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北京市教委发布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概述。措施包括推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推广体质强健计划,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推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参与体育活动,举办体育节和运动会,鼓励师生共同参赛,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关键观点2: 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
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
关键观点3: 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推广体质强健计划,组织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
关键观点4: 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
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关键观点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选优配齐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
关键观点6: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机制
探索建立体校与中小学结对发展的创新模式,发挥体育部门在体育科研、竞赛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支持中小学体育发展。
正文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提出大力推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一起来看↓↓
☑
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
小学和初中每天1 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
不少于45分钟
的体育锻炼。
☑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
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
。
☑
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
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
☑
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
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
☑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不低于2小时
,其中
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
。
☑
推广体
质强健计划,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
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
小学1-2年级
每次
200-500米
,
3-4年级
600-800米
,
5-6年级
800-1000米
,
初中
1500 米以上
,
高
中
2000 米以上
。
☑
义务教育学校要落实大、小课间时长要求,
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
,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
☑
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
,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
小学
每班不少于5场
,
初中
不少于4场
,
高中
不少于3场
,其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
☑
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
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
,
鼓励师生共同参赛
,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
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季、秋季应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
。优化市级小学生运动会的办赛形式,将全市集中举办调整为,同一时段由各学校分散举办。
☑
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
学校要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
实行体育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干到人“一生一案”地锻炼促进机制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
实行弱项强健计划,强化上肢力量提升
。各区指导学校落实相关要求,
小学、初中要在 2025 年年底前配齐单杠等体育设施
。结合本市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年级锻炼标准:
将体育课间活动、课后服务等
统筹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
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
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要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学校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包括教练员、退役运动员)。
☑
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
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
。
☑
探索建立体校与中小学结对发展的创新模式
,原则上市级体校与不少于2所学校结对,区体校与不少于5所学校结对,体校副校长同时兼任结对学校副校长。
☑
鼓励学校周边有条件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对学校免费开放
,服务学校开展运动会、体育考试等活动,充分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
以下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全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
要(2024—2035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学校体
育的育人功能,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
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制定如下措施。
一、落实健康第—教育理念
。实施学生强健体质计划,发挥
体育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突出体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深度挖掘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积极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坚持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校内外一体化推进的健康教育机制。
加强健康学校建设,联合家庭、社会、社区和媒体,每学期
举办至少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健康
意识,营造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
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
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小学
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
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 分钟的体育锻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
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积极
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
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
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
动的普及推广活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应将冰雪内容列入体育课
开展教学,支持建设市级冰雪项目高水平学生社团。
学校每学期要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开设项
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效果等内容,确保义务教育阶段
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
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
容碎片化、随意性。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
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各区要建立优秀体育课例征集与分享机制,每年组织不少于
一次的优秀体育课例展示交流活动。
三、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
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
锻炼,促进学生肌肉力量、骨骼强健和心肺功能的发展。推广体
质强健计划,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
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小学1-2
年级每次200-500米,3-4年级600-800米,5-6年级800-
1000米,初中1500米以上,高中2000米以上。学校每年要组织
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
踢毽、跳皮筋、拔河、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飞盘等新兴
运动不少于10个项目轮换活动。义务教育学校要落实大、小课间
时长要求,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
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
四、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
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
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由各校根据
区域特色、学校传统、场地条件、季节气候等条件设计安排,其
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
色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
期不少于5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