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珞珈。
写在前面
每一个新行业崛起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机会。
新媒体行业就是如此,因为这个行业很新,大家起点都一样,让很多年轻人有了弯道超车抗衡七零,六零后的机会。
我个人就是新媒体行业的获利者之一,感谢新媒体让我一大学毕业就走上了个人崛起的快车道,短短几年,实现了阶级的跃迁。
时至今日,我算了算我手上能够管理流量。
1.公众号:
珞珈Carlos 粉丝数:
12
W;
一周进步 粉丝数:
100
W;
铃声响了 粉丝数:
20
W;
干货小分队 粉丝数:
7
W;
PITI实验室 粉丝数:
10
W;
2.微博:
珞珈Carlos 粉丝数:
6
W;
一周进步 粉丝数:
5
W;
3.知乎:
珞珈Carlos 粉丝数:
3
W;
一周进步 粉丝数:
22
W;
4.抖音:
每天学点PPT 粉丝数:
33
W;
每天学点PS 粉丝数:
70
W;
每天学点EXCEL 粉丝数:
20
W;
5.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
平台小号
,加起来也有个
30
W粉丝左右;
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很快发起一次
50W
人数访问的精准流量;
目前我所操盘的最高单条卖课推送销售在
70万元
左右,整个公司的年度营收在
1000万
元
左右,目前估值大概是
5000万元
......
我从未写过一篇关于新媒体或是运营相关的文章,因为我总觉得我不是这一行的专家。
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我只是在大学生这个盘子里面,做出了一点点的成绩。
其实一直没和大家说,这两年我没怎么再去做设计。
我每天要写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要分析各种各样的运营思路,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我总感觉如果不写一些关于复盘的文章,过几年可能就会被遗忘。
所以我这边重新梳理了一个系列文章:
「人生复盘」
这是第一篇文章,关于我在新媒体运营行业里面,闹出的一些风浪,我会依次说给你听。
做好准备。
开车了。
【01
】我所认为的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定义
事实上,很多同学所理解的新媒体,仅限于公众号、抖音、微博之类等知名社交平台产品。
而我所理解的新媒体,是指
能对陌生人产生关联的渠道
。
说白了,就是你可以
随时主动地发出消息,而用户能够获得
。
所以其实新媒体这个领域除了常见的公众号、抖音、微博之外,还有很多平时可能没注意甚至是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
比如:个人微信号
个人号就是添加了许多目标用户的个人微信号,号主随时都可以对他的联系人
发起对话、发送消息
。
这其实也等同于一个新媒体渠道,只是有人数限制罢了(5040人)
;
又比如:iMessage的垃圾邮件信息
用过苹果设备的同学经常会在信息里面收到各种莫名其妙邮件发过来的垃圾信息,这背后发送的方式如果公开,其实也是一种新媒体渠道。
关联-销售转化
在新媒体运营行业里面待久的人都知道,只要产生关联,就有可能产生「
销售转化」
。
你可能会说,这些渠道这么奇葩,我才不会买。
但这只能说明你不是目标客户罢了。
这里我不便细说,但我能透露的是,如果你的
需求不是那么光明正大
,你在
正常渠道也得不到这些需求产品
,即使是垃圾信息也是很大可能
产生转化
的……
(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一大堆人用垃圾信息来卖高仿鞋/表/衣服……)
【02
】我所认为的新媒体涨粉的深层逻辑
我曾经在不少大学分享过新媒体,来来回回,无论说多少东西,大家都只关心一件事儿
——
「
粉丝究竟是怎么
涨的?
」
我很喜欢这种功利。
很多同学自己去做过公众号,你们操作逻辑一般是这样:
今天去学校旁边的咖啡厅吃了份Brunch,哇塞,好棒,写一篇美食心得在公众号上吧;
今天双十一,买了好多性价比超高的物品,在公众号写一篇私享好物安利吧;
今天去香港看了很多漂亮的景点,超美哦,在公众号写一篇游记吧;
诸如此类,今天写游记,明天写安利,后天写心得……
洋洋洒洒写完一篇文章,
一按发送猛如虎
,
一看阅读二十五
;
我想先反问一句,「
关注
」是怎么产生的?
关注如何产生
如果我们拿起手机看一下,你会发现,你关注的公众号,微博,抖音所有账号都只分为两种:
A.解闷的
:比如你睡前喜欢看的搞笑段子,唱歌跳舞,娱乐八卦类型的新媒体号……
B.你必须关注的
:比如你单位的公众号,你学校的公众号,你男朋友/女朋友写的公众号……
事实上,关注的行为,或者说真正能够涨粉的行为只分为两种:
A.内容有趣;
B.内容有用;
有趣不用多说了,就是博主产生的内容能够让你
冲击到心灵,产生情绪波动,让你看了又看欲罢不能
;
内容有用,比如
刚开始关注一周进步是因为能够
免费上一些课程
;
又比如很多人关注我可能是因为我
写的一些干货能够让你们涨知识
,所以事实上你们为什么关注我?投个票让我知道!
