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专利篇)》,蓝皮书显示,近10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机器人技术研发非常活跃,年均专利申请量约2.47万件,增长率达14.8%。截至今年7月,全球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45.7万件。
原标题: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但专利质量、技术转化和海外布局仍待加强——
机器人:补齐短板,方能大显神通
近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永川凤凰湖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专利篇)》(下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近10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机器人技术研发非常活跃,年均专利申请量约2.47万件, 增长率达14.8%。截至今年7月,全球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45.7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市场,全球申请人共提交了约13.7万件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提交了约12.7万件,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申请人分别提交了3614件、2128件、958件和812件。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申请人在本国市场的机器人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有专家表示,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虽高,但仍存在专利质量有待提升、技术转化有待加快、海外专利布局亟需加强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机器人专利的价值,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专利质量还需提升
随着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该领域专利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机器人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我国关于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4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较大进步。蓝皮书显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6年,在这一时期,专利申请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器人技术整体发展缓慢和我国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薄弱;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7年,在这一时期,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申请人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量开始逐步增加,并从2006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专利分析师桑芝芳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区域来看,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最高,已超过日本和美国,尤其是近5年,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长率接近50%,可以说是飞速发展。在我国的所有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到93.2%,远超其他国家申请人。
不过,有专家指出,我国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快速增加,但专利质量仍有待提升。“失效专利包括被驳回、撤回和被宣告无效的专利,失效专利占比低,被驳回、撤回和被宣告无效的专利就比较少。因此,失效专利占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利价值的高低。”桑芝芳向本报记者介绍,国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失效专利占比一般低于我国机器人企业,这说明我国该领域专利申请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上述观点,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认同。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技术创新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机器人企业提交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较少。今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应加大与国际知名科研院所的横向和纵向合作,以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专利质量。
技术转化有待加快
蓝皮书指出,从申请人类型来看,国外机器人行业的创新主体主要以企业为主,而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单位、高校和个人,比如,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我国申请人中,仅有1家企业,而科研院所和高校占据了8个席位。可见,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很多技术掌握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手中,这些技术尚未在市场大范围应用,技术发展主要以研究为主,研发和市场发展不同步现象比较突出。
桑芝芳认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但由于他们不是市场主体,研发成果往往无法快速转化为产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常由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且未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结合,成果难以产业化。因此,我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成果市场价值还未很好发挥。
在罗军看来,我国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偏理论性的居多,实用性的较少;二是这些技术研发成果科技含量低,可替代性较强,因此,转化效果较差。
针对如何加快我国机器人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桑芝芳建议,我国应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该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产业化主体。我国只有深化产学研合作,才能加快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
海外布局亟需加强
蓝皮书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日本申请人有7位,美国申请人有2位,韩国申请人有1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申请人的专利保护意识非常强,都在全球市场开展了专利布局。而我国机器人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展专利布局的情况稍逊一筹。我国申请人虽然在国内提交了众多专利申请,但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只有137件,而日本申请人的PCT专利申请量为1241件,美国为1337件。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正大力进军美国市场,由于我国机器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专利布局较弱,因此,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较大专利风险。”桑芝芳表示,与美国、日本等机器人技术和专利实力较强的国家相比,我国处于竞争劣势,我国机器人企业可以考虑首先在机器人技术和专利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开展专利布局,并积极抢占相关市场,之后,再考虑进军美国和日本市场。此外,我国机器人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前,还应做好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评估,以避免卷入知识产权诉讼。
在罗军看来,我国机器人企业“走出去”前,应先练“内功”。只有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挺直腰板“走出去”。“2013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应深耕国内市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罗军表示,我国机器人企业若想跻身全球第一阵营,必须要在两方面苦下功夫:一是引进和培育国际一流的研发人才。我国机器人领域虽然有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但顶尖的科研人员非常稀缺,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引进人才,或者与全球顶级的研究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二是进行可持续的资金投入。若想做好技术研发,必须持续投入资金,目前,我国机器人领域能够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研发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仍然较少,亟需加强。(本报记者 冯飞 侯伟)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崔静思 编辑:吕可珂 高云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