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800 字
阿史那,是中国历史中很有存在感的一个著名姓氏。《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突厥》云:
阿史那一说在突厥语言中意为“高贵的狼”,亦具有 “蓝色” 之意,因此以阿史那家族为核心的正统突厥帝国也被称为蓝突厥帝国。
阿史那后裔中,有两大家族连续为大唐效命四代,从唐太宗、高宗、中宗直到玄宗朝,两大家族为唐王朝在西域浴血奋战,成为唐朝忠诚的突厥将门。
公元6世纪末突厥帝国分裂之后,东西突厥帝国之间的内战终日不休。公元628年,曾经控弦数十万并送玄奘大师前往印度的著名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所杀,西突厥内乱一触即发。短短十余年间,西突厥连续经历了六次汗位更迭,大量的突厥王族在权力斗争中失势。随着唐太宗治下大唐的迅速兴起,富庶的中原成为这些政治逃亡者的优选之地。
公元639年,在突厥汗位继承大战中遭受排挤的阿史那弥射率领所部处月
(五代十国时称霸北方的沙陀突厥部落)
、处密
(西突厥所辖诸部之一)
两大部落投靠唐朝,授右监门大将军率领,首先被安置在当时已经归顺唐朝统治的焉耆城中。
一年之后,唐太宗下令发兵高昌,彻底剿灭了麴
(qū)
文泰这一首鼠两端的西突厥马前卒,并将高昌故地设立为与内地具有同样管理模式的西州。正是此时,自立为咄陆叶护、统领多逻斯川
(今额尔齐斯河)
的阿史那步真因为部众离散,也携带家属投奔了唐朝西州,被授予左屯卫大将军。而这个阿史那步真当年曾因为汗位与地盘争夺“尽屠弥射弟侄二十余人”,可谓与阿史那弥射有着血海深仇。在太宗皇帝经略西域的大环境下,两个曾经相互敌对的突厥王族分别被赐予右监门大将军与左屯卫大将军,成为辅助唐军的重要突厥力量。
作为室点密可汗五世孙的阿史那弥射在唐朝平定高昌后迅速经由陇西来到长安,在李世民麾下效命。公元645年,阿史那弥射从太宗皇帝出征高丽有功,因封平壤县伯,迁右武卫大将军,成为为数不多随李世民亲征的突厥将领。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高宗李治即位,此时蛰伏的西突厥势力又开始暗流涌动。公元651年,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携西突厥咄陆五部进围唐朝庭州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
,杀掠数千汉民。面对此种场景,唐高宗李治先后派遣大将军梁建方、程知节
(即程咬金)
领军西征,却都收效甚微。
于是,唐高宗改变策略,积极任用熟悉突厥战争的将领。公元657年,曾经率军直捣东突厥劼利可汗牙帐的老将苏定方被擢升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还让归顺大唐近二十载的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并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并各统所部蕃骑兵。其中两位突厥王族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宣畅朝风,南道抚育”,就是在配合北部苏定方大军行军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威信招降西突厥部众。
此番唐军组合拳一出,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北道的苏定方率领的唐军精锐一路冒雪沿天山北麓行军,于今玛纳斯河一带大破咄陆五部联军,使得阿史那贺鲁仅率领百骑出逃。南方的突厥部队则在两位突厥王族的率领下一路所向披靡,突厥“部落闻贺鲁败,各向南道降于步真,所至蕃人相率归降,曰我旧主也”。最终,阿史那贺鲁在西域石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被唐朝名将萧嗣业所擒获,唐朝的西域征伐在突厥“旧主”的加持下大胜而归。
战后,唐朝也意在继续利用两位突厥王族的实力统辖天山以北的突厥旧部,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在五弩失毕部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两位突厥成员继续成为唐朝在突厥“十箭部落”
(五弩失毕与五咄陆)
的代言人。顺便一提,这位阿史那步真便是在《神探狄仁杰》中同太子銮驾并出场协助狄仁杰的突厥老可汗。
唐朝虽然以两大突厥王族与安西四镇全方位经略西域,但好景不长,吐蕃势力暗中撺掇西域地方势力反唐。数年之后,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在吐蕃策动的弓月、龟兹之叛中先后亡故,整个西域再次被吐蕃与西突厥旧部统治。