你可能会问,“我写的内容很有趣啊,也很有用啊,怎么没有涨粉呢?“
呵呵。
所有你所看到能够涨粉的新媒体其实本质上只是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为了让用户爽!
新媒体涨粉的本质
为了让用户爽,所以我们不断挖掘用户的需求,不断耗费脑力去写用户喜欢的文章,用户需要的干货,用户需要的内容;
对我们来说:
用户>>自己
无论你所关注的公众号是
生产有趣的内容
,还是
生产有用的内容
,本质上,他们都是在
为用户提供服务
。
而你所写的公众号,今天发游记,明天发安利,后天发心得;
请问,你真觉得你的同学,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你的亲朋好友真的想看你去香港怎么玩吗?你学校周围的店怎么吃吗?你又花了多少钱吗?
本质上你是写出来是为了自己爽!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你写的东西有趣?
阅读量二百五敢说自己有趣?没人转发没人点赞敢说自己有趣?我直到现在都从来不敢说我写的文章有趣!
你写的东西有用?
如果关注的你的公众号除了你的爸妈就是你的闺蜜基友男朋友女朋友,你写的东西就是没有用!
你™凭什么涨粉?
有同学会说,我不在乎涨粉,不在乎挣钱,我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
那你为什么不写日记?
我希望所有想尝试做新媒体的同学要摆正两个心态。
1.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开心,本质上我们是服务行业;
2.目标就是变现;
所以真实的新媒体涨粉的本质是啥?
很简单,涨粉其实是一种交换行为罢了。
你不断地为用户
提供有
价值
的内容
,无论有趣还是有用,最终用户对你
产生
信任,点击「关注」
;
信任程度低,可能只是关注。
你产生的有价值内容越多,信任程度越高,这里面的可想象的空间就大了。
比如让用户付费,让用户传播,甚至让用户来到你的身边。
你所看到各种美妆博主在抖音上的
带货
的案例,许多职场大神纷纷开辟
线下私房课
,这些都是信任程度高了之后的交换行为的一种。
【03
】我所总结的四种用户增长模式
我从2014年开始去做新媒体,到目前差不多5年实践了,结合自己实操以及同行交流,从增长用户(涨粉)的角度,我总结了四种模式:
A.爆款内容;
B.活动裂变;
C.红利期卡位;
D.长效流量转化。
其实用户增长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本质上只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完成一些既定的低成本行为罢了。
天主教对人类恶行的分类有7种,分别为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
能够用在新媒体上,而又不违法的只有的
懒惰和贪婪
;
事实上很多增长,本质上就是利用这两点,我们依次来说说。
增长模式A:爆款内容
2014-2015年
,我主要的操作逻辑,就是通过写出更多的优质内容来吸引粉丝关注。
爆款内容就是指把
同样的内容做出更高的传播和阅读,让用户增长得更加迅猛
。
爆款内容其实是做起来最容易,但也是最难做的一个增长模式。
为什么说TA容易做?
因为爆款内容分为很多种,你可以结合
方向、平台、时间
产出不同的爆款内容。
【01
】方向爆款
方向爆款是指:
在大家习惯的方向中,你做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
。
在2014年,大多数PPT教程都是全文字,大家都是直接用文字平铺直叙地讲解,但毕竟是技术类教程,其实很枯燥,而且没有传播性。
我当时另辟蹊径,选择以漫画的形式去讲解教程。
看起来只是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实际上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容逻辑。
做文字教程的重点是清楚
讲述核心功能点
,而漫画则是
创意表达
。
我会为了展现一个「
梗
」去构思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然后一点点地用素材画出分镜,埋下各种梗,就是去为了引出内容;
大家看教程会有压力,但是看我的教程就不会,从头到尾一直
乐得不行
。
当时行业内做漫画教程的人不多,我的内容也有了传播性,并且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
我当时的操作逻辑是这样:
一.
构思选题方向
我认为在教程领域一个好的选题,应该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做起来简单,效果绝佳,并且同行写的少。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还真不容易,
每一个选题,我基本上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有些时候是灵光闪现脑门一拍想起来,有些时候即使纠结数个月苦苦冥思抓破脑袋也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选题。
二.
