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今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这三件事 ·  2 天前  
瞭望智库  ·  苹果“牵手”阿里,在下一盘什么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好的关系,是敢责怪对方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9-10 17:5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在表达不满时,如何面对对方的反问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心状态。文章通过筱筱的故事引出话题,探讨了为什么人们会在表达不满时受到打断,并介绍了自我分化水平的概念。同时,文章也提供了处理此类困境的五个小技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容易受到批评的打击,将批评视为全盘否定。

这种人在面对批评时,可能会表现出委屈或愤怒的情绪。

关键观点2: 阿虹比筱筱更敢于表达不满的原因在于她尊重自己的感受,并实行课题分离。

阿虹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将对方的课题背负在自己身上。

关键观点3: 处理困境的五个小技巧包括:坦然承认、澄清敌意、允许对方不理解、在对方表现好时大方褒奖、坚持。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表达不满时更加坚定,同时处理对方的反应。

关键观点4: 表达不满并不总是坏事,它可以是增进了解的机会。

我们需要学会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同时,也尊重对方的不同声音。

关键观点5: 提升自我分化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课题。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关系中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不同感受。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和小畏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别人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你把不满表达出来,想让对方以后注意。

但在这时,对方突然来了一句“你这是在责怪/埋怨我吗?”

明明自己是有理有据的,可听到这话后突然语塞,似乎再也不好意思说下去,唯有把委屈吞下肚子独自消化。

如果这些真实的表达总是被打断,那么人就会越来越压抑、憋屈。

为什么对方这句话能立马打断我们呢?

我们又该如何完整地表达自己心声呢?

今天的文章,就 来一探究竟。




最近,爸妈带了很多老家种的龙眼来看筱筱,这使得她却非常郁闷,因为根本吃不完,冰箱也放不下那么多。

过去,二老每次过来都会带上两大袋水果,而筱筱担心放久了会发霉,所以每次都要抓紧时间送给邻居或同事,可拎着这么大的袋子跑来跑去实属麻烦。

所以,这次爸妈过来前,她千叮万嘱别带那么多,但二老还是没听进去。

筱筱内心实在是崩溃,她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妈,我不是和你说了吗?这么多我们根本吃不完......”

话还没说完,妈妈立马反问:“怎么?给你带吃的还这么挑三拣四?你知道我们带着这些坐火车多费劲吗?”

一旁的爸爸也说话了:“我们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你好吗?城里的水果哪有我们自己种的新鲜?”

筱筱立马澄清:“我不是说水果不好,而是说你们不用带这么多,太多水果我每次处理起来都好麻烦的。”

妈妈突然语气里夹杂着委屈:“所以,你是在责怪我们咯?”

妈妈的反应让筱筱一下子懵了,一股巨大的内疚感涌上心头,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说得太过分了。


爸爸在旁边还帮腔:“没想到大老远给你送水果,还糟你埋怨,真的是......”

筱筱立马道歉,表示自己没有那层意思,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

然而,晚上她却辗转睡不着觉。

明明自己下了决心去表达,为何一听到爸妈那句话,一下子就说不下去呢?



“你是在责怪我吗”,这句话背后藏着潜台词——

你如果责怪我,那就等同于是否认我的全部/否认我们之间的关系。

在筱筱的故事中,爸妈的言下之意是:

我们这么辛苦为了你好,而你却要(全部)否认我们的努力付出,实在是太过分了。

所以,妈妈会感到委屈。

当然,我们知道筱筱并非这个意思,但在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会像筱筱爸妈那样,把别人的“责怪”,理解为是对自己的“全盘否认”。

类似的情形有很多,并且打断的话语也不限于“你是在责怪我吗”的句式,比如:

你提醒伴侣记得你嘱咐的事,可伴侣反问“你是抱怨我不好吗”;

你提醒同事某个工作环节没做好,他反问“你是对我有意见吗”。

哪怕我们原本只是想就事论事,仅是表达对某件具体事物的不满,可对方就是会觉得我们在针对他整个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其实是自我分化水平在起作用,指的是把理智和情感在心理上的分离,以及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当一个人自我分化水平低,那么他在看待人和事时,往往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被夸奖,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好,如果被批评,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坏,几乎没有中间地带。

