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税务杂志社
中国税务杂志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人群越小生意越大?悦鲜活靠什么1年卖出35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税务杂志社

姜江:多措并举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中国税务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5-10 19:01

正文

文/姜江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新质生产力理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有关创新驱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内容的进一步升华,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并将继续有力支撑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乃至中国式现代化实现。

要抓住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壮大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科技经济形势下,尤其要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明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壮大的生产关系,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

0 1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经历趋势性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人工智能、细胞基因、可再生能源等前瞻性、战略性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新的国际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超前部署,提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确保先进生产力提升、替代传统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继续形成强大推动力和支撑力。 这既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新国际形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主动作为、形成合力的重要战略抉择。

从国内形势看,高质量发展正值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亟需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原动力优势,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能,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的存量优势进一步巩固,其经济“压舱石”和“助推器”作用日益明显。基础科研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研发投入总规模超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023年的2.64%,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比较扎实的科技基础。但也要看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掣肘因素仍然存在,亟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孕育发展。

0 2

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系

要抓住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壮大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科技经济形势下牢牢把握住发展和安全、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政府与市场这三对关系。

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有来自内部的,即新技术、新业态可能带来诸如产品服务质量安全、信息外泄、新旧生产力更替引发的社会矛盾等未知风险;也有来自外部的,尤其是当前全球科技化正在经历的趋势性潮流所引发的产业安全等风险。要增加政策透明度和信息共享,把握针对新质生产力的监管尺度,坚持包容审慎底线监管,加强政策预见性和前瞻性部署,确保创新和风险监管适度平衡。既要防止盲目发展忽视安全,也要避免把安全概念泛化,要在发展中筑牢安全底线,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进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赢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协同共进。要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布局,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要警醒,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要站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开放合作、国际交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顺应创新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元形式交融流动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最前沿形势并深耕于全球创新网络生态中。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则。要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市场主体在孕育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中嗅觉敏锐的优势,发挥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中小微创业团队的创新主动性和巨大潜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首创精神,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依赖市场机制解决新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同时,政府要及时捕捉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信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大力支持基础研究,营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完善有利于创新蓬勃涌现、迭代发展的托底保障制度。

0 3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建议

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亟需明确重点方向,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土壤,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升华理论,进而以更系统、切实的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明确当前时点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根据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为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方向,研发投入强度、增速水平显著高于产业平均附加值增长水平,其增长超脱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多依赖数据、生物资源、碳汇等新生产要素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显著跃升等。据此,在做好“十四五” 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中及早谋划、着力研究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议“十五五”规划乃至未来中长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应聚焦以下四个领域: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产工具的智能经济;以生物资源价值化、生物技术产业化为特征的生物经济;以低碳、零碳、负碳等新技术、新业态为特征的绿色经济。

建立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为撬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快填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在确权、权责归属、立法、伦理等方面的制度空白,以市场机制调动微观主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重点地区、有条件有潜力的地区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活跃的地区成为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和新发展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以全面对接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保障,推动新质生产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根植于国际科技创新大生态中。

畅通新质生产力要素流动机制。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设立相应学科和专业,加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前沿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积极探索未来教育和学校新样态,推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更多应用,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明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教育、科技部门的定位,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顺畅转化、金融资本有效支撑、创新场景深度应用,形成劳动、土地、资本、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和知识、技术、数据、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有序畅通流动的制度和氛围。

增加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的财政投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杠杆作用。针对企业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强对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等方面的税费政策研究和储备,高效精准实施税费支持政策,持续优化完善面向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留用等紧迫需求的税费服务措施,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支持“政产学研金介用”联合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发力。 壮大风险投资市场,提升创业风险投资规模,激励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探索银行机构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合作新模式,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力度,加快再担保制度建设,为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