设定情节引入
我很讨厌做教程的时候一上来就直接和大家说,“今天我们要实现一个什么什么效果。”
我一直认为,一个合理的开头应该是会有一个
合理的需求
,合理的情节,让用户
感同身受
,这个时候引入教程才会水到渠成。
因此,我很多的教程开头,都会设定一个这样的故事。
比如说,我想的选题是
「PPT模板的下载
」
。
我会用前面15-20幅左右的画面,讲述一个现象「无论怎么百度,搜索出来的PPT模板质量都超级差」
。
比方说,我想的选题是一个
「神器」
,它能够迅速提高PPT的效果。
我会用前面15-20幅左右的画面,讲述一个「小白靠着PPT让黑心老板目瞪口呆,职场逆袭」的故事。
三.
完成画面与镜头
我摊牌了,其实
我完全不会画画
。
但一个
漂亮的画面和镜头
,其实是漫画式教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谁说不会画画就做不得漫画式的教程?
不会画画,说明我无法通过手部控制笔去绘制出一个个流畅的线条,脑海里没有动作姿态该如何表现的基本逻辑。
但互联网时代,我有
一堆方法可以完成
。
比方说,不会画画,我用
小人素材
来代替行不行。
比方说,不懂
情绪表达
,那我用
文字或者情绪线条
来表现行不行?
比方说,不懂
场景绘画
,那我就只用
PPT的线条工具表现一些基本场景道具
行不行?
还有很多种方法,比方说,用
搞笑图片,表情包
都可以。
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不是去逃避,你完全可以找到非常多的规避方法。
这两年有一个很火的公众号「
不会画出版社
」,我和他们老板有聊过,其实做内容都是一样的。
「不会画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刚开始是真的不会画画,他们就选择用
自己拍摄的照片去PS钢笔工具
去描图。
后面才有了插画师的加入。
只要你想做,总有万千种办法帮你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只是你自己坚定不坚定罢了。
四.传播
传播分为两个方面:(一)扩大传播 (二)积累声量;
(一)扩大传播
做完了教程之后,我首选的发布渠道是
微博
。原因
很简单,因为大V可以带动转发。
很多同学总是说大V不理他。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就是和做人是一样的。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去帮助一个陌生人,如果你只是在评论区@大V,其实就有点空手索取的意味。
我一般在请求一个大v转发之前,我会这么做:
(1) 加入他们的
核心粉丝群
,在里面多聊一聊;
(2) 连续一个星期在大v每条微博下面都去
留言
;
(3) 除了@大V之外,准备一条非常有礼貌的
私信
,1v1发送给大V;
其实再不行你也可以直接在
微博正文里面@大V
,如果你的微博本身质量不错,大V今天收到的@里面全部来自于你的微博,其实他大概率也会转发。
如果大V转发了之后,可以去私信要一个微信号,时不时保持联络,点赞。
(二)积累声量
很多同学总是觉得把内容传播出去了就好,但却没有注意
粉丝留存积累
的问题。
粉丝留存由三件事情决定:
1. 你的历史高价值内容数量
一篇高转发的文章只决定有多少陌生人能够看到,但
陌生人能否转化成为你的粉丝
,取决于你的
账号历史留存的高价值内容
有多少。
同样的一个1000转发量的
爆款干货教程
,不同的人发出去,最终留存的粉丝人数是不一样的。
我发出去
,用户点击我的头像,看到,噢,原来这家伙除了这篇文章之外,之前还写了这么多的干货,恩,不错,看几篇也觉得不错,就关注一下吧。
而一个之前毫无积累的
新号发出去
,用户点击你的头像,发现你除了这篇文章,其余都是吃喝玩乐,自己开心的事情,只会默默退出你的主页。
2.
你的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决定了
用户是否能够短时间记住你
。
从形成个人风格的难度上来讲:
文字>漫画>真人出镜
a.
文字
想形成IP记忆,需要你有非常独特的表达风格,这种风格没个十年八年,是练不出来的;
b.
但
漫画
就会好很多,你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卡通形象,在各种情节下刷存在感;
c.
真人出镜
形成风格是最简单的,你的脸,声音,说话的方式,姿态,都能成为一种个人风格。
3.在哪里可以找到你
一旦内容做好了,就一定会有各种渠道帮你去做分发,但渠道们往往却找不到转载来源。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在我的每篇内容里放上能够找到我的渠道:
a.
我会在
每篇教程
的末尾添加上我的
公众号二维码和微博二维码
;
b.
在每个
免费模板
的压缩包里面,
打包
上我所有的
教程观看链接
和
优质干货文章观看链接
;
c.
甚至还会设定
解压密码
为我的
公众号ID
;
d.
