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时间有种状态是,什么也不想做,又感觉非要做一点事来缓解无聊,于是我漫无目的地去刷手机,浏览网页。
这时候,人就会开始变得烦躁,会觉得心很痒,像是心里有一根火柴在胸口使劲划拉,但是燃不起一点火花。
这种低电量、低能量的倦怠状态,还有一个词也能概括,叫:内心失序。
内心失序
内心失序,是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里提出的概念。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心流》
简单来说,就是你正要做A事情的时候,心里却想着BCD的事。他认为:
内心失序的现象,会去强迫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但我最近的感受是,这种原本偶尔出现的心理状态,现在变得越来越高频且普遍了,而且不止我一个人遇到。
我有看到,在网上的很多社会性议题,很容易就引发激烈的谩骂、互撕甚至是网暴。
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现在都太压抑了。我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去看热搜,看到了各种丑化《再见爱人》嘉宾的视频和评论,我会感到自己的戾气和大家的戾气连接上了。
这种攻击性的释放和同频,确实很爽,但刷完手机后,又是一阵空虚感,这种感觉很糟糕,因为我的生活体验被这些细碎、无意义的热点事件干扰了、打断了,压根没法专注做一些事情。
这种失序感,崔庆龙描述的特别精准。
由失序的自我所发起的活动依然是失序的,而你在平静时充满乐趣的事情,在那个自体状态下统统都变得无趣,甚至令你更加烦躁,因为内心的“渲染风格”变了,它从完整和连续变成了破碎和离散。——《对境生心一如何从痛苦和不适中摆脱》崔庆龙
这里的关键就是,当你的生命体验被碎片化,被各种热点事件、扰动的事件、消极的情绪无限分割的时候,你的自我体验也会被分割。
但是!你还在看这篇文章,就说明你的内心,还是存在着一种想要聚合自我的力量。
而当分割和聚合,这两股力量形成拉扯,就会让人更痛苦。
那应该怎么重组内心的秩序感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还有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以及崔庆龙的「对境生心」理论,给你提供三个思路。
思路一:不控制
当你处在情绪能量比较低的状态时,然后一对比,看到周围的人都“阳光”、“开朗”,就你头上遮了一朵小乌云。
这时候,你可能会因为自己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产生了对这种负面情绪状态的否定感,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但是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一个观点:
对于你的负面情绪,其实你越控制它,你的内心就越失序。
比如一个女孩被人夸的时候会害羞,然后脸红。女孩觉得自己不该脸红,于是就想要控制自己的脸不要红,结果她越努力控制,脸就越红,就成了“脸红恐惧症”。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脸红本来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试图控制脸红时,脸红就成为了“异己”,然后这个异己在对抗自己。这就是内心失序的根源。
同样,当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时候,他希望自己能对抗这份孤独,但是不管他怎么谈恋爱,怎么去参加活动,他尝试去占有更多、争夺更多,这一切的努力,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孤立的过程,而你越愤怒、越逃避,你就越孤独。
但是,不管你如何逃避,如何抗拒,这份情绪一直在这,它就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脱离这种负面状态的办法,就是先融入情绪,你就是害羞本身,你就是孤独本身。
不去抗拒它,也别试图控制它。
那这时候,你会问了,那如果不控制,我该干嘛呢?
克里希那穆提说: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克里希那穆提
是的,你要做的,就是去看清它,理解它。
思路二:去理解
我们内心的念头和事情,就好比一张张任务卡,它们叠在一起。
因为相比快乐,痛苦对于我们内心的引力,总是会更强一些。所以,包含着负面情绪的任务卡最容易显现出来,比如你刚被人怼了,你对未来患得患失了,这些事的优先级对你来说都会更高。
但是占据你情绪比重很小的任务卡,就会被叠在最下面。形成了“拖延症”。
所以,理解你自己当前的情绪的过程,就是一层层扒开叠在上面的负面情绪的过程。
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里,我分享一个我最近遇到的卡顿,然后通过理解情绪走出的案例。
就是我发布完上期视频后,其实数据相比往期,就不太好。一开始会觉得,花了一两天调整封标,还是值得的。我还想着,要不要把长视频剪短,分发到其它平台试试。但当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和行为,会持续消耗我的时候,我就开始警惕了。
所以我去理解自己的具体方法是:与自我对话。
当我把这些情绪全部都写了出来后,我发现:我焦虑的地方在于,这期视频里,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写稿和制作,所以预期就被拔高了。
更进一步深挖发现,我焦虑的原因,是我害怕之后的稿子都没现在这篇好,所以我宁愿停滞在过去。
这在我早期高产阶段的时候,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那时候,没那么多包袱,就是框框写框框发。
所以,我关注的问题就从“如何让已发布的视频被更多人看到”,改成了“如何让自己恢复到过去的那种持续创作的状态”。
上面这张图截的是我当时自我对话的原版,我通过不断地整理我的情绪和思绪,慢慢重建出了一个连续的自己,一个可以充满信心走向未来的自己。
所以,你也可以通过一层层地追问,去理解自己。这里,我也把这个思考的过程抽象成了5个问题:
1、现在在我脑海中盘旋的负面情绪是什么?
2、之前发生的什么事,影响到我了?
3、更进一步,它让我焦虑、难受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4、所以,我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5、现在,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到了第五个问题,现在,我能为自己做什么?
那能做什么呢?怎么能让自己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打破内心的一种无力感?
答案就是:用情境来推动自己。
思路三:换情境
其实整篇文章里,我想表达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自我的连续性的体验,当它被打断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容易失序;而当它产生连续性体验时,我们内心的秩序会重新组合。
用情境来推动自己,就是找到符合你目标的情绪环境,来帮助你重建自我的连续体验。
接下来,我分享一个,让我快速进入到写作状态的绝密方法。
看到这里的朋友,你算是来着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分享。
我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本地帖子,叫《写作问题》,它记录的就是我每次写作时卡壳,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我会先在上面抒发情绪,让我有机会去理清问题;另一个是我可以看到自己在以前遭遇的所谓的大问题和大痛苦,现在都成了小问题。然后不断克服麻烦的积极的连续性自我就会被激活,我就可以获得心理能量。
这种面向未来的自己的问题解答库,可以是工作上的问题,更可以是情绪上的问题,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很丧的时候,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时候,感觉人生很苦的时候……
写到这里,我才想起我其实很早就在践行这套「对境生心」的方法了。
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压力真的非常大,每次痛苦到快崩溃的时候,我就会翻开这篇《如果你在工作时很丧,这是过去的我给你留下的话》。
它会记录上我去努力成长的动力,我每次从这里获得能量后,就会再写一些鼓励的话,给未来的自己。
现在看着,就是感觉很陌生,又很心疼那时候的我(抱抱自己)。
那如果你还没有形成面向自己的经验帖子,怎么办呢?
其实崔庆龙的「对境生心」理论,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让内心有序,另一个就是寻找同频。
你还可以尝试认真地读完一篇文章,看完一期视频,看完一场电影。
你可以去找到和你状态接近的人的经历和故事,然后从一段时间的专注中,获取共鸣和能量。
故事中的主角,也许是存在于上一个世纪的心理学家,也许是小说中虚构的角色人物,或者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正在各自的时空里与你同行,也在遭遇同样的困惑,并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
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愿意孜孜不倦地用文字、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讲述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