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发机械
广发证券机械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明康德  ·  喷一喷抗流感!FDA批准阿斯利康疫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发机械

专题深度:台湾面板产业黄金十年:设备企业的成长路径

广发机械  · 公众号  ·  · 2017-12-10 16:00

正文

广发机械:罗立波  刘芷君 代川 王珂 周静

广发电子:许兴军 王亮 余高 王璐 叶浩 王帅


引言:随着国内面板产业投资加快,投资机会也逐步聚焦。伴随京东方、中电熊猫等面板企业扩产需求,一大批优秀的本土设备企业开启成长之路。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了设备企业订单、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企业能力的边界范围在逐步扩张,企业产品红利正在和行业投资红利相互交织。在设备企业成长过程中,市场普遍比较担忧设备企业成长天花板、业务能力范围、行业竞争生态的担忧。


本篇报告是我们全球视野系列深度报告之四,从台湾面板产业的发展轨迹作为出发点,抽丝剥茧的梳理设备企业的成长历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1)台湾面板投资与设备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2)设备企业的股价走势由什么决定?行业投资高峰是否对应着企业收入和利润的高峰?(3)设备企业的业务发展轨迹是什么?业务天花板如何?本篇报告将会重点讨论,希望能对国内设备企业的成长轨迹看得更加清晰,对投资形成帮助


备注:由于合规要求,发布的版本中投资建议部分的个股投资建议已经删除,机构投资者可与我们联系沟通相关推荐标的。


核心观点

全球面板显示行业产能转移的路径分析:从日韩到台湾,从台湾到大陆

从20世纪90年代,LCD显示面板在日本企业推动下发展起来,并迅速称霸全球;随后韩国企业师夷长技,通过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在短短几年里完成对日本的超越,在20世纪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供应地;在日韩竞争之下,日本开始将技术转移至台湾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台湾面板产业趁机发展起来,并在1999-2010年


迎来面板产业的黄金十年;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的需求提升, 国内面板龙头京东方等厂商通过收购或合资等方式开始建设面板产线,由于成本及贴近终端市场等优势,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面板产业的产能中心。


台湾面板相关产业的黄金十年:本土设备企业从成长到经历完整的产能扩张周期 

首先是面板企业,所谓“黄金十年”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9-2001年处于起步阶段,2002-2005年快速发展,2006-2007年行业整合加速,企业营收及盈利见顶,2008-2010年金融危机后行业略有反弹,但此后即进入下行区间。在面板和贴合技术和产业更迭中,涌现出了优秀的本土设备企业,主要代表性企业包括致茂电子、由田新技、均豪、德律等,这些本土的设备企业经历了一轮完整的产能扩张周期,经历了长达10-15年的快速成长期,大多数设备企业营业收入和股价是在2005-2007年见顶,略滞后于行业投资高点。


以史为鉴,国内面板产业设备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未来成长路径的启示

当前国内面板产业正在承接全球产能转移的过程,从2016年期,国内OLED产线和高世代面板线开始进入投资高峰期,根据我们统计,2017-2019年国内面板产业投资金额超过5500亿元,在大量产能投资扩张的背景下结合台湾的发展经验,对国内设备企业的成长过程借鉴包括:(1)产品范围会逐步从后段模组段往价值量更高的中前段扩张;(2)本土企业充分受益于产业资本开支,但股价和营收的高点可能略滞后于投资周期;(3)在成长过程中,会充分享受产品红利,大部分企业产品逐步由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发展。未来,促进国内面板设备企业成长的因素包括:国产替代、自动化升级及后段向中前段延伸,国内设备厂商营收有望取得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

当前国内的显示面板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益于LCD及OLED产线的大规模投入,处于起步阶段的面板设备企业也有望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建议重点关注在后制程设备中正在快速实现国产替代的优质公司,包括国内检测设备龙头企业,后段邦定贴合设备供应商。


风险提示:

国内面板产业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研发及国产化趋势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毛利率的下滑。