同时,在教程的许多小角落里放上我的
微博昵称
,无论盗版博主怎么去截取,都去不掉我的水印;
完成了这几步之后,
虽然我的名字非常生涩和难记,但是我的粉丝留存率却做的还不错。
通过这样的方式:
2014年底-2016年初,
我在微博上发布了
9
篇漫画教程,最高转发
800+
,平均转发
400+
;
基本上
1个
转发能为我带来
2-3个
新粉丝;
我在微博上,一年多增长了超过
10000+
多个粉丝。
【02
】时间爆款
有写过公众号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种写文章的方式,叫做「
蹭热点
」。
蹭热点是指:在某个
热点时间段内
,将你的
内容和热点相结合
,取得比平时
2-3倍阅读量
的效果。
一.
热点选择
2015年中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
《大圣归来》
,这部电影在那年最终取得了
12亿
的票房;
和一般电影靠着高昂宣发费用、牛逼的主演班底去博取票房不一样,《大圣归来》在宣发上就没几个钱,全靠的是
微博上的自来水
。
我记得当时是在7月份上映的,点映的时候其实我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有一批人说口碑还不错。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下
微博热搜榜
,发现《大圣归来》占了5条热搜,我开始留意了这部电影。
后面发现:
所有的公众号,微博博主都开始为大圣归来打call;
《大圣归来》的官方微博每天都在转发一些自来水粉丝的同人文章,画作,段子;
并
且有一批非官方的后援会在不断的生产内容,为《大圣归来》涨热度;
微博上有一批自来水,并且官方愿意转发素人的作品。
我觉得机会来了。
于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去豆瓣,微博下载了许多的官方海报,将人物素材,场景素材一个个抠了下来。
做成了一套25页的PPT,并在PPT中不断地留下我的微博名,公众号。
在微博文案中立意为国产动漫打call,为大圣归来打call,然后@大圣归来官方和最大的民间后援会。
同时我在文案中说明,
免费无偿提供下载
,将下载的渠道分为了两个:
一个是
直接百度云
,说明百度云很可能会被封;
然后我又提供了一个
备用渠道直接导流到我的PPT店铺
。
这条微博一发,
我自己的粉丝就蹭蹭蹭,在一个小时提供了
300
多个转发;
过了一个小时,
民间后援会果然帮我提供了转发,一个小时转发暴增到了
800
多;
当天晚上八点,
我终于等到了官方微博的转发。
最终这条微博在
3
天
内,转发到了
3000
多
,全网阅读量超过
200
万
,下载超过了
10
万次
,为我的微博涨粉了
2000
人
,我的公众号涨粉了
1000人
。
直到现在,行业内依然有人在尝试复制这个模式,但成功的并不多。
因为他们只是觉得一部电影火,就可以去做一套PPT模板。
但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我选择电影是有
前提
的:
1.这部电影的
宣发费用不能太高
,一定要有
自来水
在微博上每天
不断地刷热度
;
2.这部电影的官方愿意
和素人做互动
,对
版权比较开放
。
所以如果按照2019年电影来看,今年其实适合做PPT模板的其实只有两部:
《流浪地球》&《魔童哪吒》
二.
时效性
热点会有着很强的时效性(72小时),通常意味着你必须应急完成一篇内容。
热点我不记得追过多少次了,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这两次。
第一次
:2016年底
小程序
正式上线,
全网都在刷屏
。
我那天在上海出差,因为小程序是隔天上午发布,然后我晚上临时想了个选题,想写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小程序。
那天我就晚上11点开始写文章,一个人写到了凌晨3点,然后排版到了凌晨5点。
第二天早上一发,半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1万,最终斩获了3万阅读量,增粉了500人,这对于当时,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
第二次
:2017年年中,
罗永浩在深圳开坚果手机的发布会
,其实那天我连票都没有买,就直接跑去了深圳湾体育馆。
在深圳湾体育馆逮了个黄牛,磨了半天,最终500元的票面被我300块拿下。
我以为已经开始了,急冲冲地进场,结果老罗压根没出来。
等了半个小时,发布会才开始。
我听了一整晚的相声,手机具体的参数我压根没记得,我在现场一直在观察
发布会的情节设计和表达逻辑
。
当天晚上活动结束后回到家也是11点多,打开电脑写起了第二天的推送。
第二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坚果发布会罗永浩的
演讲技巧
的文章,发出来一小时就斩获了2万阅读。
同时有超过20多家媒体转载了这篇文章,全网的阅读量突破了100万。
对于运营人来说,其实
热点就像激素
,你干了这个事儿,你的阅读量就蹭蹭蹭地跑起来,但说实话,热点追多了,身体的是
容易吃不消
。
【03
】平台爆款
很多同学总想着在微博,公众号上用内容做出自己的粉丝池。
但其实说实话,难度很大,
因为竞争对手太多了
。
目前官方统计有
2200多万公众号
,你很难在2000多万人里面选择一个没有被人选择过的方向。
但实际上,有很多平台,其实竞争远没有这么激烈。
一.
