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个关键点:复归于婴儿、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些观点旨在帮助人们超越自我意识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阐述知荣守辱的意义,强调了放下骄傲、谦卑处下对于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重要性。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复归于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者,生发,雄强,扩张,进取和力量,然而刚而易折,物壮则老,雄强的力量来自于肉身血气和物质基础,以及小我的执著和自大,它是无法持久的。相反,“雌”者,温柔谦卑,如溪谷一般中空无一相,因而能守住真常之德,回归如婴儿一般的本真状态。
可是为什么要复归于婴儿呢?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完全的无我,本真自然,心灵和身体都柔软开放。因为没有自我,故没有时间意识,没有记忆,没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没有对未来的妄想,并且是因完全交托而有绝对的安全感从而无焦虑的。他完全活在当下因而也活在永恒之中,他没有任何烦恼。所以回到婴儿状态就是回归伊甸园,回归神的国度,回归天道自然。
然而,既然是复归于婴儿,那就意味着曾经不是婴儿,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身体要自婴儿状态,而少年,青年和壮年这样的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心理意识也要经历一个发育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无意识而有意识,自无我而有我,自无理性而有理性,自无责任能力而有责任能力。然而,这样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这种心智意识的存在既使得人自动物状态当中超越出来,又使得人与自然状态分裂,这就是异化。
自我意识产生带来诸多烦恼,尤其因分别善恶而精神分裂,因时间意识而恐惧死亡。我们从此就著了我相,于是被逐出了与神同在的自然状态,于是妄念丛生,流转生死,心灵漫无所归,于是需要向开端的自然整体性回返,从而克服文明意识带来的异化,这就是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这里的“复归于婴儿。”当然,此时的“婴儿”已经是一种精神状态的隐喻。虽然貌似相同,都是无我无相,都是活在当下,都是绝假纯真,都是柔软开放。但复归后知心灵存在是自觉而非自发的,觉悟而非混沌的,是包含了生命历程中的全部知识,思想,和经历体验情感的丰富性,又扬弃和整合为一个和谐之精神生命整体的状态。
知其黑,守其白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者,意识思维之光的照亮和显现,然意识之思和感并非心灵和精神之全部。“白”乃是存在精神本体之显现和敞开,敞开的同时,本体已经被遮蔽和深深的隐藏。因为存在一旦显现,无中生有,就被其有所限,存在本体即蜕化为存在者。而“黑”即“玄”,即存在本体,它并非光之匮乏,相反却是光的聚集,如黑洞一般因密度过大,过度浓缩而光极反黑,无法窥测。
正如心理无意识非意识所能窥测,人们也往往意识不到“黑”之存在,所以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故作惊悚地追问:“为何有存在而无却不存在?”然而,如果人们知“白”而不知“黑”,则可能会以有限而暂时之“白”为认知和精神之全部,于是陷入真理在握的膨胀和狂妄之中,从而导致历史和政治的无穷灾难。而根源的丧失也会导致人们精神上虚无绝望,无家可归的严重后果。
而知白守黑则意味着本体现象,无意识意识,存在存在者,阴阳有无统一的太极般圆满和谐状态。
达到此种圆满状态即足以为天下之人追随的楷模,本真德性和谐完善,则足以回归无极之终极本源矣!
知其荣,守其辱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者,荣华也,高处也,骄矜也;“辱”者,卑下之位置和处境也。一个人只有放下自己的骄傲,谦卑处下,方能内德充足,无我而归道。所谓“朴”,乃是尚未分割的完整之原木,意味着生命完整自然本真之存在。然而,如果一个人为了功利目的而成为某个实用之体制功能结构的一环,其完整性就因此专门目的和功利性而丧失了,存在自身因此异化为非在而不得自由。所谓“大制”即生命存在之完整性,这是天道自然所制作,是不能被砍斫分割而丧身失命的。然而,一个人的成长又必然经历完整性丧失的过程,这就是“割”,就是混沌被凿七窍。凿七窍就是在感官感知之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意识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