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12月16日,CDQI心衰中心标准化诊疗路径和规范化防治体系项目——新质控标准培训会成功举行。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
黄晶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
王文艳教授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
陈斌教授
以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
江燕教授
齐聚云端,共同分享了他们的学术见解。
黄晶教授
首先为会议做开场致辞,他指出,提出心血管治疗领域正向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心衰治疗药物正从传统的强心和利尿,转变成更全面的治疗,面对不断更新的心衰治疗指南和共识,他指出指南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落地难题,强调了此次新质控标准培训会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与会专家们深化理解,积极学习,共同推动心衰治疗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王文艳教授
指出,近年来,在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长期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提升心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规范性,CDQI国家标准化心衰中心专家委员会根据最新的国际和国内指南,制定了心衰患者管理的临床路径——《CDQI国家标准化心力衰竭中心标准化诊疗路径》。
心衰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和功能检查。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不同,心衰被分为不同类型。其中,HFpEF表现出临床异质性,这使得诊断具有挑战性,需要结合心室结构或舒张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HFrEF患者应尽早以低剂量开始使用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GDMT),并在4周内递增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SGLT2抑制剂是首个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和保留型心衰治疗的基础药物,在所有类型心衰的治疗路径中均推荐优先使用。新型钾结合剂可以优化心衰合并高钾血症患者的血钾管理,确保GDMT全程持续获益。
建议在心衰患者出院后1-2周内进行早期随访,提高随访频率,及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和管理,加强患者教育。
陈斌教授:2024 ESC心血管事件链综合管理新启示
陈斌教授
介绍了高血压领域的最新研究,包括三联复方制剂GMRx2和四联复方制剂SPC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年轻高血压患者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研究。GMRx2在降低血压和提高达标率方面表现突出,而SPC在控制收缩压和动态血压方面优于传统疗法。研究还强调了醛固酮和肾素水平在年轻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变化中的作用,为高血压的个性化管理提供了临床参考。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领域,多项研究探讨了β受体阻滞剂、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ABYSS研究显示中断β受体阻滞剂治疗会增加住院率,BRING-UP研究指出需优化降脂策略以提高达标率,SWEDHEART研究强调早期强化降脂的重要性,而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替格瑞洛在特定亚组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更显著。这些研究为ASCVD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心力衰竭疾病管理领域的新研究为不同类型心衰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证据。EVOLUTION HF研究强调缩短SGLT2抑制剂治疗启动时间的重要性,OPTIMA-HF研究和中国CCA心衰中心数据库显示多药联合治疗和剂量优化的不足,FINEARTS-HF研究显示非奈利酮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方面的效果,STEP-HFpEF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在肥胖相关HFpEF患者中的疗效。这些研究强调了早期干预、多药优化及症状管理在心衰综合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高钾血症在心衰患者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治疗的影响被研究揭示。高钾血症会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限制RAAS抑制剂的使用。新型钾结合剂如SZC有助于优化高钾血症管理,支持患者耐受目标剂量的MRA治疗,改善预后。有效管理高钾血症是优化心衰综合治疗的关键。
患者51岁男性,主因反复心累、气促5年,复发加重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累、气促,劳累后加重,伴胸闷、气短、夜间高枕卧位,偶有咳嗽,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伴有腹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格检查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界扩大,心率118次/分,心律齐,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房增大。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1.慢性心衰急性发作,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界扩大 窦性心律 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Ⅲ级。
心衰纠正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明显狭窄,TIMI血流3级,修正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
急性期治疗:利尿,强心减慢心率,改善心衰症状。
稳定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沙库巴曲缬沙坦、托拉塞米、螺内酯、达格列净、芪苈强心胶囊逐渐滴定到指南推荐剂量。患者自我管理。
转归:患者症状缓解出院,每2周门诊复查,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
江燕教授
指出慢性心衰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早期诊断与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心脏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江教授还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提高治疗效果。系统管理包括了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随访和评估,确保治疗方案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问题一:心衰患者今早启动GDMT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您在临床中是如何快速实现GDMT治疗的,制约患者GDMT治疗的因素有哪些?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实际医疗操作中,迅速开展GDMT治疗对于预后改善至关重要。关键步骤包括早期辨识心衰情况、及时开展治疗。通过加强患者教育和增加互动沟通,可提升其遵循性,同时对药物反应进行细心监控并适时调整药物方案,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与效能。影响患者GDMT治疗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血流动力学、容量管理及靶器官功能损害程度。针对血流动力学问题,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容量管理则要求精确控制液体摄入与排出,防止水肿和心力衰竭。对于靶器官功能损害,应定期评估心脏功能,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问题二:SGLT2i作为国内外指南全射血分数的1A类推荐药物,是否可以作为心衰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什么?
SGLT2i类药物,作为国内外权威指南中全射血分数心衰治疗的1A类推荐药物,其在减少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因此,在心衰治疗策略中,SGLT2i类药物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尽管其优势明显,医生在选择是否将SGLT2i作为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时,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这包括患者的肾功能状态、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潜在的并发症风险等。医生必须在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需求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