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根据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王为副教授讲座“漫笔如椽:读丰子恺和他笔下的西洋建筑”整理拓展而成
20世纪初,中国文明社会转型之际,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以美育替代宗教,能够避免其附丽于宗教、刺激国人情感的弊端。“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美凭借其普遍性,可陶冶性情、破除人我差别之见、消去利害得失之计较。
在新旧、古今、中西文明相互对峙、融汇的历史时刻,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时的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1926年章锡琛创办的开明书店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从事不同工作的艺术家、美学家,形成作家和编辑团队,先后发行了各类美育普及的书籍。
丰子恺的《西洋建筑讲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西洋建筑讲话》附页书讯可以了解到,它隶属于“开明青年丛书”,其主要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为读者对象。该丛书还收录了丰子恺著的《艺术趣味》、编的《音乐入门》、翻译的《艺术概论》等。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美育书籍也被收入其中,如朱光潜的《谈美》、黄茅的《给绘画青年》。
以美育替代宗教,增进当代青少年的艺术修养,振奋国民精神,此为丰子恺著书的时代背景。他希望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进生活的方式,感化其美以陶冶高尚的精神”,并一生致力于此。而在这位艺术大师看来,建筑是“一切美术的向导”,在20世纪初的中国都市,西洋建筑作为窥探外来文化的窗口,尤其有着重要的美育普及价值。这便是丰子恺作建筑美术六讲的缘由:
“一切艺术之中,客观性最丰富,鉴赏范围最广大,而对于人生关系最切者,实无过于建筑。故自古以来,建筑美术的样式对于人心有莫大的影响。近世艺术由艺术趋向人生,‘实用艺术’的建筑忽然勃兴。今日的都市中,新奇的建物琳琅满目,好像开着建筑美术的长期展览会。辨别这种建筑的美恶,探究这种美术的表现与背景,是二十世纪的人应有的要求。”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丰子恺曾将白话文比作“爆炒米花”。在他眼中,文言文如同“硬年糕”,“虽然营养丰富,但是质地太致密,不容易嚼碎,不容易消化”;而他的随笔好比“爆过、放松过的年糕”,“普通人就也能吃,并且受吃,即使是胃弱的人也消化得了”。
在建筑美术六讲中,丰子恺便是用散文式的笔法描绘自己对建筑空间、形式、环境的体悟。他承继中国古代文人记物、咏怀、抒情之笔调,又能够通俗平易地捕捉和展现人世间的意趣。他的思绪常常跳跃性地在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景间切换,并由建筑自然地谈到对人类文化、思想精神的影响:
“然而我觉得怀疑,特在其‘在某程度内’及‘一定’两语上加了重点,以便吟味。究竟住宅对于我们的文化有怎样的关系?玻璃屋能否给人一种新文化?我一面觉得怀疑,一面又觉得新奇可喜。环境对吾人心情的影响之大,我是确信的。布置精美而装饰妥当的咖啡店、旅馆,使人乐于久坐,不想离去。西湖边上善于布置的茶店,其座位的形式好像正在向着游客点头招手。反之,良好的寺院建筑、宫殿建筑,又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气,能使人缓步低声,肃静回避。然而住屋的壁面统统用了玻璃,使人一天到晚住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晚到天亮睡在星月光中,于我们的精神上有怎样的影响?难于想象。”文中见画,画如行文。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不仅擅长对人间日常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趣味的艺术转述,还能以不亚于建筑师的眼光观察建筑,并将其绘于笔下。他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古埃及神庙、雅典卫城的形体,在纸上复现出残废不全的遗迹的原貌。
这份漫文与漫画共赏的“爆炒米花”,可称最上乘的美育。
“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而且这种建筑物现今统统存在,坟、殿、寺、宫、店,好像五个‘时代’的墓碑,记载着各‘时代’生前的情状而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令人看了感慨系之。——现代的商业建筑,像摩天阁、百货公司等,也可说是墓碑,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喜葬’的墓碑。”尽管丰子恺提及了基于形式特征的建筑分类方式(如罗马风、哥特式、巴洛克等),但最终又极富文学性、浪漫性地归纳出基于功能分类的“坟”“殿”“寺”“宫”“店”五种建筑。从“坟”到“店”不仅体现了不同时期建筑物功能使用的区分,更渗透了丰子恺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