以下是正文


一、显示面板行业:产能转移的路径分析


1.1  抢占先机:日本面板企业高速起航抢

TFT-LCD显示技术最早的商业化应用是在日本实现的。1972年日本精工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采用TN-LCD产品——电子表Gruen Teletime;1973年日本夏普推出了第一款采用LCD显示屏的计算器EL-805,但夏普并未将LCD技术局限于计算器使用。当时的台式电脑显示器及彩色电视的显像方式仍以阴极射线管(CRT)显示主导,CRT显示器存在体积庞大、闪屏及图像畸变等问题,而LCD显示屏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而在1988年,夏普将单色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TN-LCD)升级为彩色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并推出了全球首款14寸彩色液晶显示器,标志着TFT-LCD技术在电视机及台式电脑显示器领域应用的正式开启。

1992年,美国IBM推出一款10.4英寸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IBM 700C,并迅速成为爆款,订单量超10万台。日本企业识到TFT-LCD屏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自1992年开始,NEC、松下电器、三洋电机、夏普等日企相继投资设立第一代TFT-LCD生产线,日本面板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至1995年为止,日本约有21条TFT-LCD生产线,日本LCD面板出货量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领头羊。


1.2  师夷长技:韩国面板企业弯道超车

1990年代初,韩国企业开始试验性的从事TFT-LCD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为发展相关技术,三星电子与LG电子私下支付大笔资金,向日本工程师学艺以换来韩国成功跨入LCD显示产业的机会。韩国企业对于任何产业往往都是采取规模化生产以实现规模效应的竞争策略,在液晶显示产业上亦是如此。1995-1997年,三星电子及LG电子相继投资建立了2代线及3代线各一条。至此,韩国液晶面板厂商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从而以超低价格进军国际市场,直接挑战全球LCD产业霸主的日本。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日本及韩国经济均遭受冲击,日本企业放缓了新建生产线的步伐,而韩国企业则逆势继续加大投资力度,1997-2000年期间,三星及LG共新建成投产3条产线。韩国企业在LCD领域的持续投入,使其顺利实现对日本的弯道超车。根据Display World 的数据显示,1999年三星和LG在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8.8%和16.2%,超越原先霸主夏普,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日本LCD产业内普遍认为5代线就是液晶工业生产的物理极限,忽视了在5代线以及更高世代线技术上的开发;因而当三星和LG分别于2001和2002年率先开始建设5代线之时,两国LCD产业就此拉开了差距。此后,三星继续加码建设7代、7.5代、8代线,供货更大尺寸的彩色电视面板,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在日本,2010年起索尼、日本电气、东芝、日立、三菱电机、夏普等面板企业,或是转让,或是退出,或是重组,再也无法与韩国企业抗衡。截至2015年,韩国企业在全球LCD面板市场的份额达39.8%,而日本企业所占份额已不足8%。


1.3  顺势突破:台湾面板企业异军突起

1998年起,面对韩国企业的凶猛攻势,日本企业高调将LCD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如此,一方面日企可收取高昂的技术转让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本土产线产能不足的问题。台湾液晶面板厂商则顺势抓住机遇,借助日本企业的技术优势,快速发展岛内的液晶面板产业,行业随即迎来了1999-2010年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

1999-2001年,台湾面板制造厂商进入起步阶段,全球市场影响力仍不足。根据我们的统计,1999-2001年期间,台湾分别投产LCD产线4、2、5条;而从全球投产的LCD线看,经历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线投产数低点后,1999-2002年也实现恢复,分别投产产线9、9、11、11条,供给方面实现快速放量。而在需求方面,笔记本电脑及台式电脑显示器全球销量增长保持在30-40%,量级为2000-3000万台;液晶电视机自2000年起才开始进入市场,尽管2001-2003年增速保持很高,但出货量绝对值不大,直到2004年起才对LCD面板出货量有所贡献,因而在1999-2002年间市场新增实际需求变化不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面板价格大幅下滑,叠加台湾面板厂商起步阶段供货量较小,出货单价下降主导了营收增速,导致2001年台湾面板产业营收出现负增长。