所以,在别人提意见时,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完全否认,然后表现出或委屈、或愤怒,情绪容易大起大落。

他们通常显得很虚弱,似乎只要我们说话直接一点,就会因此受伤。

相比之下,我们原本作为表达不满的一方,似乎就成了欺负人的一方了,于是,便开始感到内疚。

相反,当一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相对于稳定。

不会因为一两句意见,就感觉自己被全盘否认,能更理性地看待批评。

当然,一个人表达不满容易被打断,不能完全怪对方的自我分化水平低。

这同时也与我们内心的状态有关。




生活中,自我分化水平低,不愿意接受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可你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会选择让着他们。

阿虹是个直性子,当她对身边人有不满时,都会直言表达。

一次,她和朋友约好早上去看电影,却因为对方睡过头,在电影开场半小时后两人才到电影院。

看完出来后,她就直接就表达了不满:

“我们说好早上10点看电影,你为什么迟到?”

这时,朋友也喊冤:“我也不想迟到呀,昨天我睡太晚了,所以今天才起晚了,我醒来后已经马不停蹄赶来了,你为什么还怪我?”

而阿虹并没有接茬,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立场:

“你迟到了,我当然要怪你呀!你为什么不安排好时间,或者定个闹钟。电影错过了半小时了,我当然有意见呀!”

几番对话下来,朋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便表示自己以后注意。

不仅是对待朋友,阿虹在对待家人时也是直言不讳,因为她内心很清楚,自己在事上受了憋屈,就要表达出来,并且对方确实做得不妥。


为什么阿虹比筱筱更敢于去表达不满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
2. 进行彼此的课题分离。

首先,像筱筱在表达上容易放弃,是因为她平时在关系中,并不能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

当她对爸妈有不满时,其实心里同时也有羞耻感——“我对长辈有意见,这会不会不太好?”

当表达不满时,如果爸妈不配合甚至反过来质问她时,她容易质疑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有不满才是不合理的。

于是选择通过自己的让步,来平息冲突。

另一方面,她会把“对方能否接受意见”当做是自己要考虑的事情,然而,这其实是爸妈要面对的课题。

当她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课题时,便不再能共情自己,也就无法坚定地表达了。

相比之下,阿虹则能够重复尊重自己感受,在表达时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此同时,她不会把对方的课题背在自己身上,所以能够直抒胸臆。

不过看到这,你或许会有疑问:

如果对面是父母亲人,万一说话太直接伤到对方怎么办呢,该如何拿捏尺度呢?

对此,最适宜的态度便是:不含敌意的坚决。




和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相处时,不能不批评,也不能光批评,而是要让批评和褒奖同时存在。

具体的做法,我们可以参考一件事:军训。

一个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就如同一个平时不守纪律、听不得批评的孩子。

在我小时候参加军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男生。

他由于自己没表现好,就经常被教官点名批评,男生一直怀恨在心,觉得教官就是故意针对他,也在背后说了不少坏话。

教官知道他内心不爽,但丝毫没有让步,继续要求他遵守纪律,慢慢地,男生也不得不遵守各种要求。

中间一次训练比赛跑步,男生腿受伤了,但还是坚持完成比赛,教官就把他单独拎出来当众表扬,

一方面肯定他这些天遵守纪律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夸奖他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

男生的表情既欣喜,又颇为不好意思,自那以后,他便也不再背后说教官坏话了。

后来,他又有违反纪律被批评,但是已不再像一开始那么激动了。

因为他渐渐明白,教官仅是就事论事,他在这种褒贬共存且分明的关系里,感受到了自己既有表现好的、也有表现不好的。

于是,自我分化水平便开始提升。




了解了以上立场后,我们就可以通过5个小技巧,来处理困境。

以下,便结合筱筱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1. 面对质问时,坦然承认

当爸妈反问“你这是在责怪我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