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图书的内容,包括编辑推荐、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图书目录等。该书尝试从历史文献本身、古人记录和今人研究所常用的概念术语,以及政治活动和行为在空间的展开过程等专题入手,采用“纪事本末”的垂直要素分析方法,以统县政区省路府州等主要地方行政区划类型对象,展开长时段的连续政区地理研究。作者李大海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该书不仅从文本新释和概念重构方面做出贡献,还通过对两个不同渊源知识体系的融合,展示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多元发展路径。作者从揭示文献的细微差异入手,以大量案例比较归纳,不满足于质疑纠错,而是采用各种方法论证或解释文献的真实内涵,从制度层面重构史实。
作者通过对政治地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金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与重要阶段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
独辟蹊径,遴选诸多金元明清政治地理实例,以文本、概念和政治过程三主题展开专题研究
作者
丰富多元的学术史梳理为其“新探”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突破传统研究路径,遴选若干政区地理类型要素及其演变的实例,通过对文本、概念和政治过程三个主题及关键词的综合运用,且侧重从制度入手,采用了“纪事本末”的垂直要素分析方法,以上、中、下三编分别展开根据个案讨论的“金元明清时期政治地理”专题研究。由此,深入挖掘、揭示了金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与重要阶段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展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多元发展路径,重构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框架
该书不仅在“文本新释”和“概念重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通过对两个不同渊源知识体系的融合,展示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多元发展路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借鉴。同时作者还在本书中展现了对历史文献和学科经典的深入解读,通过对比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文献的细微差异,从而重构了历史地理学的概念框架,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从三部传统经典《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学科属性和学术路径入手,厘清它们与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关系,复原它们与两者的衍变过程,重构历史地理的学科发展史;引用三位学科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和前辈学者邹逸麟、周振鹤、唐晓峰等人的相关论述,深入讨论由沿革地理至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路径。还对照西方著名地理学家哈特向、安德鲁·H·克拉克、H.C.达比、阿兰·R.H.贝克等人的理论和观点,论证了两个不同渊源的知识体系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融合。
无论是上编的“文本新释”,还是中编的“概念重构”,作者都从揭示文献的细微差异入手,以大量案例比较归纳,不满足于质疑纠错,而是采用各种方法,论证或解释文献的真实内涵,从制度层面重构史实。
本书尝试从历史文献本身、古人记录和今人研究所常用的概念术语,以及政治活动和行为在空间的展开过程等专题入手,在现有元明清以朝代为单位的断代式政区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纪事本末”的垂直要素分析方法,以统县政区省路府州等主要地方行政区划类型对象,展开长时段的连续政区地理研究,复原具体政治过程的地理区域变迁,总结和归纳我国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体系演变的基本历史规律与重要阶段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李大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第四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历史地理学论文三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在《中国史研究》《文史》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四、从元廷与安西王府之关系论京兆改名安西的政治背景
第五章 明代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辨析——兼论巡抚定设的标准
第九章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陕西布政司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