“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而现代的“店”某种意义上又是“坟”的回归。在最后一讲,丰子恺说,“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时代的变迁与轮回直观地反映在建筑——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之上;而建筑作为“具体化的时代相”,映射了各时各地的人的思想与生活。其间种种细腻而具体的联结,既出于逻辑的必然,也是各时代人类精神浪漫的具现。
“希腊人的神性观念,与爱国心和艺术思想密切地相联络。这正是‘希腊精神’的可贵的特色。所谓‘希腊精神’,是一种爱国的自由自治的精神。但他们的爱国,不取自私自利的国家主义的态度,乃用宗教信仰的形式。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取严谨的唯心主义的态度,乃用艺术研究的形式。希腊人的爱国,经过了宗教的‘纯化’,与艺术的‘美化’,而显示一种非常调和的自由自治的精神。从古以来,国家人民的团结精神,未有盛于希腊者。希腊人视艺术同宗教一样;敬神就是爱国。故国势强盛时,宗教和艺术都发达。全国上下融和,精神与物质一致。自来群众生活的幸福,亦未有盛于希腊者。”丰子恺多次热情地赞美希腊精神,认同这种将爱国、宗教和艺术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并两次提到拜伦对希腊艺术的热爱之心。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游历欧洲途中受到希腊民族精神的感召,毅然投身希腊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并牺牲于军中。在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拜伦还痛斥了英国人对希腊帕提侬神庙中的大理石浮雕的掠夺行径。希腊人将美的理想结晶于艺术中,而其中“建筑的美的暗示力”,最能异常团结地统御人心,从拜伦的事迹中可见一斑。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帕提侬神庙东侧陇间壁上的大理石浮雕
丰子恺对民族精神的推崇,与他本身的爱国思想密不可分。抗战时期,丰子恺立下“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的誓愿踏上逃难之行,并一路用文章和绘画留下记录。
得知缘缘堂被毁时,他写《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还我缘缘堂》两篇文章,深切哀痛,还假想缘缘堂“发出暗呜叱咤之声”:“我这里是圣迹所在,麟凤所居。尔等狗彘豺狼胆敢肆行焚毁!亵渎之罪,不容于诛!”缘缘堂是丰子恺心中的“安息之所”“归宿之处”,乃至神圣的居所。这种中式的理想家园可与高贵典雅的希腊神庙并称为“圣迹”,而他对侵略者将这艺术毁灭的愤怒斥责,又何尝不是拜伦的心声?
“自从宫室文化时代以后,建筑都以人生为题材,都为人生现世的幸福而建造。这原是人类生活进步的现象。可惜过去的为人生的大建筑,都为一极小部分的人生,而不为群众的人生。宫室为少数贵族的现世幸福而造,商店洋楼为少数资本家的现世幸福而造。大多数的群众不得享受其幸福,反而受得服役等种种苦痛。可知这种为人生现世幸福的建筑,尚未充分进步。将来如能更进一步,而有为大众的大建筑出现,方为人类生活的福音。”建筑与人的使用密不可分,丰子恺不只看到建筑的艺术性,更看到它的实用性。他赞美西方奇迹般的建筑艺术瑰宝,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强权者利用建筑“为其威力的装潢、宣传的手段”。相比之下,他更赞美为人生现世幸福而建造的建筑。正如西湖的风景固然美丽,丰子恺画的却不仅有动人的风光,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前来游赏西湖的人民,这种祥和幸福的市民公共生活才体现出人类真正的进步。
“世人对于这大穹隆的形式,有多方的赞美词。在合理主义思想盛行的十八世纪时,法国的数学者曾用数学的理论法来赞美这大穹隆的轮廓线的美。反之,十九世纪后半,浪漫主义时代的人欢喜非合理的解释,又赞美这大穹隆为天才的直观所产生,这轮廓线乃用自由的神技而描出。有的说‘这穹隆上的曲线,凌驾一切几何学的定规’。有的说‘这是感觉所生的曲线,天才所创造的形式’。有的说‘这穹隆的外观,为建筑艺术在地上所能显示的最美的形态,却用最简单的轮廓线描’。有的说‘这是一切伽蓝中的伽蓝’,又有人说‘这不是人手所作,乃天所赐予;一切的罪恶,在这穹隆之前无法隐藏’。这话类似我国各处城隍庙里的匾额上的‘到此难瞒’。但这并不全是迷信,伟大的宗教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但在宗教被政治社会政策所利用的时代,这种启示就变成压迫。”
透过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隆,人们看到世间万象——几何学的美、天才的形式、宗教的启示、生命的本源……建筑只是凝固的实体,人的目光和思想投射在这个实体上,却返回了种种丰富的思想、凝练的思考、新奇的观念。对建筑的理解背后体现着各人独特的人格,浓缩着各式各样的人生经验。故而丰子恺才说,一切艺术之中,“对于人生关系最切者,实无过于建筑”。
