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遇到这4种人,不要内耗直接跑! ·  21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长大后,我重新养育了自己 ·  2 天前  
武志红  ·  如何让一个孩子感觉被爱?多说这5句话 ·  2 天前  
武志红  ·  东亚小孩,为什么这么累?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建议所有长期精神内耗的人,反复做这件事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22 10:56

正文


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大概都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自己也需要做个人体验。

那么,咨询师的个人体验,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今天,我想来讲讲我的经历与思考。





我是一名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


精神分析的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咨询师,都需要很大程度上修通自己的情结。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来访者时,更好地处理移情和反移情。


我的理解是,当我自己经历过“来访者”这一身份,才能更好地理解,


我的“来访者”在面对咨询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过程和体验。

 

仍然记得,我在个人体验中,终于说出自己的创伤经历时,是有着强烈的抵触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羞耻、恐惧、痛苦、不安……


因为一直没机会说,不敢说,或有很多顾虑不能说,那些“秘密”伴随着的情绪也在长期堆积。


但我清晰地记得,开始感受到“好”,也恰是从那一次真正的诉说开始。


而且,当我真正袒露出自己的伤口之后,才发现,曾经以为天大的事情,回过头来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并且,当我得以真正被另一个人倾听、理解,共情、与深深地“看到”后,


我才意识到,原来以前的我,一直困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反复纠缠那些绝望和无路可走的感觉。



但,其实存在着其他的通道。

这个通道有着光的方向,给予一个人在黑暗中前行的力量,唤起了我曾经的渴望。

每个人决定来做心理咨询的人,或许都有一些过不去的坎。

也许是或大或小的创伤体验,也许是难以启齿的“秘密”。

这些大部分可以表现为:

身体不适的症状、糟糕的人际关系、工作的压力、考试的焦虑、难以适应的新环境、对某种过去的人或环境的丧失感的体验,等等。
外部环境有时是真的让我们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世界也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的困难在于,我们会质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了解我的人吗?”

我们开始渴望能有一个“同类”,愿意贴近我们的内心感受,做到真正地倾听和陪伴。

但这些愿望,往往伴随着现实关系中,不断的受挫和退缩。

比如,有的孩子已经很抑郁,很绝望了,但妈妈可能依然以为是这个孩子不够坚强,想的太多。

当然妈妈也会觉得委屈:自己也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不理解呢?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讲述过:人类是通过共情体验,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心灵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心灵,是因为我们作为共同的人类,都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

你经历过一种恐惧,你就能很大程度上了解另一个人在面对相似情境中的恐惧。
我们困在亲密关系里,或困在自己的狭窄的世界里,会很容易激活一种封闭的、窒息的精神困境。

这时候,第三方的视角或第三方的支点,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这个封闭的空间。

好的体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让我们慢慢建立起一种时间的连续感和空间的整合感。



以上,是我作为来访者的第一个阶段。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其他。

我可能开始对眼前的咨询师不满意,觉得Ta有些地方做得并不好,不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不够专业等。
这个时期,我自己也经历了频繁更换咨询师的过程。

现在回头想想,也算比较挫败和遗憾的经历,但这让我更能理解来访者内心的纠结和困惑。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总结: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大全能感的残留。

这部分通常的表现是,我应该掌控局面,我才是知道自己所有想法的人,我才是最有权力说话的人。

这部分像极了一个正在长本事的孩子,他们即“骄横”又“脆弱”,即“自我中心”又害怕“身后没人”。

对一个人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类的全能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为,全能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就是被用来一步步破灭的。

区别只在于,破灭的强度和时期。

理论上,破灭得越早、破灭得越快,对一个人发展会越不利,越容易形成创伤体验。

所以心理学讲到,恰到好处的挫折,对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
讲到这里,你也许会理解,在大多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有可能会经历的阵痛。

这个时候,一个专业的咨询师,会帮助你一起去探讨这些不满和攻击性。

这个过程,也是移情反应最强烈的时候。

也就是说,我们很可能将过去对某个人、某个情境、某些情境中,某些人错误的回应,积累着很多愤怒、不满、挫折和失望的体验。

现在,来自过去的互动,在当下的咨询关系中活化了。

如果你的咨询师稳得住,能够接受并尝试去理解这一部分,能够涵容,也能尝试和你一起思考,那将是一种“我们本来应该这样被对待”的,久违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体验。

就像一个小宝宝来了脾气撒泼打滚,而旁边的父母既能允许,也能适当安抚,并在事后不责备、不打压。

就能够将其转化为一个足够好的体验,小孩子会在这些经历中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

同样的,这些过程发生在心理咨询中时,能够顺利地过渡,意味着咨询的进展和突破。

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忍耐。

忍耐的前提,是“忍耐是让我们感觉有希望的”,我觉得这一点会比较重要。

或者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某个阶段中断咨询,某一天又去寻找原来的咨询师,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些。

这个过程,同样很有意义。

因为每一次回头,都是一个可以被视为“珍贵”的再相遇时刻。




也许很有幸,我们到了需要“分离”的时刻。
 
我的个人体验告诉我,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议题。

我在意识到需要离开咨询师的时候,立刻激活了“分离焦虑”。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痊愈了,思考要不要结束咨询时,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心里,咨询师是否还能被“使用”,被“利用”,从而成为我的自身的一部分?

我记得我的一位授课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允许你的来访者‘使用’你。”
其实就像是一个孩子“使用”他的妈妈。


妈妈一开始是喂养他,帮他拿东西,扶他走路的那个人。


渐渐的,孩子培养了独立性,可以自己完成这些事了,妈妈就留在了心里。

分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真正的分离,是代表内心里真正的“有”,而不是“无”。


带着富足的体验离开,与空无一物或留有遗憾,甚至带着恼怒离开,是全然不同的。


前者,会让你真正感受到“无牵无挂”的自由,和充实的人生体验。


个人体验并没有什么秘密,仅是我们人类心灵故事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更需要对自己的体验开放,自己内心的“修通”和“富足”,才能自由而不评判地对待另一颗心灵。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有遗憾的。


当你体验过,思考过,折腾过,哭过,笑过……


也许才能真切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作者:心理咨询师李乃侠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李乃侠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从业超10年,服务时长20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在情绪管理方面,老师尤其擅长疏导解决抑郁、焦虑、羞耻感、无价值感、情绪失控/冲动等问题。

为鼓励求助意愿,李老师特地开设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

你只要往上走

就不会一直困在原地


如果,你也想打开内心的黑匣子,探索藏在冰山下更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