小平台
你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群,合适的方向,就很有可能把流量做起来。
我就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在一个小平台上把用户做了起来。
很多人应该都玩过
虎扑
吧?
和
微博,豆瓣
大多数是
以女性为主的平台
不一样。
虎扑
最核心是
篮球资讯
,然后开始延展体育,电竞相关的资讯,后面开始社区化,娱乐化,做成了国内为数不多
以男性为主导的社区
。
这个社区被人调侃最多的地方是有一个板块叫「
虎扑的步行街
」,号称「
绿帽一条街
」。
这里面最多的除了体育资讯之外,其实最热的帖子就是
男生的情感问题
:
今天和女朋友吵架怎么办?明天要见岳父怎么办?女朋友要分手了怎么办?
我有一个做男性情感的朋友,他一开始就是在虎扑干一件事儿做起来的。
他怎么做的呢?
他开了一个帖子,叫做「
手把手教你谈恋爱
」
在这个帖子里面,每天帮助JR(虎扑用户)们
答疑情感问题
,不断地更新一些让女生开心的相关技巧。
这条帖子一开,就有数千男生纷纷向他咨询问题。
慢慢地
评论区
回答不过来,他就
私信
回答,私信回答不过来,他就用
QQ解答
,QQ解答不过来,他就拉了个
男性情感互助群
。
他干这个事情足足干了一年,一年间,他积累了接近
5000个
有情感问题的客户到他的手机里。
于是他就开始了他自己的
男性情感课程
,现在已经稳定
月入10万
。
很多同学总是觉得做内容一定要在最大,最火的平台去做。
但很多时候,
不妨侧面留意一下你的目标用户在哪链接是最容易的?
如果你摸不清楚,不如考虑去做一下内容的
全网分发,看哪个平台给你最高的曝光和推荐
。
二.多平台尝试
我在写PPT教程阶段,除了只发在微博和公众号之外,我还将内容发布在了以下几个平台:
1.站酷
2.花瓣
3.PPT贴吧
4.锐普论坛
5.UI中国
最终,我只在贴吧,站酷,花瓣做出了成绩。
(一)贴吧
我对贴吧采取的战略是:
一个萝卜一个坑。
贴吧能做出好的成绩是因为前两年PPT相关贴吧大多数都只是广告。
一群薅羊毛的流量党在那里发各种「我收藏的300套收费模板」,然后等待鱼儿发邮箱,接着给他们发各种广告消息。
稳定而高质量的内容不多,更别说做得比较好的PPT教程了
。
我每次发了PPT教程,都会在PPT贴吧里分发一遍。
其实贴吧的管理团队也很不喜欢广告,于是我会专门在发送教程的时候去掉我的公众号二维码,并且养了一个小号,每天去贴吧发言,每次我发教程,就会以这个小号搬运的模式搬到PPT贴吧。
慢慢的,居然好几个帖子都混成了
精品贴
,每个帖子都有
过万的点击
。
你可能会问来源被去掉了怎么办?
