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根据新模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分两个层面或者两个步骤:1)想在一起 2) 干在一起。
高校科研转化效率低下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在高校,每年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汗牛充栋。高校每年发表无数篇论文、获得授权的大量专利在研究生获得学位、教师获得职称晋升之后,就基本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然后就被束之高阁,美其名曰“理论研究成果”。
有些成果,在申请新的项目或者奖励之时,有可能再次发挥一些余热。也有些成果,开发了一些演示系统,初步达到了应用的水平。但是由于实用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漫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高校的教授们望而却步,也没有走到真正应用的阶段。据统计,在高校真正得到应用的专利比例不超过5%。高校论文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的比例就更低,令人触目惊心。
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我也是思考多年,始终没有想到破解之法。最近学校组织学习十九大报告,我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忽然受到启发。好像找到了高校科研转化效率低的破解之法,也就是校企合作实现成果转化的新模式:“高校要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高校以理论研究人员为主,企业以技术开发人员为主,两者其实有很好的互补性。要想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不能自命清高,要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当然,企业也不能闭门造车,对不懂的理论难题和技术难关也要积极到高校寻求帮助。根据新模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分两个层面或者两个步骤:1)想在一起; 2) 干在一起。
首先,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要有共同的想法和愿望。双方在思想上要有共识,都能认识到:双方优势互补,必须精诚合作,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好,发挥实际作用。不能仅仅是“侃在一起”、“喝在一起”。
其次,高校和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想在一起”,不能指望签个合同、搞个项目、拨点资金就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更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要“干在一起”,一起做事,共同研发,真正将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开发,才能做到转化和产业化。“干在一起”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高校的科研人员去企业干,在企业的研发中心与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干,共同开发;2)企业的研发人员去高校干,在高校的校企合作中心或者实验室与高校的科研人员一起干,协同攻关。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再空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而是采取实际行动,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高校科研转化率低的现状将得到扭转。如果我们还能更进一步,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候提出的“马真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高校长期的科研转化效率低的顽疾就一定能得到基本治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085310.html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