2002-2005年,台湾面板制造厂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由于LCD面板价格持续下跌,甚至跌破成本价,刺激了下游需求,市场迅速回暖。以友达光电(AUO)为例,2001年公司净利润为 - 67.1亿新台币,而2002年由于下游需求回暖,公司实现扭亏,净利润达60.2亿新台币。在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电脑显示器出货量平稳增长的情况下,2003年起液晶电视绝对出货量显著提升。终端需求刺激下,2002-2005年间,台湾分别投产2、5、4、6条产线,占此期间全球新投产产线的48%;友达、奇美、华映、群创、胜华、凌巨、统宝、广辉等10多家厂商群雄角逐,台湾面板产业营收增速也在2005年来到峰值的144.7%。


2006-2007年,台湾面板产业整合加剧,行业发展见顶。2006年开始,受2004-2008年大陆面板厂商快速投资影响,台湾面板厂商压力之下加快了行业整合,友达光电于2006年着手收购广辉电子,2009年群创、奇美、统宝三家合并。行业集中度提升,台湾面板厂商营收在06-07年仍维持了较快的增速。我们统计了友达、群创、华映、彩晶四家主要面板企业的净利润 ,2007年为净利润达到最大值的峰值年。

2008-2010年,台湾面板产业在金融危机触底后略有反弹。2008年金融危机上演,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台湾地区缺少下游产业的支撑,原本台湾面板厂商供货的日本、韩国下游厂商取消了订单转而向本国的面板供应商采购面板;尽管2009年初大陆方面的九家电视厂商曾联合赴台采购面板,并且台湾与韩国协议垄断供货的行为使得面板价格短期提升明显,但仍难以扭转颓势,2008-2009年台湾面板产业营收整体下滑。2010年,市场有所回暖,台湾面板企业营收略有反弹。


2010年之后,台湾面板厂商进入下行区间。2010年起,随着大陆面板厂商的崛起,传统日韩台三强的市场份额被挤压,台湾主要LCD面板供应商营收也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10年也成为台湾显示面板行业黄金十年的终结。


1.4 逆境起步:大陆面板企业后起之秀

中国是彩电、PC、手机等终端产品的生产大国,因而大陆也是全球液晶显示产业最具潜力的市场,但大陆一直没有自主生产的液晶面板。1998年,吉林电子集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等几家机构联合从日本DTI(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公司引进了一条1代TFT-LCD产线,并于1999年在长春试产。但由于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项目建成后良品率难以提高,因而该项目未真正实现量产便不了了之。2002年,上海广电集团与日本电气合资100亿元建立公司上广电NEC,并投建中国大陆第一条5代TFT-LCD产线,并于2004年实现投产。此后在2003-2008年间,国内企业通过合资或技术合作等方式,共投建4代线4条。

2009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尚未消散,仍处于亏损中的京东方出人意料地大举投资建立高世代线,连续在合肥及北京分别建设6代线及8.5代线并在2010-2011年实现量产。此举立即改变了日韩台对中国大陆高世代线技术封锁的局面,此后2011年,由夏普提供技术支持的中电熊猫在南京的6代线、由三星提供技术支持的华星光电在深圳的8.5代线都顺利实现量产,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由此打开。


从2010年以后,国内面板企业在京东方的带动下,开启了新一轮的面板投资计划,2016年开始,国内企业开始大规模投资OLED产线和高世代面板线。中国面板产能占全球的比例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和产业链地位也同步提高。



二、台湾面板设备行业的黄金十年


2.1  专注后段制程设备及检测设备的台湾面板设备厂商

台湾面板设备厂商主要专注LCD面板后段制程设备及检测设备。LCD液晶面板制造主要分为三段,前段Array阵列制程、中端Cell成盒制程以及后段Module模组制程。其中前两段工艺制程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日本、韩国、美国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台湾地区的面板设备厂商目前在后段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并有向中前端拓展的趋势。此外,检测设备贯穿整个面板生产线,台湾设备厂商在三段制程中均已实现布局。

从1999-2010年的十年时间内,全球显示面板仍以LCD显示技术主导,直到2010年三星才开始在OLED显领域发力,因而在台湾下游面板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里,台湾面板设备厂商营收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下游LCD面板需求拉动下的产线投资增量。