放心,我一般用小号在
评论区说明
——“搬运来自珞珈大神的PPT教程,原贴链接:XXXXXXXX”
有心人自然会去留意。
时至今日,吧主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每次登陆我的百度小号,都有人不断的私信我求模板,求源文件……
(二)
站酷
在站酷上其实PPT设计属于非常偏门的内容。
我观察了不同设计品类下面上首页的数量,PPT设计相关作品上一次上首页还是在3年前。
我当时一直以为站酷应该是最不好做的,我的设计能力只能算是矮个子里拔高个子,PPT设计又是一个偏门的品类,应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正是因为稀缺性,我的PPT教程居然在站酷比在微博还火。
我在站酷上发布了7篇教程,其中有4篇,给了编辑推荐,平均每篇教程有有
4-5万的阅读量
,最高的一篇教程,
在站酷有10万阅读
。
不要小看
10万
阅读,这10万阅读是
非常垂直的设计用户群
,这里面的影响力堪比泛流量平台
数千万
的阅读量。
趁着教程的爆红,我开始在站酷上发布我相关的设计作品,我发现虽然简单的PPT作品不红,但是有一类作品在站酷却拿到了推荐。
PPT与其他软件结合型的作品与概念性的作品。
我第一次拿下编辑推荐,是一个用PPT结合插件做抽象线条的概念性的作品,长这样:
第二次拿下了编辑推荐,则是用PPT结合C4D做了一个三维的PPT作品,大概长这样:
这两幅作品又帮我拿下了
10万的阅读量,数千条点赞
。
我在站酷把教程和作品混合着发布,在两年间,拿下了
7个编辑推荐
,共计
100多万的阅读量
,收获了
8000多个
设计领域的垂直粉丝。
3.花瓣
花瓣的整个逻辑其实是非常独特的。
实际上对于一个图片信息流网站而言,是没有排名的,他的整个推荐逻辑建立在不同关键词品类下采集人数的多少。
所以我针对花瓣做了这么几个举措:
(1)将每套作品都重复上传好几次
因为没有排名,且用户口味随机,所以通常来说
作品上传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会被推荐;
所以我会把我手上的作品,导出几个
不同
尺寸的长图,在
不同
的时间,
分别
上传在不同的画板,然后
互相采集
。
(2)关键词尽可能使用用户需求最大的同品类关键词
我在我上传的每张图后面,都会写上这么几个
标签
,#免费PPT模板# #免费PPT# #免费PPT下载# 。
果然,不出我所料,基本上每份作品,都会有一张图拥有1000以上的采集量。
我的一套线条PPT作品《LINE》更是斩获了
3400多次的采集量
,为我的店铺引导了接近
10000次的访问人数
。
增长模式B:红利期卡位
很多同学应该都听说过「
流量红利
」。
那我们不如明确一下,什么是「流量红利」?
【01
】什么是流量红利
特征
:
1.
平台在
大肆烧钱
,你能在
日常生活
中看到
广告
;
2.
新鲜感驱使,
让人
感觉玩不够
,不知不觉就玩到深夜1,2点;
3.
周围的人总是莫名其妙就
红
了;
4.
规则不完善,感觉里面很多
骗子。
其实说白了,所谓流量红利,就是指:
当平台在
大量烧钱推广
的时候,
大量新用户会涌入到平台
;
平台原本的内容储量不够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提供内容,就能起到
事半功倍的涨粉效果
。
【02
】流量红利的重要性
我为什么想和你分享红利期这个事情呢?
因为在2013年底到2014年中,我在大学运营过一个微博叫做
@深大演讲
。
这个微博主要干这么一件事情,就是发布学校里面的
演讲咨询
,以及每场演讲的
PPT和相关录音
;
那阵子我每天忙得可疯狂了:一天听
2-3场
讲座,
录音几个小时
,然后
腆着脸皮
向主讲人要
PPT
,晚上统一发布到微博上;
忙活了大半年,死皮赖脸地求着几个校内的大v转发,好不容易才把微博涨到了
1000
粉丝;
我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师兄,他手上运营着一个
3万粉丝
的微博。
我问他,当时做这个微博的时候(2011-2012年)涨粉也这么辛苦吗?
他说:
没有啊!那个时候我每天就在微博上发布
一到两条
学校官方通知,发布
一些
学生话题,每天就可以轻松涨
几百
粉丝;
如果像你一样
天天这么辛苦去运营
,在我们那个时候应该早就可以涨到好
几万
粉丝了吧。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流量红利的重要性。
【03
】我所把握住的三次流量红利
我这几年误打误撞,一共踩中过
三次平台流量红利
。
一.
2014年底-2015年中:公众号内容涨粉
我进驻公众号其实已经有点晚了,我是在
2014年年底
第一次注册了你们所见到的这个公众号。
那个时候做内容还是很容易涨粉的,
公众号推送
还没有折叠
,
朋友圈的链接
大家都会打开来看看,随随便便的一篇PPT教程,搬运到公众号上阅读量都可以做到
10万+
;
但我最大的问题是,当时只是个大学生,哪里知道流量红利这么重要。
我做内容本来就很久,又很懒,1-2个月才能发那么一篇文章;
我当时就靠着这么
佛系更新
,
7篇教程
,在公众号上涨到了
1W粉丝
,而且我还觉得很辛苦;
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想扇死自己,平均每篇教程可以涨
1000-2000粉丝
,结果我却只发了这么点。
不在那个时候高频次地更新,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之一!
二.
2016年中-2017年中:知乎内容涨粉
其实公众号从
2015年年
底开始就已经不好做了,订阅号消息折叠,朋友圈开始
充斥着
各种广告。
我从2016年中开始运营
一周进步
这个公众号,但是我发现在这个时候写文章,无论怎么写,无论写得多快,都没有2015年年初做自己的公众号粉丝增长得快。
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分发到其他渠道去解决问题。
那个时候,
微博、简书、今日头条、网易号
,我们把内容都全部分发了一遍。
结果发现
知乎
特别容易涨粉!
