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ris在路上
Hi,我是Kris,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豆瓣过气伪红人,欢迎关注交流。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2个月在职考取top财经院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玄鸟书屋  ·  《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 ·  19 小时前  
玉米世界  ·  老冯看玉米丨市场精准预测 ·  4 天前  
花儿街参考  ·  “穷鬼套餐”集体涨价,高级餐厅集体狗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ris在路上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还能怎么逆袭

Kris在路上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7-08 20:53

正文

今天K叔为大家介绍我的朋友孙圈圈,她曾是全球顶级咨询公司总监,撰写的职场干货书《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豆瓣评分高达8.6。


孙圈圈过去的企业咨询经历、管理经历、创业经历,使其兼具“企业、管理者、咨询师和职场人”四种视角,写出的干货实操性和价值度极强,今天这篇文章来自她的公众号“圈外”,推荐大家关注。





一 野蛮生长的“好”时代,过去了


我是典型的80后,因为刚好是85年生。刚工作的时候,中二愤青一枚,经常跟朋友一起吐槽社会,其中吐槽次数最多的,是生不逢时。


为什么呢?去对比一下当时外企里的70后跟80后的境遇就知道了。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初的时候,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快速扩张,人才一下子变得很稀缺,相较国企和民企,外企的工资常常是四五倍,而那个好时代,被70后们赶上了。


此后几年,外企在华高速发展,那些早期进入的70后们,又迅速跻身管理层,开始管理我们这帮80后。


再者,那时候房价还没怎么起来,所以70后们也是个个有房有车无贷,隔三差五去国外转悠。


而80后呢?毕业赶上房价猛涨,中国经济发展却开始放缓,上面顶着身处壮年的70后,累死累活却没晋升空间,下面又上来了更加敢拼的90后,不进则退


反正,如果你也是80后的话,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年轻人,真的越来越难了。是这届年轻人不行吗?是时代不一样了。


我之前做咨询的时候,接触一些60后的民营企业主,那时的创业者,很多学历见识是一般的,多数靠着胆儿大、豁得出去,甚至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硬是发家了。


因为那时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傻钱多,处处是机会,只要努力就能有回报。所以,那个时代读的书都是非常应景的,当时流行的是什么?鸡汤和成功学。因为时代太好了,你只需要有鸡汤、有鸡血,让自己嗨起来,去拼搏,总会有结果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二 时代更替,却是逆袭的时机


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还有逆袭的可能吗?个体的故事未免太特殊,我们借鉴一下企业的发展吧。最近看到诺基亚回归的新闻,就聊聊手机行业好了。




还记得摩托罗拉吗?我最初对它有印象,是上小学的时候,爸爸买了个大哥大,当时很多人围观,也是我跟小朋友吹牛的资本之一。


毫无疑问,摩托罗拉是模拟手机时代当之无愧的老大,正是它发明了真正的手机。然而,在模拟手机迈向数字手机的时候,它却被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逆袭了


而此后的诺基亚,在功能机向迈向智能机的时候,又被乔布斯的苹果逆袭了


倘若还处在技术决定一切的时代,诺基亚是拼不过摩托罗拉的;倘若用户还在介意谁的电话更扛摔,苹果是没有什么机会的。正是因为时代变了,赛道换了,这才给了后来居上者逆袭的机会。


对我们也是一样,如果社会一成不变,所有人必须在同一赛道、跑向同一目标,那么作为晚进场、又没有好装备的年轻人们,还有什么机会可言呢


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创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大量依靠资源和关系,这就给了虽然经验少、但更有创造性的年轻人机会。


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崛起,使得一些年轻的写作者,可以不再受雇于传统媒体、在体制内论资排辈,而是能够借助平台、直接收获一大帮读者。


只要一个时代允许新的可能性发生,机会就依然还在。只是,通过野蛮生长、比拼努力时间来逆袭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策略性地成长,才是逆袭的唯一可能。


那么,什么才是策略性成长呢



三 关注价值衡量标准的更替


既然逆袭往往来自于赛道的更替,那你就应该知道,现在比的是什么,也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比技术,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跟摩托罗拉如何相提并论?当年摩托罗拉宏伟的铱星计划,连我这个小屁孩儿都知道;比扛摔,我之前用过的诺基亚,被我从六层楼摔下来,都完好无损,而现在,iPhone从写字台掉地上,我都吓得不轻。


手机只用来打电话的时代,扛摔很重要,但现在,手机的电话功能只占很小比例,我们几个月就换一次手机,扛摔真没那么重要了。


对一般人来说,我们很难像乔布斯那样,提前预知价值衡量标准的变化。但是,即便做不了提前预知的那个人,至少我们可以做变化发生之后最先感知到的人,而不是最后被变化淘汰的那个人。