2010年之前,除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营收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实现正增长。由于面板厂商产线的建设周期通常为1-2年,因而总体来说,在面板产线投产峰值年的前1-2年,设备厂商的营收增速大概率将出现峰值,如1999年设备厂商营收增长峰值对应2001年产线投产峰值、02年营收增长峰值对应03年投产峰值、04年营收增长峰值对应05年投产峰值、06-07年营收增长峰值对应09年投产峰值。此外,设备厂商营收增速的波动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设备厂商通常不会一次性向面板厂商收取设备全款,比较常见的收款方式为“3-6-1”,即在签订单时收取 30%,产品验收时收取60%,验收后12个月内收取剩余10%。这样的收款方式弱化了下游面板行业周期性波动对面板设备厂商营收的影响,使得其营收增速更为稳定。


全球面板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进程开始后,台湾设备厂商也随即开始业务重心的转移。根据Bloomberg的数据显示,2006年,台湾设备厂商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23.4%;2010年中国大陆面板显示行业的快速崛起,台湾面板厂商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增速也随之达到峰值;到2014年,台湾设备厂商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47.7%。之后,由于国内包括精测电子在内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厂商,以及包括联得装备、鑫三力(智云股份子公司)等在内的后段邦定贴合设备厂商逐渐实现对国内面板产线的配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面板设备厂商在大陆营收的增长。

在1999-2010年的黄金十年内,设备厂商的股价表现与营收增速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出,1999-2010年期间设备厂商营收增速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999、2002、2004、2006-2007以及2010年,谷值分别出现在2001以及2008-2009年。对应于台湾六家主要面板设备厂商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分别在营收增速峰值时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在营收增速谷值时下跌。自1999年初(或公司上市之初)至2007年股价高点,六家公司的股价平均涨幅达250.3%,年化投资回报率近20%。


2.2  黄金十年内台湾面板设备市场空间的动态变化

在统计1999-2010年间台湾主要面板厂商每年新投产产线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两年建设周期平滑处理,从下游产线建设的角度,对十年间台湾面板设备的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2002年开始,台湾面板设备市场空间已经有较大增幅,但绝对值仍不高;2004年,台湾面板设备市场空间再次出现翻倍的增长,并于2005年达到峰值。


结合产线投产情况,我们认为2002年设备空间的增长主要来自产线数量以及单产线产量的增加,以友达及群创(当时的奇美)产线为例,2002-2003年投产的4/5代线的单线产量至少为7万片/月,奇美台南工厂月产量甚至达到14.5万片,远高于产业起步时单产线每月1-3万片的产能。2004-2005年市场空间达到峰值的动力源主要来自高世代线投入的增长,2005-2006年间投产的6世代及以上产线达6条之多,这些产线在设备招标期带来的增长就反映在2004-2005年台湾面板产业的市场空间里。

2006年开始,台湾面板设备空间已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面板产线投资退坡,市场空间应声下滑;2009年开始,大陆面板厂商开始在高世代线发力,宣告台湾岛内面板设备市场的正式衰落。


从全球范围内主要面板设备厂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情况来看,2010年也是两地区设备厂商营收规模位置转变的拐点。2006-2009年期间,全球面板及其相关行业均处于低谷,设备厂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的营收规模也有所波动,但台湾地区的营收规模仍明显高于中国大陆;2010年,两者营收规模几乎一致;2011年以后,全球面板设备厂商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开始超越台湾地区的营收。





三、台湾面板设备厂商——致茂与由田


3.1  致茂电子:台湾面板设备的绝对龙头

致茂电子是全球电子量测仪器及系统的领导品牌供应商,目前在显示面板领域的提供的设备包括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基板传送设备、平面显示器测试器、OLED测试系统等。公司成立于1984年,并于1996年与台湾交易所挂牌上市。从2016年各厂商的营收规模看,致茂电子是台湾面板显示设备的绝对龙头。