全新再现
从《西洋建筑讲话》到
《丰子恺西洋建筑六讲》
丰子恺先生撰写的《西洋建筑讲话》是一本建筑知识普及类通俗读物,其中的文章先后在《中学生》杂志连载发表,并于1935年12月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读者对象是学生与建筑艺术爱好者。
《丰子恺西洋建筑六讲》就是丰子恺的外孙杨子耘以《西洋建筑讲话》为基础校订后全新再现的一本书。
(杨子耘,丰子恺外孙,退休前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科长。丰子恺著作权管理人,长年从事丰子恺资料的收集、编辑出版、研究工作)
《丰子恺西洋建筑六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点击图片即可购买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建筑史暨艺术史著作,它的校订再版意义显著:不仅提供了管窥丰子恺先生学术成就与思想境界的文献材料,也是研究西方建筑史的可靠根据,特别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知识界看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它还能够促使人们再次审视建筑学科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资源的特性:不只是作为服务于现实经济生产的应用专业,而且可以凭借恢廓的视野触碰历史,体察环境,感悟生活,铸就更完善的人格。
最大程度保持原著风貌,除语言风格之外,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类型概括也未作改动。收录所有原著插图,包括当时的建筑实景照片、丰子恺先生根据国外资料整理重绘的建筑分析图,以及他的建筑绘画手稿。区分并标注原有和新增的插图。在特装版(即将上市摩点众筹)中另外提供了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西洋建筑讲话》影印本全本,展现早先的古雅韵味。
为原著中的建筑专业术语添加中英文对照的名词翻译,补充脚注和插图予以解释。将文中的英制单位换算成公制单位辅助理解。依据今天的习惯对知名建筑案例的称谓进行统一。绘制“从坟到店——西洋建筑简轴”长卷拉页勾勒出西方建筑演变的主要轨迹(详见后文)。
首次收录了王巨江(丰子恺纪念馆副馆长)和杨子耘先生合作撰写的文章《丰子恺居住过的七个地方》。
“在《西洋建筑讲话》的末尾,丰子恺先生写下‘本书所用参考书’,是日本学者坂垣鹰穗有关建筑与艺术的四本书,但这并不代表《西洋建筑讲话》主要是翻译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如建筑与人生的关系、建筑与美术的关系、建筑的居住便利、建筑的宣传作用等,都蕴含着丰先生有关建筑的思想。“《西洋建筑讲话》是从‘坟’‘殿’‘寺’‘宫’‘店’五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和评论外国的建筑,那么,丰先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式建筑,或者说宜居的当代建筑,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七个理想的中国式建筑包括:惇德堂、小杨柳屋、缘缘堂、星汉楼、沙坪小屋、湖畔小屋、日月楼。借此,文章与丰子恺的西洋建筑六讲形成了很好的比照,通过丰先生的过往经历折射出原著试图传递的建筑观与人生观的不同侧面。
随书附赠的“从坟到店——西洋建筑简轴”展现了一份图像化的建筑史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丰子恺划分的五个建筑史阶段,即从“坟的艺术”到“店的艺术”;二是按照时期和风格类型划分的更具专业认可度的西方建筑史,从古典时代、中世纪到早期现代、现代,从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等一直到丰子恺所在的20世纪初大量涌现的玻璃建筑;三是丰子恺文中提到的代表建筑的图片。
读者各取所需:一、三层结合阅读,即可了解丰先生笔下的建筑史大致样貌;配合第二层,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提到的若干建筑风格类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青年读者,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回顾和加深学科知识理解的方式;更进一步而言,通过“从坟到店”与“西洋建筑简轴”的并置与比照,不仅能知晓前者在后者上所处的位置,更可以看到丰先生与专业建筑学者对“建筑史”的两种理解,并暗示了编纂历史的话题思辨。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晋书·王珣传》)
“大笔如椽”是对历史写作才能的赞誉,而“椽”是建筑结构的重要部件。丰子恺先生以“如椽”之笔,书写下富有见识和深度的建筑艺术史;同时,他运用独特的散文笔法,搭配清新明快的画作,堪称“漫笔”之典范。
故作:“漫笔如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