做企业如此,个人发展亦然。


有朋友出去读MBA之后回国,跟我感叹说:世道艰难啊,公司的老板们,好几个都是之前出去读的MBA,然后回国进500强或者咨询公司,待个几年,业绩做得还可以,就升到高层了。一样的学校毕业,我为了找个还可以的工作,都拼得头破血流的。


前些年,外企蓬勃发展的时候,海归是有极大优势的,因为有海外背景,能够更好地适应西方企业文化,更好地跟高层沟通。而现在,外企的发展放缓,人才需求变少了,高层也几乎都本土化了,所以同样能力的前提下,海归的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这个时候,去读MBA然后回国进入外企,这条路的性价比,确实大不如前了,因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不一样了。


再说咨询,此前有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对方法论有种宗教般地崇拜。有次客户指出一个问题,说他们公司情况特殊,无法套用某个分析工具,需要进行修正。她回答说:我们是这个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论,我做咨询这么多年,每个客户都是这么用的。


客户内心OS了无数遍之后,说:可我买的不是方法论,是你们的定制化咨询服务。


咨询公司刚进中国的时候,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提供先进的方法论,所以,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更多方法论,就是一个顾问,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咨询的价值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现实问题,价值衡量标准变了。


再说现在极其火热的自媒体。博客时代做自媒体的,多数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历,比如,那时候学习职场和个人提升,很多年轻人会去关注李开复这样的职场前辈,80后的很多人,应该对开复老师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深刻印象。


但如今,去看现在的职场自媒体,读者最多的人,自身却未必有丰富的职场经验。相反我身边有些在企业身居高层的人,一时兴起去开了自媒体,却大多铩羽而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其快速,读者无力辨别信息好坏,所以,能讲出好故事、挑动读者情绪、善于取悦他们的人,比那些只讲干货没有故事、连网络用语都不懂的专业人士,在自媒体上更受大众欢迎。后者想要被人关注到,必须在传播性和价值性方面做一个平衡,否则根本没有机会被大众看到。


社会的价值衡量标准变了,如果我们还是循着前人的成功道路继续走,当然会觉得艰难,当然会走不下去。



所以,永远要对未来保持敬畏感,才能感知价值标准的更替。不妨走出去,跟你所处行业的资深人士、你的老板、你的客户、甚至行业猎头聊聊,问他们这样的问题: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有什么痛点?(行业痛点;公司发展痛点;客户痛点)


你所看到的,这个行业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了? (行业趋势和变化)


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岗位是什么,跟过去有什么变化?(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价值衡量标准)


这个行业如果未来被颠覆,可能是什么?(潜在的价值衡量标准)



四 去增长最快的地方


既然一直在说手机,就继续说吧。根据IDC的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OPPO和vivo这两大兄弟品牌,出货量已经是中国市场前两名了,超过苹果、华为、小米。


如何做到的呢? “农村包围城市”。如果你是在北上广、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最畅销的手机可能是苹果、华为、三星,但除了这几个地方,其它三线到六线城市,最畅销的基本都是OPPO和vivo,可以去网上找一下手机出货量数据在各个省市的分布。


不仅手机,国内很多日化品牌,在当年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为什么这个策略可以成功呢?


因为在这些领域,农村的增长率高,所以,尽管起初的市场规模没有城市那么大,但是增长快速,加之农村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能够快速占据较大的份额,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随着市场规模的高增长而逆袭了。


所以,逆袭的关键,是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



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工作小几年就可以扛大项目,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可能得熬好几年。行业发展快,挑战更多,成长自然也越快。


之前的一个客户,某家物流企业,高管团队有好几个85后,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次,客户高管的年龄比初级咨询顾问的年龄还小。为什么可以做到?


因为这家公司过去几年一直飞速增长,极度缺人,很多人一个岗位上只干三个月,就马上被晋升。但这两年,增长缓下来了,后来的一些年轻人,机会就没之前那么好了。


最近两年,一些跨国公司的中国区CEO频繁换人,因为业绩不达预期。但十几年前,景象完全不同。那时候,很多被派到中国的老外,开始是不愿意的。


九年前的时候,我还碰到一个第一次来中国出差的老外,他们公司规定,出差到中国,至少需要住豪华五星级酒店(DELUXE 5 STAR HOTEL,比普通五星级高一档),因为觉得中国一定是脏乱差,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有所保障。


结果,那批被迫外派过来的老外,赶上了好时候,那几年各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业绩都欣欣向荣,于是很多高管因为业绩优异都被晋升了。真真是应了那句话:你以为自己成功是靠水平,结果发现是靠运气。


那么,如何去看高增长领域呢?