公司从2004年开始推出显示面板性检测相关的设备,最早推出的设备包括液晶显示器模组自动测试系统(LCM ATS)及液晶显示器的逆变器自动测试系统(LCD Inverter ATS);2005年,公司新增模组后段制程检测设备,并开始在OLED领域布局,推出OLED自动检测设备;2006年,公司开始专注朝向测试产品与自动化设备整合发展;2007年,公司收购专业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威光自动化科技,继续深化TFT-LCD自动化生产与整合,营收在同年也取得较大增长;2010年,随着面板设备及设备行业黄金十年的结束,公司营收也随之见顶。

从营收的产品划分看,在面板行业表现不佳的2006-2010年,公司量测仪器营收占比中枢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后才逐渐恢复,毛利率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而从地区分布看,2011年后致茂电子在台湾地区的营收占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


3.2  由田新技:面板检测设备的专一玩家

由田新技是台湾省专注于面板检测设备的厂商,也是台湾地区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的领导厂商。公司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PCB、LCD、触控面板、玻璃、LED芯片等产业。公司创立于1992年,于2007年在台湾交易所上市。


公司最早的自动光学面板检测设备主要是用于LCD显示器显示品质的光学检测,并且在台湾地区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颇高;2005年,公司开始进入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的微观电线缺陷及宏观坏点缺陷的外观检测设备,并在2005-2008年期间分别突破进入了5代、6代、7.5代、8.5代的彩色滤光片及玻璃基板涂布配向膜的自动光学检测市场;2009年公司开始向大陆面板厂商攻击设备;2010年,公司又推出了触摸面板(touch panel)的检测设备。


从营收的产品划分看,公司的主要产品均为自动视觉检测设备。从地区分布看,2010年之前,台湾岛内的营收贡献占主导地位;2011年后,日本及除日本、台湾的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韩国及中国大陆)占比明显提升,但在日本的营收占比呈收窄趋势,亚洲其他地区的占比增加大概率主要来自中国大陆。



3.3  产业投资趋势与龙头企业的股价表现比较

在台湾面板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台湾本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设备企业,设备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我们重点研究两方面内容:(1)设备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水平与行业投资水平的关系;(2)设备企业的股价与行业投资水平的动态关系比较。


我们选择致茂电子和由田新技作为代表性企业。可以发现:(1)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区间是在2003-2005年之间,2005年的行业投资的高峰时点,但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基本出现是在2006-2007年,由田新技的收入高点在2006年,致茂电子的高点是在2007年,表面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会略滞后于行业的投资增速水平;(2)从股价的角度来看,由田新技的股价领先营业收入水平接近半年,致茂电子股价高点相比于收入高点会提前,但基本与收入水平的趋势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产业投资趋势会带来企业营业收入和股价的同步表现,在台湾的投资周期中,致茂电子股票价格增长幅度达到了200%,由田新技的股票涨幅更是达到了400%。从收入和业绩弹性来看,由田新技2006年收入增幅达到了200%,此后也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产业投资高峰后,股价和收入业绩如何表现?2005年以后,台湾面板行业投资规模迅速向下,2007年的投资金额仅仅相当于2001年的水平。我们从两个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股价表现来看,站在当前位置二者股价呈现出差异比较大,核心原因在于后投资时代两个企业的业务发展格局不同,由田新技股价一直比较平稳,公司业务始终围绕AOI检测领域,没有进行拓展。而致茂电子则逐渐向半导体、光伏等行业渗透和延伸,股价持续创新高。致茂当前的股价,相当于投资高峰时点涨幅达到了200%以上。





四、以史为鉴,国内面板设备企业的成长路径


4.1  大陆面板厂商:处于快速资本扩张的投资阶段

根据WitsView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出货量中24.3%来自中国大陆,其中京东方占比13.7%,华星光电8.4%,紧随其后的是中电熊猫、龙腾光电、中航光电及天马微电子。据此,我们选择京东方、华星光电(TCL子公司)、深天马等几家主流大陆面板厂商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大陆面板厂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几家大陆主要面板厂商的营收增速来看,国内面板厂商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营收增速处于上升路径。从2004年日本电气和上广电合资建设的国内第一条4代线投产开始,经过了2-3年的起步阶段;随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面板厂商营收在2008-2009年也应声出现下滑;2010年起,随着京东方等厂商更高世代线的建成投产,国内面板厂商营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在日韩台面板厂商营收全线下滑时,大陆面板厂商营收增速达到峰值;且从2016年日韩台及大陆面板厂商营收增速看,只有大陆厂商维持了正增速。

