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及其科普公理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05 18:30

正文


2024 年 12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三号主席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确立了科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科普与科技创新的紧密协同,要求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春节前,作者到一些地方做讲授和调研时,大家多次提到同一个问题:“能不能提炼出一套科普公理或基本公式,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辅助创作出更高效、更高质、更对齐的科普作品,以满足现在实时、个性、海量的科普内容需求”


当时我无从回答,春节期间,结合我多年的科普经验,利用 deepseek 进行反复讨论和深入分析,找到了以“公众核心关切为导向”的科普公理和科普公式,这些方法在实际科普活动中还可以再完善。但经我验证,这些方法无论是对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还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辅助科普创作时写提示词等,都很有用很有效。现分享出来,希望在做科普过程中能帮到大家。(全文 45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认知科普的第一性原理及其特征


了解科普自身的规律,了解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对于科普的精准对齐和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意义。科普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公众的科技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科普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反馈,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效果。


科普=科技内容+公众,即科普本质上,是科技内容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和联结。这种连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更体现在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共享上。科普工作者不仅需要把握科普的基本规律,还要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科技内容,使科技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科普第一性原理=让公众轻松理解科技。这一原理强调了科普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即打破科技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将复杂的科技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其能够轻松掌握和理解。科普不是科技的简单堆砌或生硬灌输,而是需要通过巧妙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将科技的魅力与趣味性展现给公众,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质量科普=有意义+有效率+开源+对齐+抵达。有意义的科普能够引发公众的思考和共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有效率的科普则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满足公众对科技的快速需求;开源的科普鼓励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对齐的科普则要求科普内容与公众的需求和关切相契合,实现科普的精准供给;抵达的科普则强调科普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使科技知识真正惠及广大公众。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聚焦公众对科技的五大核心关切


公众对科技最关心的五大问题,既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也是对未来生产和生活的深切期待。这是科普的需求源泉,必然是科普逻辑起点。即,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是什么+有何用+有何问题+有何禁忌+未来怎样。


1

最想知道是什么?


公众对于科技的首要关注点,莫过于其本质与特性。他们渴望了解每一项科技的准确定义,它究竟是基于何种科学原理而诞生,又具有哪些独特的技术特点。比如,对于人工智能,公众想知道它是如何模拟人类智能的;对于区块链,他们好奇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公众还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状态,它们当前处于研发的哪个阶段,是否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这些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2

想知道有什么用?


科技的应用价值,是公众关心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想知道科技在生产、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比如,智能家居如何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5G 技术如何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技术如何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公众对科技实用性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想知道有什么问题?


科技的发展并非没有风险,公众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关心技术是否成熟可靠,是否存在潜在的副作用或安全隐患。比如,智能设备的隐私泄露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风险;新能源技术的环境兼容性和经济性。公众对科技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发展的审慎态度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4

想知道有什么禁忌?


科技的伦理边界,是公众不可忽视的关注点。他们想知道科技的伦理禁区在哪里,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破坏社会公平或引发其他伦理争议。比如,人工智能的决策算法是否公正透明,是否存在歧视性;生物技术的基因编辑是否应该用于人类增强,是否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平等。公众对科技禁忌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发展的道德约束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5

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最后,公众还关心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他们想知道科技将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时候能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变革。比如,量子计算何时能实现商业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娱乐和学习方式;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全面替代传统燃油车。公众对科技未来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进步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着重科普中须讲清的五大核心要义


围绕公众对科技的五大核心关切,科普过程中必须对齐公众的需求,讲清科技的五大核心要义。即,科普内容的核心要义=概念+作用+风险与收益+社会影响+政策规范。


1

把科技的概念讲清楚


在科普过程中,首先要把科技的定义、特点、本质和核心技术讲清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浅出地解释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比如,在介绍人工智能时,要讲解其算法基础、学习机制以及如何处理数据;在谈及区块链时,要说明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的核心特性。通过这样详细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2

把科技的作用讲清楚


科普过程中还要着重讲述科技的实际作用和未来发展路径。我们要清晰地展示科技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比如智能医疗如何提高诊断准确率,新能源技术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我们还要展望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公众了解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3

把科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讲清楚


在科普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科技的风险与收益。我们要全面分析科技的优缺点,客观呈现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比如,在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时,既要强调其在治疗遗传病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要指出其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对风险进行可能性分析,让公众对科技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4

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讲清楚


科普过程中还要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我们要详细阐述科技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以及它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分析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预测哪些职业可能受到冲击,哪些新职业可能涌现。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的社会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5

把科技的政策规范讲清楚


最后,科普过程中还要把科技的政策规范讲清楚。我们要介绍政策试验田的特殊政策,让公众了解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和力度。同时,我们还要讲解行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强调科技发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的政策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科技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把住科普黄金叙事法的

五大核心关键


科普黄金叙事法是一种高效且引人入胜的科普传播方式,它遵循着一套严谨而富有吸引力的步骤,确保信息既准确又易于理解。即,科普最有效技法=抓住注意力(10%)+讲透基本原理(25%)+展现实际用途(30%)+客观分析风险(20%)+展望未来趋势(15%)。


1

第一步:抓住注意力(10%)


科普的开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听众或读者是否愿意继续深入了解。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感到困惑或头疼的问题入手,比如“为什么手机电池总是这么快就没电?”或者“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安全行驶?”。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我们立即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接着,简要介绍技术科技的当前位态,比如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或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架构,为后续的深入讲解奠定基础。


2

第二步:讲透基本原理(25%)


在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深入讲解科技的基本原理。这要求我们拆解核心技术,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并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在讲解电池技术时,可以比喻为水坝储水和放水的过程,来解释电池充放电的原理;在讲解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技术时,可以比作人的眼睛和耳朵,来阐述其如何感知周围环境。这样的讲解方式既生动又形象,有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


3

第三步:展现实际用途(30%)


科普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展示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在这一步中,我们应该呈现或描绘科技的具体使用场景,并强调其创造的价值。比如,可以展示智能家居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或者介绍医疗科技如何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通过这些实际用例的展示,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4

第四步:客观分析风险(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