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视觉志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最近大家都在问,经济真的好了吗? ·  18 小时前  
梅特涅的信徒  ·  民主党人正在商讨对付特朗普的对策 ·  昨天  
花儿街参考  ·  汪小菲包机这件事,一如当年大S的免费婚礼 ·  4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资深头部艺人宣传公司岗位开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视觉志

短短三分钟,满屏史诗,网友直呼:必须满分

视觉志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5-02-10 21:34

正文

在这个AI生成影像只需15秒的时代,乌尔善的创作更像古法制茶: 春日采青,三炒三揉,炭火慢焙。


他知道,好的作品永远需要时间来打磨。


按他的话来说,“急功近利的后果,是对自己创作的背叛。”


创作,是慢慢积淀的深思,是一段不急不躁的旅程。聊起自己的创作理念,乌尔善缓缓开口。


“我从不追求赶时髦,也不随大众。我有自己的节奏,电影不是商品,它值得花时间去打磨。20年,6部电影,每一部作品都是我与时间的对话。就像我对色彩的理解,色彩不是简单的视觉装饰,它们是情感的语言,是我想要讲述的故事的灵魂。”


对色彩的强烈审美,是乌尔善电影中最为鲜明的特质之一。


无论是《寻龙诀》里棺椁的饕餮纹,还是 《画皮II》中,周迅“冰裂”妆特效。 乌尔善从不急于完成,而是耐心等待每一帧画面最终展现出最纯粹的美。正如草原上的日出日落,它不争不抢,却永远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


电影《寻龙诀》

电影《画皮II》中周迅“冰裂”特效妆


“我有很多关于色彩的记忆,早些年,我看过一幅画,画里是一片草原,阳光洒在金黄的草地上,蓝天清澈,远处的雪山与草地交汇在一起,那种色彩让我无法忘怀。我把它放在心里,慢慢地把这些颜色带进了我的电影中。每一部电影,都是对这些色彩的延续和再创造。”


带着这种对创作的认真与对色彩的独特审美,乌尔善回到了那片他心中的草原。


在这里,他没有急于迎合市场的流行,而是用一部短片,静静地讲述着草原的诗意与真实的情感。




乌尔善 从小学习美术,这种艺术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导演风格。 在他的电影里,色彩不是用来装饰画面的元素,而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乌尔善对每一帧画面的细节都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甚至可以说是“执着”。


无论是《寻龙诀》里,地宫的幽深光影,还是《刀剑笑》里,他运用夸张的色彩对比,打造出一种病态的视觉冲击,他会通过色彩的搭配、对比以及物质感的呈现,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理解。


电影《寻龙诀》

电影《刀剑笑》


但乌尔善的“色彩哲学”并不是从他拍第一部电影才开始的。早在他拍广告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对视觉语言的极致追求。


在转行做电影导演之前,乌尔善已在广告界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声望。


1999年,北京广告圈流传着一条关于他的“都市传说”:一个初出茅庐的“美术疯子”,能在102秒的广告里藏进三幕剧的起承转合。当同行们还在用产品特写填满时长,他已经能用最精炼的方式,打破传统的视觉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也正是这段广告经历,让乌尔善意识到,影像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应通过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块的布局,传递出内在的情感与逻辑。


而今年,乌尔善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广告领域,与金典携手,创作了一部艺术短片《至上之白》,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独特理解。



乌尔善导演与金典品牌联袂呈现的短片《至上之白》,以呼伦贝尔草原为叙事画布,将白色这一视觉符号从神性隐喻中剥离,复归至土地、生命与时间的原始母题。


影片通过极简主义的美学语言与蒙汉双语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场关于纯净、坚韧与永恒的视觉沉思。



在乌尔善的“色彩哲学”中,白色始终是悬于美学穹顶的北极星。


不同于《封神》中杨戬拂尘的神性象征,或《画皮II》小唯褪尽血色后裸露的雪白真身,《至上之白》的白色褪去了超验色彩,转而成为草原生命的根脉。


影片中,白色以多重意象层叠展开——


自然之白:骏马睫毛凝结的晨霜、陶罐边缘的乳脂、老额吉袍角的毛边,这些细节以微观视角捕捉自然的呼吸,将白色具象化为乳汁、冰雪与时间的痕迹。



人文之白:蒙语童谣中的白色毡房、婚衣、哈达,与汉语旁白中的“草根白”形成文化互文,白色既是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亦是生命代际传承的纽带。



纯净之白:金典牛奶的诞生过程被诗意化呈现——从牧草到奶滴的洁净流程,呼应草原黑土地下蛰伏的草根,白色在此成为技术与自然共生的伦理符号,暗示每一滴牛奶的纯净,皆是自然与技术的合谋,是对“至上之白”的当代工业伦理诠释。



通过高饱和度的雪原与低对比度的晨雾场景,乌尔善强化了白色的纯净感,同时以冷暖色调的微妙过渡(如奶脂的暖白与冰雪的冷白)暗示生命能量的流动与沉淀。


除了不拘一格的白,影片在纪实感与形式感间也取得了精妙的平衡。牧民日常生活的细腻镜头——挤奶、制酪、雪地放牧——以近乎纪录片的真实质感铺陈,但乌尔善并未止步于现实复刻。他运用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将平凡场景升华为仪式。



极简的构图下,画面铺以大量留白,如雪原中孤立的蒙古包、地平线上缓行的牛群,以空旷凸显自然的广袤与人类的谦卑。



象征性的运镜,俯拍雪地被蹄印分割的纹路,隐喻草场生命的脉络;慢镜头下的骏马奔腾,鬃毛与飞雪共舞,形成视觉的诗行。



其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蒙汉双语的对位,让蒙语老声的纯净与汉语童声的稚嫩深沉交织,语言差异未被消解为“异域风情”,而是通过听觉的韵律感,构建文化共生的复调叙事。



影片的节奏也近乎凝滞,晨雾中牛群的沉静、老人与幼童的无声凝视,皆是对“慢”的礼赞。


乌尔善以近乎人类学的凝视,将时间具象化为冰雪覆盖草根的蛰伏、乳汁从陶罐边缘溢出的瞬间。这种缓慢并非叙事的惰性,而是对“等待”的哲学诠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