行业整合是趋势,未来或将成为寡头竞争市场。从日韩台面板显示行业的发展进程看,行业整合并最终成为少数几家龙头之间的竞争是趋势。日本从最初的夏普、索尼、日立、日本电气、三菱电机、爱普生精工等近十家企业同业竞争,到最终只剩下JDI一根独苗(夏普被鸿海收购,算作台企);韩国从发展之初的三星、LG、现代三足鼎立,到如今三星、LG占据全球LCD面板市场份额前两名,一直都是寡头竞争的格局;而中国台湾则是从友达、奇美、华映、群创、胜华、凌巨、统宝、广辉、彩晶等十多家厂商缩减至现在的友达、群创、华映、彩晶四家。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国内的面板显示产业在未来或也将迎来剧烈的行业整合,取得先发优势的面板厂商有望胜出并赢得市场。


OLED浪潮已然兴起,国内的面板厂商正加码OLED产线投资。根据我们的统计,2017-2020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计划投产或扩建的产线数达26条,总投资金额约6600亿元;其中LCD产线16条,总投资金额约3800亿元,OLED产线10条,总投资金额约2800亿元,OLED产线数量占比为38%,投资金额占比为41%。目前大陆已实现量产的OLED产线有五条,分别由京东方(5.5代线)、天马(5.5代线)、国显光电(5.5代线)、和辉光电(4.5代线)、信利国际(4.5代线)所有,在全部33条已建成产线中占比为15%,投资金额占比仅为11%。


4.2  面板设备企业,充分受益行业红利和产品红利

与台湾设备厂商切入的角度类似,大陆面板设备厂商也是从后段模组制程设备及检测设备起步。目前大陆面板设备厂商发展较快的企业包括:专注面板设备检测国内龙头精测电子,以及在后段模组制程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鑫三力(智云股份子公司)、联得装备、深科达及集银科技(正业科技子公司)、太原风华(未上市)等几家厂商。

2003-2016年,我国面板显示行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营业收入的增长带来了产线投资的快速增加,从投资金额看,2014-2016年国内面板产线投资总规模均超过400亿元,由此国内的上游面板设备厂商也多有收益,营收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别于日韩台优先或同时发展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上游企业,我国特点是下游先发展,上游后发展,下游带动上游。从可以统计到的几家面板设备供应商的财务信息看,2009-2010年精测电子、联得装备以及深科达营收才达到千万级别,2012-2013年达到亿级;鑫三力及集银科技分别于2014及2015年达到亿级营收。从产品划分看,精测电子是国内面板检测行业的绝对龙头;而在邦定贴合设备方面,鑫三力后来居上,2016年以超过3亿的营收登顶。

面板厂商产线拓展将为设备厂商带来可观的新增营收。OLED产线与LCD产线的大部分设备都可以通用,主要差别在于中段成盒制程设备的差别。在中段成盒工艺中,LCD是将TFT基板与CF基板拼合,进一步加工成TFT-LCD面板的过程,而OLED则是通过多次蒸镀完成有机发光层的沉积;此外,在后段模组工艺中,OLED省去了一层偏光片以及背光源的贴合。因而对于目前国内厂商而言,绑定贴合设备厂商主要享受的是产线增量以及设备存量更新带来的营收增长空间,而全制程检测设备除享受产线增量以及设备存量更新的空间外,由于OLED良率较低,对检测设备的需求为LCD产线的1-2倍,OLED投资热潮将为检测设备带来额外的增长空间。


4.3  模组设备及检测设备仍存在百亿级市场空间

从历史的数据来看,2003-2016年,我国面板行业经历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TFT-LCD产能扩张了30倍。从产能提升的增速来看,2008-2010年是增速最快的阶段,2011年以后,大陆逐步承接台湾和韩国面板产能建设,增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从投资金额来看,2014-2016年基本都保持在每年400亿以上的总规模。由于面板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显示模组设备市场,在此阶段,也涌现了众多国内自主设备品牌,例如联得、鑫三力、易天等。