那阵子知乎刚开始定向邀请测试专栏文章,大梦老师获得了其中的一个邀请码,然后我们决定搬运一批文章试试;
在当时设计技巧相关的干货内容在知乎还是很稀缺的。
我们
发一篇,就火一
篇
,每天
1000、2000
个赞是非常寻常的事情。
做得最好的时候,我们曾经高居
知乎教育榜第二
。
而且我们留了个心眼,在
文末和开头
都会附上
一周进步的二维码
;
那阵子,我们从知乎吸了差不多
5-8W
的粉丝到公众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彻底尝到流量红利的甜头。
但很快,在
2017年底
,知乎开始将二维码自动识别,将公众号博主的回答降权,慢慢地,知乎也变得没有那么好涨粉了。
我们开始刻意去寻找流量红利,
2018年
,我们留意到了
抖音
。
三.
2018年中-2019年初:抖音视频涨粉
在2018年,你很难不留意到抖音。
那阵子,抖音铺天盖地在
公交车,地铁,综艺
里面不断地露脸;
行业内天天说
抖音变现
多么多么牛逼,掘金的机会多么多么巨大;
朋友圈开始被抖音的视频
刷屏
。
我们是在2018年年中开始进驻抖音的,我们注册了好几个账号,分别叫做每天学点
PPT/PS/AI/WORD/EXCEL
;
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每天录屏录制一个小小的操作视频,然后配上语音讲解;
就这么每天发
一条
;
当我们账号发到第
15-20
条左右,视频好像突然触发到了什么隐藏规则,点赞量会蹭蹭蹭地涨到
好几万
,而且粉丝会直接
暴增十几万
;
我们在两个月之内,将抖音做到了
120万
粉丝,而在其他平台,我们当时做了
两年多
也就
100多万
的粉丝;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流量红利的恐怖的放大作用。
增长模式C:裂变增长
其实,根据我的观察,
1000
个公众号里面,能够持续稳定运作下去的只有不到
100
个。
这
100
个里面,只有
20
多个靠的是
爆款内容增粉
,有
30
个是因为
进驻得早在红利期涨的粉
,而剩下的
50
个则是靠着
「活动裂变」
来涨粉;
【01
】裂变本质
活动裂变本质上是一种
对人性的把握
,通过活动产生一个
既定的模式
,
让用户完成你规定的行为路径
。
其中最核心的目的,就是
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让用户发朋友圈/发消息给朋友
。
一.
利用护短和攀比的心理
比方利用
「护短」
和
「攀比」
心理的活动裂变。
最早期的裂变,其实就是「
宝宝评比
」和「
中国十大最美校园评比
」。
(一)宝宝评比
「宝宝评比」就是是借助一场
比赛的表象
,实际上完成公众号
粉丝增长
的裂变活动。
开始
主办方通过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参赛送一只冰淇淋)邀请一些家长提供孩子的照片和基本信息
参与比赛
;
随后
主办方将宝宝的照片和名字做成一个
投票推文
;
在设定的时候
,勾选「
关注公众号才能投票
」或者「
回复关键词才能弹出投票链接
」;
比赛消息发出去之后
,利用家长对孩子的
「护短」
和
「攀比」
心理,家长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的票数不如其他家孩子,就会疯狂地不断去
私信朋友、同学
为自己的孩子投票;
而家长找到的朋友和同学最终为了投票,都成为了这个公众号的
粉丝
。
(二)中国十大最美校园评比
「中国十大最美校园评比」和「宝宝评比」也是一样,只不过评比的对象从「
宝宝
」换成了「
校园环境
」,「
家长
」换成了每所学校的「
学生
」罢了。
不要小看这些评选裂变,在
2015年年底
的时候,一场「宝宝评比」可以为一家线下超市带来
20万-30万
的新增粉丝。
二.
利用懒惰和贪婪的心理
其实裂变活动用得最多的心理则是「
懒惰
」和「
贪婪
」。
我相信你一定被这样的朋友圈刷过屏啊:
「
50个G
的PPT素材资源包」「
2个T
的字体素材」「
300G
高清电影合集」......
