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习惯谈论增长、谈论规模的时代,进入一个更加强调价值、重视利润的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实现从理念到能力的全面升级,才有可能打赢这场存量之战。
这是每一位新时代创新创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2006年,我进入今日资本,从事消费投资行业,当时我们拿出1000万美元投资了一家百人规模、近亿营收的公司。
创始人说,他们想做中国第一、世界前五的零售商。当时面对这位创始人,我频频点头,但心里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毕竟他们目前只有百人团队。
问号一直伴随着我,但后来京东一步步的发展给了我巨大的确信。2013年我收到刘总邀请,自己也决定加入京东。2014年,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200多亿美元。10年之后的2024年,京东已经成为一家营收破万亿的公司。
作为投资人,这些年我见过很多创业者,听很多创业者讲过很多故事,说过很多愿景,但是其中可能有99%,甚至是99.9%的愿景并不会实现。但作为投资人,我们和创业者一样,始终朝着一个很高的目标在前进。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终点,但那些实现愿景的人会给我们莫大的鼓舞。
有了前面的种种经历和多年积累,2016年我决定做一支独立的消费资金,也就是现在的启承资本。
我们希望探索一件事,就去看中国新一代的品牌和新一代的连锁有没有什么系统性机会。
当时我们看到,
除了中国很强的供应链、信心昂扬向上的消费者以及各种数字化工具的普及,更关键的是,中国线上和线下的基础设施都有了质的提升。
线上,腾讯、阿里、京东、抖音、美团、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纷纷崛起;线下,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爆发,仓储物流效率大大提升,城镇化建设狂飙突进,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无数小区配套有底商,全国出现数千家购物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新一代消费冠军”成为概率极高的事情。
截至目前,启承资本投资了约20家企业,营收超过10亿的有 15 家,营收超过 50 亿的有 3 个品牌和3家零售连锁;从覆盖的门店来看,社区门店超过30000家,购物中心门店超过3000家。
过去六七年时间,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努力去思考,
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之下,新一代的品牌和新一代的零售究竟应该如何去布局。
眼下,整个消费行业最大的变化是,
我们正在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这两个变化基本可以解释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挑战。
前段时间我去波士顿参加哈佛的课程,第一堂课,一位70多岁的欧洲教授让大家讨论一个佳洁士和高露洁竞争的案例,当时这两家公司正处在为新品打价格战的边缘。同学们纷纷提出用降价等手段打倒对手,夺得市场份额。
教授总结时说,大家说的都对,但我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很多中国企业家都把“增长”挂在嘴上,认为市场很大、机会很大,先做大规模再考虑其他,但大家要不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增长有没有可能是危险的?增长有没有可能是无效的?增长有没有可能是没有价值的?
教授的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我们的时代和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量时代落幕,存量竞争开启。这是不是意味着,过去十年、二十年我们习惯的玩法,势必要发生本质的变化?
我们看到的趋势是:
机会驱动转向能力驱动;增长为先转向效率为先;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
如今消费行业的压力很大,市场大盘停止增长,用户不愿意多花钱,企业竞争进入阵地战、拉锯战。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去看存量时代的核心变化。
例如便利店行业,从1980年的50家集中为如今的6家;餐饮行业,从1990年CR100 (市场集中度)为13%,变成2020年 CR10为13%。
存量时代之前是预选赛,比谁跑得快;进入存量时代之后是淘汰赛,跟不上,就没了。
存量时代,日本企业的ROE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70年代的10%-15%,到80年代的7%-10%,再到90年代的2%-3%。每个行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都在大幅下降。
但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存量时代仍有优秀的企业涌现,一些新的品牌、新的模式会出现。比如,
针对消费者怕穷、怕病、怕麻烦的心理,诞生了对应的折扣店、药妆店、便利店。