目前平板显示行业对设备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两个层次:(1)新增需求,随着新产线的投产,带来大量的自动化设备需求;(2)对存量设备的升级需求,升级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动化设备对存量的半自动化和手动设备的替代;其次是存量设备更新,通常设备使用5年左右,2011年左右的设备进入了存量更新阶段。


考虑存量设备的更新+新设备投资规模,我们对国内面板行业对应的模组设备市场容量进行测算,2017-2019年是国内面板行业投资的高峰期,平均增速超过了30%,我们假设设备占总投资的比例为60%,测算得到2017-2019年OLED+LCD模组设备的市场容量为83亿/167亿/189亿。

OLED的建设,为面板设备提供了增量需求。从2017年开始,国内大面积开始投资OLED面板,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OLED的投资对设备而言,是新增量。目前国内面板企业中,BOE、天马、华星光电、合辉光电都在投资OLED面板,根据我们的统计,按照现有产能规划,2017-2019年国内OLED领域的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按照月度平滑测算,2017年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92亿元,2018年达到594亿元,2019年达到718亿元。

受益面板产线投资热潮,检测设备迎来发展机遇。对生产线的投资中,对设备的投资占60-70%,其中1%为对模组段检测设备的投资,而检测设备在Array、Cell、Module三个制程的投资比例为70%:25%:5%。那么,2017-2019年现有在建、筹建产线所带来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为655亿,Array、Cell、Module三个制程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458亿元、164亿元和33亿元。


如果按照年度测算,2017-2019年的检测设备市场容量分别为156/228/290亿元。同比增速水平分别为82.5%/46.2%/27.5%,2017-2019年的检测设备需求量相比于2016年有2-3倍提升。其中,OLED的检测设备而市场需求量2017-2019年分别为35.1/71.3/86.1亿元,LCD分别是121/156/204亿元。从功能性来看,Array段和Cell段的大部分检测设备都是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AOI设备,后段模组段,有部分检测设备是信号功能检测设备。


由于LCD和OLED在工艺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不同,我们根据两种类型的面板未来投资情况分开测算2017—2019年LCD-AOI和OLED-AOI的市场容量情况。根据奥宝科技公司2016年报估算,平均一年建设期,140—350亿人民币投资金额的面板产线,需要的检测和修复设备投资金额为2.5%,AMOLED显示面板的工艺更为复杂,良率提升难度更高,对AOI设备的需求量会更大。假定OLED—AOI设备占投资的比例比LCD—AOI分别高出2—3%,即OLED设备的AOI占比区间范围在4.5%—5.5%,预计2017—2019年LCD-AOI设备的市场容量为42.19亿、72.24亿和83.24亿元,OLED—AOI设备的国内市场容量为14.6亿、29.7亿和35.6亿元。

虽然市场容量广阔,但是在面板中前段市场的AOI检测,国内设备企业鲜有涉及。基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面板检测行业的主要企业仍然是海外企业占据主导。在价值体量仅仅占比只有5%的module段,国内企业例如精测电子,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


Cell制程中,光学寿命测试、Mask检查、FMM张网设备、Seal框胶检查机、老化设备等都是由海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涉及较少。在Aarray制程中,国内企业基本很难涉及,主要以日本、以色列企业占主导。


4.4  未来拉动国内设备厂商成长的“三驾马车”

三架马车之一——国产替代。上文中,我们在测算目前国内设备厂商可以参与的后段设备及检测设备的市场空间时,假设的目前后段邦定贴合设备、后段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为20%,中段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为10%,由此得到的目前国内设备厂商可参与瓜分的市场空间为17.6、19.8、17.5、16.9亿元。以史为鉴,韩国及台湾的面板产业都经历了相应的国产替代的过程。2000年韩国建设第4代液晶LCD面板厂时,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比率仅为30%;到了2004年韩国第6代面板厂开始建设时,制造设备国产化比率已提到至50%;再到2005-2006年陆续建成的第7代生产线设备国产化比率达到60%。而台湾设备厂商2008-2009年面板制造设备的本土化率也达到50-60%。