首先,是人。观察一下,你周边那些最优秀、被公司视为关键人才的人,他们辞职之后去了哪里?你所在的行业,人才素质相比之前,是在上升还是下降?这个行业的猎头,他们是否在不惜成本地挖人?


其次,看技术投入。如果一个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大精力,那通常来说,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因为说明各家公司的老大们都看好未来发展前景,知道现在的高研发投入将来是收得回的。


相反,一个行业普遍不愿意在技术上面投入,而是维持现有的产品技术不变,那通常是因为老大们看到衰落的迹象,所以采取了保守策略。


这些方法,很难帮你提前预知某个领域的高速增长,但至少让你能够在增长势头起来之后,能够发现到,以及,让你在某个领域开始衰落的时候,能够感知到。



五 思考,将知识和经验发挥到极致


如果已经找到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也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了,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逆袭?


靠经验吗?如果这个世界还像多年前的体制内一样,靠经验、论资排辈,那还有年轻人什么事儿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如何解决问题的文章这5个步骤,让你从烦恼变成思考,里面提到,解决问题的套路跟维修工修理空调的套路是一样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维修工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最强的呢?毕竟他天天使用这个套路啊。


因为,他们用的是经验,而不是思考。


他们只知道依赖操作手册(知识)和过去情况(经验)来做事情,并不知道这背后蕴藏着什么解决问题的套路。但是,最初设计那个操作手册的人,他是懂得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是操作工和工程师的差别。


所以,同样都解决了问题,但你靠的是经验,还是思考,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比如,需要策划一次读者线下活动,如果看别人做过很多次,再自己照着做,任何运营人员来做,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是靠经验。


但是,下次遇到另一个问题,比如,如何策划一场线上直播,有些运营就做不好了,为什么呢?他觉得:我只做过线下活动,没做过线上啊,我没经验。所以,这样想了之后,他的应对方法是,再去攒更多线上活动的经验,学几次,然后又会了。


但是,真正优秀的运营会怎么做呢?拿线下活动的经验,找到线上线下的潜在差异,策划线上活动。这种方式,靠的不是复制过去的经验,而是掌握思考方法,理解运营的本质,将之前的类似经验举一反三。


之前做咨询的时候,团队有人跟我说:嗯,这个问题我没碰到过,我没有经验,公司应该给我更多机会去学习和锻炼,如何做这种项目,这样我就有经验了。


我的回答是:如果拼经验,企业犯得着找咨询公司吗?客户随便哪个老员工拉出来,不比你经验长?


所以,不要把经验不足,当成懒得思考的借口。


很多人遇到跟过去不一样的问题时,总会说:这是因为我没有经验,我要努力攒经验。然后,就一头扎进去,不断去学习,但是,经验永远攒不完,因为你不会天天遇到同样的问题。


所以,想要逆袭,你需要先判断一下:我现在缺乏的,真的是某个领域的经验,还是最核心最底层的思考能力?




如何判断呢?做些对比:


同样的工作经验下,你比别人能够解决更多还是更少问题?在对比的时候,不要试图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比如:我老板没有他老板会教、我接触的客户没有他优质,等等。


但凡同样的经验,如果你能解决的问题更少,那么一定是思考能力出了问题。


过去的工作中,你是否在遇到老问题时游刃有余,但遇到从未解决过的新问题时,就马上需要求助别人,才能找到答案?如果是,那么你需要好好培养思考习惯。


跟同级别的同事比,你的工作独立性更高还是更低?如果你需要更多指导,或者任务分配的时候,需要上级不仅把“做什么”告诉你,而且把“如何做”也告诉你,那也是不会思考的体现。


最后的对比就是,如果你工作已经有五年了,如果处在一个发展还可以的行业,你的市场价值有没有很大的提升?


这里所说的市场价值,包括公司给你的加薪,或者跳槽出去的涨薪,或者被猎头找的频率。如果这样都不尽如人意,那么,你也不是经验的问题,因为,5年的时间,在大多数岗位,都可以算得上资深了。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人为变化而焦虑、为没赶上的好时代逝去而痛心,但也都会有人为变化而做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兴奋,关键是,你想做哪一个?




福利:如果想知道更多“如何努力的干货”,关注公众号「圈外」(iquanwai),回复 “指南” 就可以获取一份精华汇总。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90% 的问题,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注意:是到「圈外」回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