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神磊磊读金庸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金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旧事文摘:千年前宋代壁画12生肖没有蛇,被“ ... ·  15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伊朗往事:宗教与世俗势力的角力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试试这个小方子 ·  4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这个突厥王族甘心四代做唐朝的“西域守护神”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神磊磊读金庸

那晚,我梦到了“地球村”样板间的模样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11 18:22

正文

文/六神磊磊

现在很多新人,做记者,缺乏新闻敏感性。


特别好的新闻都能眼睁睁错过,搞得我都想回去干记者。


就前天,一小朋友随口说:美国人问哪里可以看《哪吒》。


我说在哪儿问的,对方答在小红书。


我说狗日,这是大新闻,你一点敏感性都没有?


记不记得上个月,百万美方网民涌入小红书。


《人民日报》还发文打气,大意是这么说的:


与其说这是洋网民,不如说是“地球村村民”;与其说是“流浪”,不如说是找到了“新家”。


基本等于是定性了,小红书这是“地球村”一期样板工程。


现在近一个月过去,上面的美国人还没走,还在馋《哪吒》,说明什么?


说明工程顺利竣工了呗!老外已经安了家,搞软装了。

那么好一个新闻,你咋就当瓜吃?

说几句我方这个“地球村”样板工程,又搞笑又魔幻。


起因不详说了,大家估计都明白,责任全在美帝。


这事儿能落到小红书头上,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意外。


我国江湖历史上,拢共发生过三次不太靠谱的仓促上阵:


一次是北宋,派老实和尚虚竹去对付星宿老怪。


二次是明代,派只会吃喝玩乐的“梅庄四友”去看守魔头任我行。


第三次就是上个月,小红书网友出战,接收洋网民。


我就腹黑地想:


假如这个项目我方有事先招标,多半轮不到小红书。

我觉得哪怕豆瓣中标都轮不到小红书。


因为太没有战斗属性了,疯了,派小红书去战斗?


就它那个社区,那些闲云野鹤、卡皮巴拉,几个能打的,是用citywalk累死敌人,还是“美国朋友,听劝”?


可是历史充满了偶然,上帝偏要掷骰子,“滔天富贵”咣当歪砸头上。


还没等小红书反应过来,百万洋网民已经拖儿带女涌来了,活像《哪吒》里被抛弃的螃蟹精、皮皮虾、海瓜子……


面对既成事实,我方只得将计就计了。


活像无崖子对虚竹说:唉唉,派你去面对丁春秋,本非合适人选……天意,天意啊!


小红书则懵逼地把油盐酱醋、花锄围裙丢下,说:保证完成任务!这就和美国人tv!先t哪?


然后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新来的老美才放下铺盖卷,还在疑惑地观望,就迅速被古老东方的人情世故所淹没。


他们发现这不是一般的“地球村”,而是中国特色地球村。


梗多表情包多,好人多套路也多。


朋友来了有好酒,敬酒不吃吃罚酒。


我特地去翻了近一个月上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活像看了大型语言类节目,笑到脸痛。


有老外用汉字介绍家庭成员,说自己有两个爷爷,两个奶奶。

中国网友回复:哥们你可以去做摇摇车,来学习家庭人物关系。

有中国博主教美国人三个实用汉语:


看到非常棒的视频,就说“666”;看到好玩的就说“XSWL(笑死我了)”;如果看到一个厉害的技巧,就说“NB”。


美国人回复:666。


之前人们还有个刻板印象,该红书女性用户多,后来发现其实男人吃饭也上桌。


有个美国钓鱼佬分享了一个钓鱼放生视频,获得国内男钓友回复:


钓友您好,在下名叫“常挂底”。


然后评论区各种队形就开始了:在下常打龟、在下四不钓、在下钓不到、在下常爆竿......


不确定美国钓友是否看得懂,但他目瞪口呆地点了个赞。


抱歉这里要刻板印象一下,常听说,一些老外,尤其老白,喜欢彬彬有礼假夸夸。


“哎呀我好喜欢你的衣服。”


“哎呀你做的食物太不可思议太美味了。”


然后转头扑克脸。


他们应该见识一下中国大型生活类社交媒体上的夸夸。


如果把你当了朋友,那夸起来,情绪价值绝对点爆。


一位女博主试中国风妆容,评论首条是:姐妹你真的很适合,面如银盘,柳眉如烟,腮凝新荔,双眸含情。

简直是用考研的本事来促进世界和平。

还有一个美国人发帖说,我是个污水检测员,我对自己的工作有点羞于启齿,人们会觉得脏。


一个国内网民回帖:你没意识到?你是管着人家啊,厂子能不能排放你说了算,哥们你是个regulator啊,有实权啊。


这句非常社会、非常体制味儿的夸夸,如同横穿太平洋的暖流,瞬间照亮美国工人阶级心房。


比一百句敷衍的“你很棒”“要相信你自己”都管用,毕竟权力是男人的春药。


对方振奋地回“yes!”,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强得可怕。

我还发现中国网民什么天都能聊。


要聊接地气的,这里有九年制教育漏网之鱼;要聊高大上的,这里有扩招无数轮之后的大批硕士博士。


有一个冷酷脸的黑人博士妹子,发了个在实验室做电泳的视频。


她大概只是想在茫茫人海中偶遇一两个同行。


结果被小红书上的实验室牛马们发现了。


你猜回复多少?6666条,硬是几乎没一条我能看懂的:


“想问下你们实验室,跑完一次wb需要多长时间?”


“你们做wb在孵育抗体的时候是完整的全膜还是裁膜?”


“请问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提取蛋白质时,是否在装载后高温加热蛋白质?”


我忍不住都想回复:你们聊这么私密的事都不避人的?


中国网民绝不会让话掉地下,这是基本功。


有几个美国高中姑娘展示自己的午餐:


香蕉、面包、一点番茄汤。


国内网民淡淡回复:“这是饭前吃的,还是饭后吃的?”


简单一句,云淡风轻,却又震耳欲聋。


那一瞬间于谦、李伯清、呼兰灵魂附体。


不只能接话,他们还特别能共情,怪会疼人。


有好几个意大利人说,菠萝披萨真的接受不了啊。


有网民回一张包橘子瓣的饺子,说:想想这个我就能理解你了,都不容易。


导致老外甚至已经学会了中式四大共情:


来都来了,大过年的,还是孩子,都不容易。有的还学会了“多喝热水”。


傻乐呵的老美不会知道,一个中国人顺利长到成年,要经过多少说话的淬炼。


从小就要会叫人,聚会就要表演节目,上学先学写检讨,工作了先会说“收到!”


还有多少必经的语言关卡,山东的酒桌,东北的炕头,北京的出租车,重庆的火锅店,经受女人的盘诘,男人的凝视,同学会的阴阳,领导的黄段子,千锤百炼才能化茧成蝶,变成一个好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