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70后的我,学会做一个“退场”的父母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孩子不想上学,大人不想上班,还有救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莫霍利-纳吉《绘画 摄影 电影》|导言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11-27 20:20

正文

EXTITUTE |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文|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译| 温心怡 校| 周诗岩 责编| BAU+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转型时期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14册包豪斯丛书(1925-1930)的联合主编之一。这位匈牙利艺术家以新媒介、新材料和动态光影的各种实验著称,然而他更深层的关切,则总围绕人基于生物学基础的可能性,尤其是人借助新技术所能开创的新关系。在本书中, 莫霍利-纳吉首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并且通过特殊的排印形式让全书的视觉效果成为其光学构型观念的一部分。在H.M.温格勒和雷纳·班纳姆等关注先锋派思想潜能的学者看来,这部出版物和几年后问世的《从材料到建筑》充分体现出莫霍利-纳吉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偏好与特性,正是这种品质让它们“甚至比作者去世后出版的名作《新视觉》和《运动中的视觉》具有更持久的独特价值”。
Malerei  Fotografie  Film
绘画 摄影 电影
著| [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译| 温心怡 校| 周诗岩
重访包豪斯丛书
丛书主编| 王家浩 周诗岩 美术编辑| 回声工作室
责任编辑| 王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莫霍利-纳吉在导言中坚信“ 我们时代 的构型”必须有“ 我们时代 的手段”进行,这取决于作品中创造力的程度能否和它的技术形式相匹配。所以当年他认为有必要评估 照相机带来了惊人的可能性,因为 摄影提供的创作手段已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澄清摄影和绘画的关系之后,莫霍利-纳吉区分出了两个领域,分别是 纯粹的色彩构型,和再现的构型。如果把这种方式放到当下,那么应该如何入手?而在此之前,先有必要澄清的是其中的关键词 Gestaltung,在中译本中编者注释如下: 根据当时先锋派艺术家使用Gestaltung一词的具体语境,本套丛书将这一较难转译的德文术语统一译为“构型”或“格式塔构型”,区别于英语惯例中的诸多对译词,比如shaping(赋形或造型)、formation(成形),construction(构成)、composition(构作)或者design(设计)。相较于这些词,包豪斯人频繁使用的Gestaltung更强调过程的总体性和扎根于物质世界的实践原则,意指彼此类似的人造产物基于歌德称之为“原型”的共同理想型的自我实现过程,它先于可见的形式。鉴于这个词饱满的哲学意涵,近年一些英文文献选择保留德文原词,不转译为英文。
László MOHOLY-NAGY|1895年7月20日-1946年 11月24日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ászló MOHOLY-NAGY
导言|1925
本文1500字以内
I.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揭示当代光学构型[Optischen Gestaltung]中的一些问题。 其中,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创作手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仍被今天的大多数人所忽视: 它不仅扩展了我们再现自然的范围,而且使光成为构型的因素之一: 明暗对比代替了颜料着色。

照相机给我们带来了惊人的可能性,但我们对其价值的评估才刚刚开始。经过视觉图像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的镜头再也不用受人眼的狭窄视域所限;没有一种手工的创作工具(铅笔、笔刷等)能够像这样捕捉世界中目之所及的碎片;手工的创作工具同样不可能将一个运动的精髓定格下来;同样,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认为镜头畸变现象——仰角、俯角、倾斜角度——只有消极作用,相反,这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不带先入之见的透镜系统,这是我们受联想法则制约的眼睛无法给予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灰度效果的精微之处又带来一种升华的价值,这种灰度的分化能够超越自身的影响范围,使色彩构型得以优化。但是即使列举了这些作用,我们也还远没有穷尽这个领域的可能性。我们刚开始了解摄影的价值;虽然摄影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但是直到近几年,我们才意识到摄影超越其特定用途的创造性效果。不久以前,我们的视野才刚刚能够把握这些联系。
Helsinki 1930
II.

