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字节跳动技术团队  ·  无文本编码器仍能媲美CLIP!豆包大模型团队 ... ·  2 天前  
字节跳动技术团队  ·  无文本编码器仍能媲美CLIP!豆包大模型团队 ... ·  2 天前  
字节跳动技术团队  ·  「会说话」的 AI ,扣子智能语音 ... ·  6 天前  
字节跳动技术团队  ·  「会说话」的 AI ,扣子智能语音 ... ·  6 天前  
低维 昂维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Nat.Electron.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豌豆荚:从应用分发到内容分发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12-20 20:39

正文





今天,7月份并入阿里移动事业群的豌豆荚在北京举办“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战略发布会。豌豆荚发布「内容分发」战略,升级为流量和内容双入口,通过应用内容聚合和应用内容前置的方式,让用户更高效触达消费内容,引领应用分发行业进入内容消费时代。

 

为什么豌豆荚做内容分发,逻辑是什么?


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去中心化,移动应用正在成为新移动时代满足用户碎片及长尾需求的主流方式。怎样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这个问题也正是豌豆荚总经理张博在发布会所说的“流量入口的未来价值”。用户需求碎片化,用户获取信息路径变短。去中心化体现在用户的喜好多元能被满足,用户的时间碎片化能被匹配。但用户获取信息的路径逐渐变短时,能够最快提供用户想要的内容变得至关重要。

 

在笔者看来,基于推荐APP到推荐内容是即是市场的发展规律,APP本身即是内容的渠道或者载体,内容才是最终消费产物。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前有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后有手机产商的情况下,只有回归用户本身,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从渠道下沉到内容,进一步提升效率,才能留住用户。

 

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移动应用市场供求关系改变


据Quest Mobile 12月份相关数据报告显示,截止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设备数已经接近10亿台,这意味着依靠移动网民红利所带来的“野蛮生长”画上句号。

 

我们观察到,APP开发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悄然改变,从2013年十万级别计算的APP总量到数百万级别计算的APP总量。传统过去较为封闭的移动应用开发者们议价能力逐渐下降,但思路越来越开放,意识到通过内容共享、数据交换开放生态所能带来的新机遇。

 

手机厂商移动应用分发VS第三方移动应用分发


智能设备市场趋于饱和,以硬件驱动的公司诸如华为、小米等开始向软件、内容等方向延展。无论是以手机产商为代表的应用商店通过预装等方式打通应用分发和系统底层,还是已经先入为主的传统第三方应用商店将继续抢夺移动应用分发市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抢占更高的流量入口,在存量市场上博弈增量。

 

集群效应凸显,大数据智能化更好地服务开发者


当APP数量猛增,头部APP占据用户大量时间入口之后,移动应用市场成长尾形态,头部效应明显,头部产品OS化,而尾部产品则更加专注。移动应用分发作用显著,在开放生态中更多地尝试智能算法,通过精确挖掘用户个性诉求,将尾部优质APP推送给不同用户。

 

以上的趋势和现象,在笔者看来是移动互联时代理性回归用户的必然,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是解决用户时间稀缺的问题,正像张博所说,“任何时候用户的需求都是更高效地获取好内容”,高效解决用户需求最重要。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1)帮用户解决问题更快(缩短时间):这是移动应用分发的本质,帮助用户最快找到喜欢的移动应用/内容;或者从开发者角度来说,帮助其最快找到对应的用户。


2)让用户停留时间更长(增长时间):这是移动应用分发的“痛点”,移动应用本身也是内容载体,用户希望把更多时间花在感兴趣的内容上。 




豌豆荚,内容分发的先行者


实际上,豌豆荚是国内最早洞察到应用分发渠道向应用内容消费方向转型的分发平台,从2013年开始探索“移动内容搜索”。2016年,豌豆荚被阿里收购之后,再次推出“内容分发”战略,豌豆荚通过前置app内容和服务,引领应用分发行业进入内容消费时代。

 

2013年到2016年有什么不同?