唐吉诃德折扣连锁超市、有“日本宜家”之称的宜得利NITORI、平价品牌优衣库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2024年3月,我们带着40多位创始人去日本学习考察,最后得到的结论可以用三个词概括:
品质、性价比、便利。
仅仅低价的策略在日本行不通,想要在日本存活下去,同样重要的是品质。比如日本著名的OK超市,会像沃尔玛一样标明“Everyday Low Price”(天天低价),但在这句标语之前,还标有一个关键词——“高品质”;
比如某家烤肉店,它的标语是“好吃、快速、价值”(Tasty、Quick、Value),可以吃到品质很好的和牛……
类似这样的商业模型很多,追求性价比的同时,产品本身的质量也是过硬的,兼顾质量和价格。
当时我们路过一家街边普通的夫妻老婆店,店面很小,但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轮流进去参观,商品的陈列、商品的新鲜度等各方面,都很值得学习。
商品要又好又便宜,零售经营要又丰富又精准。
这两点,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存量时代的消费者而言,面对的是过度充分的商品供给。
我们再想卖出一件东西,就必须替换掉他们原来的一件东西,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只告诉他这个东西好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正在体验的存量时代的残酷。
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卷价格,也就是降价。但价格“卷”到一定程度是有极限的,而且势必会降低产品的品质。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思维是:给消费者更好更充分的理由,影响他们实现购买。
举个例子,餐巾纸如何创新?2018年前后,有一种创新方式是把餐巾纸做小做薄,压到一个三公斤的箱子里包邮送到家,售价29.9元,卖给下沉市场的用户,可以做到十几亿的销售额。
这种做法的趋势是让餐巾纸更小、更薄、甚至张数不够。大家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去卷,做到2022年左右,就几乎只有量、没有利了。
我们投了一个餐巾纸品牌叫植护,2022年左右开始尝试做抖音,发现很多用户喜欢包装更大一些的纸巾,而且很多人买了抽取式的餐巾纸之后,都会配一个纸巾盒。
他们就想,是不是如果抽纸本身比较好看,就不用纸巾盒了?
于是植护就反其道而行之,把抽纸做大、做饱满、做好看,外包装尝试了各种洋气的颜色:爱马仕橙、蒂芙尼蓝、法拉利红……最后发现消费者比较喜欢爱马仕橙,他们愿意为喜欢的颜色买单。
更新之后,植护在抖音上的销售额过了10个亿。沿着这条路线,他们也开始思考其他形式的创新。
后来他们又通过观察烧烤店里的纸巾得到灵感,想到普通的抽取式餐巾纸是放在桌上的,那家里的餐巾纸能不能也挂在墙上,从上往下抽取呢?
后来,植护做了“挂抽”的纸巾,在直播间测试效果很好,
马上开始订设备生产,结果原本预计卖一个月的货,一个星期就卖光了,“双十一”准备的货,当年9月份就卖光了,而且利润更高。他们新开创了一个品类。
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大卖场是卖方市场的渠道形态代表,如今正在让位于以胖东来为代表的新型零售商,它代表了买方市场的理念。
我们需要向胖东来
学习,比如它是如何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各项信息,来帮助消费者做决策,甚至会提醒消费者量力购买、不要攀比。
过去,中国的零售经营由大品牌商驱动,通过管控价格保证溢价空间,从而推动流通渠道为自己服务,零售商并没有体现真正的运营价值,产品从出厂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可能会翻好几倍。
现在的消费者并不接受这件事,他们会去看产品本身的价值,会质疑中间的溢价是不是因为效率低下造成的。
新的零售链条里,离消费者最近的零售渠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它们离消费者最近,可以按照消费者期待的性能和价格去向上游制造商直接采购,形成日本所谓的“制贩同盟”。
一个产品的品质非常好,原料价格是10元,但是最后卖给消费者是100元,消费者会不会买单?在日本的711,2元成本的产品最后定价可能就在3-5元之间,而且可以长期持续。这是中国零售变革接下来的方向。
针对存量时代的变化,我们提出的解法是,围绕“价值”和“能力”两个维度去经营。
第一,“价值”的核心是差异化性能、性价比、附加价值三个要素。
“性能”是核心,基于消费者需求,由产品经理牵头实现;“性价比”由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效率设计带来;“附加价值”包括情绪价值、便利性等等,是商业模式里额外添加的因素,也是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前些年,行业里的“模式型选手”居多,即基于主流产品做一些创新变形,与上游供应链合作,基于直播、短视频、前置仓等新的流量渠道或者传播方式推广。
但如今,仅仅在需求侧做工作已经不够,真正决定长跑能力的往往是供给侧做持续研发和积累的能力。两方面能力兼备的公司,才能获得真正长足的发展。
*本
文来源于参加 CANPLUS
,分享常斌,编辑参加君
。
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围观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资源对接,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