第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澄清当下 摄影 绘画 的关系,并且证明技术手段的发展已经在物质层面上催生了 光学 创作的新形式,让至今为止还是一个整体的光学表现领域开始分化。 在摄影发明之前,绘画同时承担着再现物象和使用色彩进行表现的任务。 现在分化之后,一个领域是纯粹的 色彩 构型,另一个领域则是 再现 的构型。

色彩的构型: 不同色彩和不同亮度之间纯粹的内在关系,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音乐中声音关系的构型,是普遍有效的结构,这种结构无关乎气候、种族、性情、教育程度,其规律根植于生物学因素。

再现的构型: 起源于和外界的模仿关系,是物象性的,且与联想的内容相结合,正如在声音的结构中需要有语言伴随着旋律;这种构型依赖于气候、种族、性情、教育程度,其规律来自联想和经验。此外,来自生物特质的结构和造型元素,也可以用作组合这种构型的工具。[1]

这种区分并不是要摧毁人类精神此前在这方面的所有成就; 相反,纯粹的表现形式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因其自主性,越发具有了表现力。
[1] 再现 并不意味着要去等同于自然或者自然的一个片段。比如当我们想要记录一种幻象或者一个梦境时,我们同样在试图再现。在创造性视角下进行的 再现 ,将成为 构型 活动[Gestaltung],如果没有这种视角,再现就和单纯的 记录 没有区别。彩色摄影的兴起和传播是新近的发展,但并不会改变这一点。
From the radio tower, Berlin 1928
III.

我将以上情况在当代的结果总结如下。

1. 在摄影和电影精确的机械流程中,我们拥有了一种关乎 再现 的表现手段,这种手段无可比拟地超越了迄今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再现性绘画的手工再现过程。从现在开始,绘画可以专注于 纯粹的色彩构型 了。

2. 纯粹的色彩构型告诉我们,色彩构型(即绘画)的“主题”就是 色彩本身 ,有了色彩,无须参照对象物,就可以完成一种纯粹的、基本的设计表现。

3. 新发明的光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为视觉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在颜料图像[Pigmentbild]之外,他们还创作光影图像[Lichtbild],在 静态 图像之外,还可以创作 动态 图像(与架上绘画并列的是运动的光影展示[Lichtspiele],而不是湿壁画——有全方位的电影,当然,在电影院之外也有电影)。


我无意用这些话语来给不同的图绘创作施以价值判断,只希望对今天存在的,或者能够实现的视觉构型进行分类。一件作品的品质,并不绝对仰赖于“当今的”或者“往昔的”构型理论,而是取决于作品中创造力的程度能否和它的技术形式相匹配。对我来说责无旁贷的是,用 我们时代 的手段进行 我们时代 的构型。
At Coffee 1920s
版权归 译者所有,译 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绘画 摄影 电影 |1925
未完待续
目录
导言|
论有物象的与非物象的|
架上绘画,建筑与“总体艺术作品” |
静态与动态的光学构型|
家庭艺术陈列室|
摄影|
生产 复制|
无相机摄影“黑影照相”|
摄影进程的未来|
排印照相|
共时电影或多重电影|
论技术的可能性及其需求|
图版部分|

关于“反射的色彩游戏”乐谱|

乐谱解析:《色彩小奏鸣曲》(三个小节)|

拉兹洛·莫霍利 - 纳吉:大都会动力学|
图版说明|
1967 年德文再版 编者按|
1967 年德文再版 后记|
重访包豪斯 丛书
丛书主编 王家浩 周诗岩/ 美术编辑| 回声工作室
责任编辑| 王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包豪斯这一理念原型是现代主义历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而陆续出版于 1925 1930 年间的 包豪斯丛书 Bauhausbücher )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重访包豪斯丛书将这一系列历史档案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野中,将包豪斯理念转译到当代社会环境中,翻译与解读曾经的文本,并加入当代学者对包豪斯的研究,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等价关系。本丛书包括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人的写作和当代包豪斯研究三个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包豪斯的深入研究,并指向未来的社会反思与实践。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BAU学社 学社 ▶ 设计史?艺术史?思想史! 情境对话中的“理念” 包豪斯流 历史转承中的“演练” 包豪斯人 技术演革中的“建造” 对话 包豪斯 社会工程中的“基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70后的我,学会做一个“退场”的父母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21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2 天前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2 天前
亲仁书屋  ·  钱怎么来的,就怎么去!
7 年前
解放军报  ·  星河浩瀚,我们一直在路上!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