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详解2024年全国财政账本:举债增加,支出扩 ... ·  11 小时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王丹】1月经济的中观线索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一部被禁60年的电影:他没名字却万古流芳,遗憾的是我们已将他遗忘!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0-09 17:49

正文

文章来源家在世界(ID:Totravelandlearn) 如需白名单请联系原作者


1950年,一部电影在全中国公映,
上映后好评如潮,
被评为1950年 10部最佳影片之一。
然而不久后,
该影片突然停止上映,
之后足足被禁了60年。
这不禁令人好奇:
这片子究竟敏感,露骨成什么样?
而更意想不到的是,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
只是一个 没名字、没文化,
也没尊严,但真实存在过的乞丐......

他,就是 武训



清末,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
有一个叫武宗禹的农民,
生有两儿一女。
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
忙活一整年, 钱没多出来就算了,
结果 在1838年12月5日多了个儿子,
武宗禹 连起名的兴趣都没有,
干脆敷衍了事:
“他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七,
就叫武七吧。”
武七,
他不光连“正式名字”都没有,
还过得极其悲惨。



他很想读书,可家里太穷,
进学堂对他来说,
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梦。
7岁时闹大灾,他常常吃不上饭,
更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去世了,
从此他只能边打工边乞讨为生。
可即便他再怎么努力勤恳,
换来的永远是地主无休止的打骂责罚,
大冬天风雪交加,
他穿着单衣被罚站一晚;
地主欺负他不识字,
伪造账本不给他工钱,
还打得他头破血流......


被欺凌被毒打的他,
蜷缩在山上破庙三天三夜。
他想通了,
自己被欺负都是吃了没知识的亏,
可天下还有多少跟他一样的人啊?
最卑贱的他,
却在此刻拥有了一个最宏伟的梦想:
为穷人开 办义学,
让他们免费读书,
不再被人随意欺凌!
有人挣扎在社会底层,
会愤懑会不平会永远沉沦,
而他,却要在这万丈黑暗中爬起,
努力地捧起一丝光明!


从此后,“武七”,
成了衣衫褴褛、面目污黑 的乞丐,
疯疯癫癫 嘴里念个不停: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
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20来岁的他讨遍了 山东、河北等地,
唱着似歌非歌的曲子
他把长辫子剃掉,只在两边额角,
各留一撮桃形的短毛,丑得不行,
以这种方式 获得更多人注意和施舍,
他唱:
这边剃,那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
这边留,那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除了讨饭,
他还出卖劳力 脏活累活抢着干,
有时,
他给人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
嘴里唱着: “竖一个,一个钱,
竖十个, 十个钱,
竖得多,钱也多,
谁说不能修义学。”
他甚至当众,
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等,
以“自虐行为”,
博取大家的好奇得一点点赏钱。


可这么拼命要来的钱,
他却都不花,有时候,
他讨到了好一点的食物,
就转手卖出去,
自己只吃那些霉烂的和糟糠菜根,
还边吃边唱: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他的钱,他的全部,
乃至他这个人,
从破庙出来那一刻起,
就都只为办义学而生!


而他,离义学梦,似乎渐渐近了。



为了积攒更多资金,
他不断拓宽自己挣钱的渠道,
帮人说媒得喜钱;
捡拾烂布拈成线绳卖;
他还用自己积攒多年的几百吊钱,
一面典买田地一面放贷......
20多年过去,在他49岁时,
他终于攒下了3800余吊钱,
这在当时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


从一个吃尽苦头的乞丐,
到终于手握财富,
他从未忘记自己初心。
他没有在自己身上 花一分钱,
他放弃尊严而获得的所有钱财,
只为那一件最有尊严的事!


在好心的杨举人帮助下,
他得到县令支持, 不久后,
坐落在柳林镇的“崇贤义塾”落成,
有瓦房24间, 总计用钱4378吊,
230亩田地 ,地租作为开办费,
不足部分仍由他乞讨募化补给。
从20岁讨饭到50岁,
整整30年才建成的这所义学,
其中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学校建成后,
他跪请当地有学问的进士、
举人到学校任教,
接着他又跪请 贫寒人家,
送子女到义塾上学,学费全免,
有些人跪下,丢掉的是尊严,
而他跪下,却赢得了尊重。


开学那天,他宴请老师 乡绅,
明明是他的钱办的宴席,
他却不入坐反而站在门口,
向来客磕头致谢。
大家请他入席,他说:
“我是乞丐,不识字,
不敢与先生同席。”
他分到一碗菜和几个馒头,
却悄悄拿到外面换来几块新砖,
自己仍然吃些残羹冷炙。



更让人感动的是,
尽管义学有足够的校舍,
他却不肯占用任何一个房间,
平时只睡在走廊里。
一天上午,他发现学生都已到齐,
老师崔隼却没来上课,
他就悄悄走进老师卧房,
不声不响地跪在床前不住流泪。
崔隼醒来后很惭愧,
从此再不敢懈怠。


如果有学生旷课,
他就跪在学生面前,流着泪劝说: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
在他的感召下,
义学的秩序和风气非常好,
从这里走出了不少人才。
他将第一所义学成功兴办,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民国时期的临清武训义学校门


1890年,他又创办第二所义学,
这一年他已经53岁,
有人劝他娶妻生子好养老,
他却不在意,依旧乞讨,还唱着:
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
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慢慢地他善名传扬,
很多贫苦人称他为武善人。
他的绝世奇行甚至轰动朝野,
当时清政府已是 摇摇欲坠,
却仍令国史馆为他立传,
他也成了 以乞丐身份,
被载入中国正史的唯一一人。
清政府还给他赐名,
从此,他有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字:
武训。


55岁, 他又 创读书会,
专供穷人自由借阅,
还大量翻印书籍,
免费散发给农民。
1896年,
他又在临清办起第三所义学,
取名“御史巷义塾”,
(今山东示范化学校: 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他播下的义学种子在生根发芽,
可他却已经耗尽 毕生心力。
1896年4月,他病倒了,
静静地躺在御史巷义塾的房檐下,
不吃饭不服药,每天只喝几口清水,
但他一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

1896年4月23日,
千古奇丐武训,
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世,
终年五十八岁……


他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
官吏乡绅执绋送殡,
各县乡民自发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
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
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泪如雨下。
清廷赐他谥号“义学正”,
授“乐善好施”匾额,
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敬尊称为“义乞”、“乞圣”。



办学,一个神圣又纯洁的善举,
而这样的善举,
竟出自一个乞丐之手,
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
在世界教育史上,
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他走了,但他受到世人钦敬,
他的精神永存,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

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

都受到他的精神影响。



许多近代名家,也都曾纷纷为他题词。

张学良题词:行兼孔墨。



李宗仁题词:惟精惟一,有始有终。



杨虎城题词:风兴百世。




傅作义题词:高风千古。




白崇禧题文集




梁漱溟题词: 志气专诚。




冯玉祥题词:

特立独行,百世流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伯苓题词:义闻千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