移动应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笔者在文初提到从十万级别APP数量到今年的数百万级别,以往强势的APP往往建立自我城墙,难以实现内容及数据共享。而如今移动应用供求关系改变,流量红利消失,从开发者的角度更希望通过集群效应来更加精确地寻找用户

 

内容和版权崛起,沟通、购买和技术成本降低。各内容平台已经意识到内容和版权从带来的用户红利,早期移动互联网的乱象丛生,技术不成熟以及沟通成本都限制了内容分发的可能性。

 

与阿里的结盟,阿里移动战略的“赋能”。2016年对于豌豆荚来说,最大的7月份并入阿里,与阿里移动及阿里大文娱体系的整合这对于一直单兵作战的豌豆荚来说无疑是新的升级,阿里大数据和内容的赋能无疑是给豌豆荚插上腾飞的双翼。




豌豆荚的优势在哪里?


1)强品牌、高流量。作为应用分发市场的排头兵,豌豆荚在“流量红利”之后积累了较高地用户基数,同时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壁垒,马太效应明显。在Quest Mobile的最新数据报告显示,豌豆荚在加入阿里之后的用户规模在不断增长中,而与阿里移动的其他专业应用和游戏分发客户端、操作系统YunOS、浏览器UC、神马搜索等分发终端协同,将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实现全景式分发。


2)从需求端,大数据智能更懂用户需求。阿里从内容端,优酷、小说、虾米音乐等等,消费端有天猫淘宝,支付端的支付宝,O2O端的口碑、高德地图,入口端的UC浏览器等等。豌豆荚通过接入阿里云ODPS平台,通过全景式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阅读行为、下载行为、路线行为等等。


3)从供给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内容。豌豆荚拥有阿里文化娱乐集团旗下众多内容产品的助力,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等无疑将从内容上给予豌豆荚最大补充。而一直擅长于做内容和产品的豌豆荚也势必会将此发挥至极致,解决了长久以来版权上的弱势,而豌豆荚自身所积累的流量也能给阿里系移动应用带来更多的用户。




4) 懂分发,经验和智能科技并存。当需求端和供给端都拥有大量资源(用户和内容)之后,对于豌豆荚来说,重要地是如何提升需求匹配的效率。在依托阿里的云科技和智能算法,建立多维度的应用标签,打造内容化、场景化、生态化的综合服务,在供求两端都将起到新的推进作为。而作为应用分发出身的豌豆荚,长久积累地经验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豌豆荚设计奖”作为其核心的app推荐栏目已运营超过五年,具备良好的app内容挖掘能力,正是因为熟悉用户对内容的喜好。


阿里强调移动内容分发的逻辑是什么?


从阿里大生态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阿里移动构建了以豌豆荚+PP助手的移动应用入口,UC为主的浏览器入口、YunOS操作系统入口以及神马搜索的搜索端入口,提出一点接入、多场景分发的一站式服务,而在后端匹配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等全场景覆盖的生态体系,这实际上是在供求两端以开发者和用户为核心打造的移动生活体系。在入口上解决用户效率问题,而在内容终端及消费终端上又尽可能留住用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良性的生态循环,而背后的本质依然是回到用户的时间稀缺性,帮助用户更加合理地分配个人可支配时间。正如豌豆荚总经理在发布会所说,“豌豆荚希望解决用户获取信息效率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造新的人和信息连接方式,更符合当下消费升级的需求。”

 

结语:

 

用户对内容个性化、碎片化诉求依然会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主旋律,“流量+内容”只是战役的刚刚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退潮之后,只有凭借更加服务化、智能化和商业化的升级,才能在存量用户市场中取得更大增量。一方面依托阿里整体应用分发体系和内容生态体育,豌豆荚将继续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发力;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豌豆荚从应用分发衍生到内容分发甚至成为内容载体的可能性,自建属于自己的移动应用和内容生态体系。


推荐文章
投资数据库  ·  孙正义:未来30年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