期限呈现多样性,同事确保养老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专业性,考量准入条件;3)建议明确养老理财产品转让赎回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财产品转让平台。

总局回复的主要内容为:1)积极支持试点理财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产品形态,增加10年期以上长期限产品供给;2)鼓励符合条件的理财公司探索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顾问咨询服务,持续提升养老投资便利度;3)将探索研究提升养老理财产品流动性的机制安排,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4)正在抓紧起草《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拟将养老理财产品等养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纳入理财公司监管评级重要考虑因素,并依据监管评级结果对理财公司实施分类监管。对于评级好的理财公司,支持其优先开展综合性、创新试点类业务。

关于养老理财产品,建议理财公司积极创设多元策略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通过多元资产配置降低风险的长期投资产品选择。

关于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建议理财公司积极申请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投资管理资格,发挥理财公司多元资产配置能力优势。同时,建议理财公司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增加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顾问服务。

3. 借鉴投顾模式优化产品销售

3.1 KYC与KYP

基于业务的实际需求和痛点,盈米基金和晨星(中国)合作,引入海外成熟的KYC&KYP风险测评体系和资配系统,为投顾在客户服务过程中,提供更科学严谨的工具和方法。总体来说,投顾可以更精细化地了解客户风险画像、更合理地对组合风险进行评价、并通过检测客户账户是否处于风险舒适区,帮助客户做出更好的资金规划和配置方案。对此,理财公司也可以参考借鉴。

在客户KYC环节,晨星引进了海外备受认可的FinaMetrica风险测评模型,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20多个国家和市场的持续验证。它最大的特点是客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市场下的测量结果较为稳定,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客户资金使用周期,以及市场低迷下对风险的感知等因素,更贴近真实的投资情况。不仅如此,该模型会出一个非常具体的客户抗风险分值,对于同样是C3的两个客户,他们其实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有了具体的抗风险分值后,投顾就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以满足客户不同的目标和需求。

同时,在投资组合的KYP环节,传统方案往往是按照组合底层单一资产孰高原则、风险等级的线性加权的方法,比如配有QDII的组合风险等级会到R4或R5。新方案充分考虑了大类资产的相关性以及组合的分散性,结合持仓与业绩因素,将组合乃至客户账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风险评分,结果更加合理有效。

3.2 数字化客户运营

第一,建立好渠道服务营销体系。包括对渠道触达以及代销能力建设,对渠道三级、多渠道的渠道一体化、系统化的营销中台管理建设。当前很多理财子都在做这样的努力。

第二,做好对理财经理的服务工具和内容。理财子最核心的用户其实是渠道的客户经理,如何为银行渠道的客户经理做好服务,如何做好优质的跟产品相关联、跟产品定位特征相关联的优质内容,并且能及时触达到银行客户经理以及银行客户,这是我们现阶段最应该做的事。

第三,做好数字化的客户运营。不同的客户风险收益特征是有差异的,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如何卖给不同的人,这方面现在有好几家公司做探索,我们也在协助他们做这样的探索。

第四,做好客户服务体系。这里面重要的是场景,比如理财产品在养老场景以及养老场景长期投顾服务。通过对客户标签化的认识和分析,更精准把不同的产品传递到不同客户手上。

免责说明:


本内容属于原作者所有,内容中的任何产品、观点与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推荐。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内容而导致的任何问题,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普益标准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做任何销售指导,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