这类推文在文案里疯狂地向你展示资源包里的内容多么多么的丰富,多么多么的完整,让你产生一种
冲动
,觉得距离大神就只差一个资源包而已。
你以为这个资源包很贵,结果一看,是免费的,只要
转发个朋友圈
就可以得到这个无敌资源包;
于是你疯狂了,你果断转发了朋友圈,截图发布到了
公众号后台
,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资源包,存在了百度云;
然后就
忘
了这茬事儿了。
可能各位同学现在已经对资源包麻木了,但是最开始资源包给人带来的诱惑力还是很强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是资源包裂变的受益者。
在
2016年初到2017年初
,他每天都在公众号搜集各种各样的
优质素材
,从软件合集,PPT素材,PS素材到高考数学真题模拟,他每天都在公众号发这类的素材资源包。
那一年,他涨了超过
500万
的粉丝;
当时有言论说,通过
资源包
等方式裂变的粉丝就像毒药,
粉丝粘性不高
,
转化不出来
。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我的朋友当时裂变完一波资源包的粉丝之后,第二天阅读量就蹭蹭蹭涨到了
10W
以上,但后续一旦没有了资源包,
掉粉数量
绝对大于
吸粉数量
。
我是亲眼看着他的平均阅读量从
5W
两周之内变成
2W
,现在只有平均
3000多
。
但其实也不尽然。
合理的裂变是可以有效将粉丝转化为你的核心用户的。
因为一周进步
70%
的粉丝都是靠着
裂变
涨起来的。ㄟ( ▔, ▔ )ㄏ
而且
粉丝质量
很
高
。
【02
】我是如何靠着裂变活动涨粉的
说说我是怎么操作这个事情的,其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
.利用资源包裂变
我们第一场成功的裂变就是在
201
6年中
用
资源包
裂变吸粉。
其实具体的执行思路也很简单,那时候微信对朋友圈转发链接并没有限制,随便转发也都不会被封号。
1.我和大梦老师先是通过我们的个人公众号的小
2W
粉丝用一篇文案引导大家去关注一周进步,大约为一周进步带来粉丝
1000-2000人
;
2.一周进步收到新用户的关注后,就会自动回复一条设定好的消息,消息里面带着一条
资源包
的链接;
3.用户看到链接后,在文案中提及让用户回复一个
关键词
,获得自动回复下载方式;
4.然后我们会在自动回复中恳求用户
转发朋友圈
,然后把朋友圈截图发到公众号后台,我们这边在
后台手工回复下载链接
;
我们通过这
2000
多个
种子用户,通过一场持续
3天
的资源包活动,裂变成了
7000多粉丝
;
这也是我们
唯一一场
裂变成功的资源包的活动。
后续我们又尝试做了
1-2次
,但是效果都不佳,每次都是大概只能涨
200-500个
粉丝。
我们尝试分析了一下,发现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三个:
1.
一种
资源包一般只能击中
一类
用户。
比方说你裂变的是
PPT模板
资源包,基本上击中的是白领用户;但是如果你下次裂变
简历
资源包,其实对于白领用户需求不大;
2.资源包用户引导过来的
粉丝粘性
比较差。
无论在哪个平台,伸手党都是一批最没用,但也最容易吸引的用户;
一般来说他们会占个便宜就跑,实际上我们那一年通过资源包裂变过来的
7000
个用户,我估计现在还留存在一周进步的不足
500
人;
3.资源包有
版权
问题。
我们当时心气儿很高,不希望以后做的事业被人说历史不干净;
于是我们后面就基本停了下来,不再用资源包的方式去吸引新的粉丝。
但纯靠
内容涨粉
,其实非常慢。
其实做过干货内容的也都知道,纯靠着职场、设计这些软件硬技能内容,其实吸引粉丝的效率非常低。
第一,相比于情感、娱乐,用户
不愿意看
;
第二,其实在存在一种公众号生态,就是用户并
不愿意转发干货
,他们大都是
偷偷地看
;
当时行业内一半的公众号是怎么转化裂变粉丝的呢?
每天
日更资源包
吸粉+然后每天
日更
「
擦边球
」
内容培养读者
,最终靠广告挣钱。
我很恶心一件事情,比方说一个号
周一
发一条
资源包
「50个G的PPT模板集锦,让我们承包你这辈子的PPT」;
然后
周二
就发「
那个援交的女大学生
」然后写一篇
完全物化女性
的文章,最后在文末
卖PPT课
。
见到这种吃人血馒头的所谓的「青年课程平台」,我每次想起来就一阵反胃。
我们那个时候也是大学生,不想干这种事情。
所以我们很拧,差不多也是日更了约大半年之后,写了大约
200多篇文章
,发现不行,每天就
涨不到100多个粉丝
,这样效率太低了。
还是得寻求新办法!
二
.利用课程裂变
当时行业内
微课
很火,各位同学的朋友圈应该都被刷屏过,其实操作逻辑和资源包是一样的。
只是把「资源包的下载链接」换成了「微课的听课链接」罢了。
但是
驱动内因
就不一样了。
「获取资源包」的驱动内因像是「占个便宜」,而「参与微课」的驱动内因更像是「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