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教授还指出,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中游、下游河段的水文特性密切相关。黄河下游河道因为“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原理在南宋建炎二年和清咸丰五年两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大的转折,由东北流入渤海转向东南流入黄海,又回转到东北入渤海。正因如此,一旦洪水季节河水泛滥,中游河道的黄土经雨水冲刷往往淤积在下游,在下游河床堆积,今天的黄淮海大平原即由此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活动只是加剧了沿岸水土流失,而非决定性因素。
随后,辛教授重新切回大禹治水的背景,结合考古学界现有成果、天文历法相关知识及有关文献记载分析推测,他解释了大禹治水的地点、治水的传说与黄河下游河道早期自然漫流的状况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认为“洪水”传说其实是黄河下游早期河道不断变化的历史记录。
报告结束后,段伟教授作了简短总结,认为黄河变迁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有着深刻联系,值得深入探讨。辛教授指出,对黄河治理问题的讨论需考虑生产力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切中肯綮的重要见解。在交流问答环节,辛教授与在线听众就信古与疑古、盘庚迁殷与地理环境的联系、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黄河流域沿岸城市的研究旨趣、黄河改道主次因素转换的具体时间、黄河与中华文明的联系等具体问题展开交流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