我国的面板制造设备存在国产替代的可能性。根据深科达招股说明书,2014年底我国装备国产化率已经从零基础提升到15%左右,预计未来五年内国产化率有望达到30%以上。目前来看,国产后段模组制程设备的技术与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企业,质量和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主流模组生产工艺的要求,因而其国产化率提升指日可待;中段制程设备方面,国内已有厂商开始涉足激光切割的工艺,前段制程设备暂时仍被日韩企业垄断,因而中前段设备的国产化率提升比较困难;至于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检测设备,国内龙头精测电子在后段及部分中段设备上已实现对下游面板厂商的供货,前段检测设备的研发也正在进行,预计检测设备国产化将会加速。作充分假设测算可得,国产化率合理提升后,2020年国内设备厂商可参与市场空间将提升4.2倍至70.6亿,其中检测设备10.9亿,非检测的其他设备59.8亿。

三架马车之二——自动化替代。根据智云股份收购鑫三力报告书,全自动FOG设备的单价为57万元人民币,为半自动FOG设备的16倍,全自动ACF贴附机单价为10万元人民币,为半自动ACF贴附机的4倍,自动化设备对半自动设备的替代将显著提升设备单品价值。


在面板制程中仍存在较大的自动化替代空间。以AOI自动光学检测为例,由于AOI是光学检查,所以凡是用AOI可以检查出来的坏点用肉眼也完全可以看到,但对于比较小的元件,用肉眼检查起来比较吃力,自动设备在效率及成本等方面就能凸显出优势。目前在前段检测设备的自动化率相对较高,而中后段检测的人工占比仍高达70-80%,自动化设备替代的空间仍然巨大,尤其对在中后段检测设备领域有较大突破的国内设备厂商而言更是机遇。并且,在OLED浪潮推动下,面板加工精细化程度要求更高,自动化设备更能顺应此趋势。


三架马车之三——产品红利,后段向中前段延伸。根据面板厂商披露的产线设备投标数据及调研数据,LCD前中后段设备投资占比约为75%:20%:5%,而OLED前中后段设备投资额占比约为55%:40%:5%,国内设备目前主要布局的领域是仅占设备投资5%的后段设备及部分的中段设备,占产线投资金额占比很低;从长期看,若国内设备厂商未来能通过技术开发,实现向中前段设备的延伸,则其营收水平将显出提升。

在3C自动化装备领域,企业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以精测电子为例,2014-2016年,其研发费用相对于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5%,面向下游客户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为新业务积极储备。在后段的module环节,精测电子在模组段市场份额超过50%,而在Cell段和Array段,目前主要是日韩、台湾和美国的设备,未来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当前精测电子的产品已经具备在Cell段的量产能力,Array段个别产品也初具竞争力。公司在Cell段的老化设备、光学寿命测试设备等逐步放量,Array段的Mac/Mic检查机也已经陆续放量。


日韩企业在中前段的地位也并非无可取代。举例来说,OLED中段的蒸镀机(尤其蒸镀封装一体机)早年几乎被日本Canon Tokki一家公司独占,但到目前,已有Sunic System与SFA Engineering两家韩国供应商可实现蒸镀设备的商用,并已分别实现供货于韩国LG和中国大陆昆山国显光电。因而,随着研发力度的加大,国内设备厂商也有望实现在中前段制程设备的国产突破。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当前国内的显示面板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益于LCD及LOED产线的大规模投入,处于起步阶段的面板设备企业也有望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建议重点关注在后制程设备中正在快速实现国产替代的优质公司,包括国内检测设备龙头,后段邦定贴合设备供应商。


风险提示:国内面板产业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研发及国产化趋势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毛利率的下滑。



  法律声明 (请滑动以查看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G
广发机械

FSECURITIES 

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最深度的产业调研、最及时的公司跟踪。2017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三名,2006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二名,2017年IMAC最受欢迎分析师第一名 ,2017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17年水晶球最佳分析师第二名。始终坚守价值挖掘,做值得信赖的卖方品牌!


扫码关注【广发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