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PPT圈的好友们在上海聚了一次。
在那次聚会上,秋叶大叔说了一句:
希望各位都能成为所在公司最懂演示设计的人。
在其他人的喝彩声中,我全程黑脸。
主要原因是,那段时间,有很多 PPT 向我袭来。理由都不可抗拒,在不断的纠结中对自己的未来感觉到了伤感: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工具化的人。
所以,当我听到大叔的这句话时,内心台词是:你就这么做吧,将来累死你。
今天我想否定当时说的话。
在说具体理由前,我想提一个小故事。
老秦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目前是幻方秋叶的核心员工。当初小巴为了快速把他介绍给群里的小伙伴,想到一个妙招,给老秦贴了个标签:秦黑。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一个特色,皮肤黝黑。
绰号就是那么神奇,颜色是熟悉的,名字是陌生的,熟悉和陌生一搅拌,这个人便被记住了。
在公司里,人最怕的是什么?
是被遗忘,或者用一个更高端的词,就是没有存在感。
传统意义上,一个人要获取存在感,有两种方式,对应两种能力:
第一是智商,
也就是工作能力。
你强大家自然心悦诚服,荣誉和关注也接踵而至。
第二是情商,
也就是交际能力。
你性格善良乐于助人,他人便以礼相待还予微笑。
而这两种能力,都是靠时间去积累、靠观察靠努力去赚取的。
那么参考老秦的案例,还有第三个,那就是你的特别之处,或者说就是
「标签」
。
回到自己身上。
论智商,周围有一大堆学历和经历比我厚重的同事朋友,我很弱;论情商,我的感性思维经常把自己陷入到不利局面,很被动。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很容易变成一个「Nobody」。
但是,因为出版的《PPT炼成记》一书,我有了「PPT」这个标签。
所以,同样的,熟悉的「PPT」,与陌生的「曹将」一搅拌,这杯饮料便没那么干涩了。
甚至有人在找我的时候,忘了名字,而是直接说「那个PPT做的还不错的」。
让人知道你,是让人认同你的第一步。
通过「黑」认识老秦之后,大家又慢慢发现,这人除了 PPT 做的好,文笔还不错,写的东西感情真挚,逻辑清晰,真的是个人才。
整个人的形象逐渐丰满,对他的敬佩之情也开始升温。
你看,
标签的好处就是这样,它让你被他人记住,然后让背后你想展示的东西浮出水面被他人打捞。
以上内容解释的是「Why」,即为什么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标签。那么接下来就是「How」,如何设定标签。
说来也很简单:
❶ 回顾自己的兴趣点;
❷ 找到对应的组织(或社群);
❸ 与这个领域的牛人或从业者成为朋友,在沟通中让自己比普通爱好者更进一步;
❹ 最后是输出,让他人知道你的这个标签。
说个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在工作之后慢慢发现自己对「数字生活」的兴趣,直白一点,就是对数码产品和手机 App 的喜爱。
第一步是找到一些对应的论坛和媒体。
比如爱范儿、少数派、数字尾巴、威锋网、虎嗅网等。每天闲下来就去逛逛,因为是爱好,所以不累。
接下来就是参加一些活动。
比如 AppSo 组织的「数字生活家」论坛,在这里认识了一些开发者和媒体人。因为有第一步的积累,所以跟他们都有的聊,表达观点,交流想法,一来二往,便让对方也愿意加个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