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两位突厥王族的归顺,带来的不仅是两位突厥名将的效忠,更是两大突厥家族及其附庸对唐朝的臣服。因此,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两人的后代,自然要为了家族的命运继续接过大唐突厥之刃的历史宿命。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亡,武则天临朝称制,大唐王朝实际上已进入武周时代。面对西突厥的繁乱局面,武则天重新搬出高宗时代行之有效的册立突厥汗裔招抚十姓政策,于公元685年册封阿史那弥射之子元庆为左玉钤卫大将军、代父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让其领兵招抚西突厥各部却惨遭失利。
不甘心失败的武则天又将阿史那步真之子阿史那斛瑟罗推到台前,让其任右玉钤卫大将军兼濛池都护,袭继往绝可汗,再次领兵前往收复西突厥。令人欣喜的是,斛瑟罗与西州汉军一道平定了突厥别部的他匐之乱,驻军碎叶城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
帮助大唐再次克复安西四镇与突厥十姓,可谓居功至伟。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五年时间,吐蕃人再次攻占安西四镇,来自漠北的后突厥汗国则翻越阿尔泰山向西拓展而来,驻军于碎叶的阿史那斛瑟罗孤立无援,不
得不“收其余众六七万,入居内地”
(公元690年)。
此时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突厥阿史那后裔依旧可以依靠唐朝的实力背书与家族的政治威望在西域纵马奔驰,但随着局势变化,来自外部吐蕃与后突厥势力的威胁不断侵蚀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曾经一呼百应的突厥阿史那已然不那么光艳照人,更为危险的是,他们作为突厥公认汗王的地位也将遭到来自突厥内部的挑战。
当阿史那斛瑟罗从西突厥故地撤军后,西突厥再次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在阿史那家族统治间断性缺失的岁月里,突厥十姓中的异姓突厥力量不断强大,包括葛逻禄、处木昆、哥舒与突骑施等原本服膺阿史那的突厥部族逐渐自立门户。其中处于伊丽河
(今伊犁河)
流域的突骑施部落崛起速度异常迅猛,其所游牧的嗢
(wà)
鹿州和洁山两个都督府就位于今日的伊犁河谷大草原之上,自古便是新疆水草最为丰美的天然牧场,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持下,本为斛瑟罗之莫贺达干
(突
厥官名)
的突骑施首领乌勒质迅速崛起,于西突厥故地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胜兵十四万,成为西突厥汗族衰落后第一个正式自立门户的异姓突厥政权。不久之后,武则天派遣使者册封乌勒质为瑶池都督,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这一突厥异姓的政治地位,也为后来阿史那姓与异姓突厥——突骑施的冲突埋下伏笔。
公元703年,突骑施部落首领因不满阿史那斛瑟罗二次主政西域而围攻当时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阿史那姓与突骑施姓的冲突最终爆发,实力强大的突骑施部落最终攻陷碎叶,迫使阿史那斛瑟罗再次退回中原。这次战争尽管军事规模不大,但在政治上意义巨大,不仅标志着曾经辉煌的阿史那家族威望被彻底掀翻在地,也昭示了一个崭新的异姓突骑施汗国的正式崛起。
自此之后,阿史那的子孙们在西域大地上便彻底失去了曾经的号召力。当然,这场战争还产生了另一个更有趣的历史转折,据考证,一位早年迁居碎叶的李姓汉民在这场战争中深感西域局势的动荡不安,伺机在战争中从碎叶城携家族走返内地,回归于蜀地,最终定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正是这场边疆大战前后,碎叶李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因其母临产时有长庚入梦,故名为李太白——正是那位
为
盛世大唐带来了千古传奇的人物。
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驾崩,唐朝再复。此时阿史那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也已长大成人,而此时的西突厥故地早已是异姓突厥各部割据的天下。正如当时唐朝安西大都护郭元振所说:
“(阿史那)子孙无惠下之才,恩义素绝故也,又远于其父兄,人心何繇即附。”
面对既成事实,唐王朝不得不转换羁縻政策,不再执着于阿史那氏,而是专门派遣阿史那步真的孙子阿史那怀道持节赴突骑施牙帐,封乌勒质之子娑葛为怀德郡王,用故汗王之子册封异姓突厥,显然是为了彰显唐朝对突厥法统转变的默许与对突骑施的拉拢,也表明唐朝此时的对外战略趋于稳健。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此时的西域局势又发生剧变。大食国
(阿拉伯帝国)
进占中亚昭武诸国,从帕米尔高原以西对唐朝进行威慑,吐蕃则从南面威胁西州高昌城
(今吐鲁番)
,漠北高原上的后突厥汗国又从北面侵扰北庭都护府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面对三面之敌,作为太宗皇帝重孙的李隆基再次召唤出第三代阿史那家族成员——阿史那献
(阿史那弥射之孙)
,而这次阿史那子孙的作用不再是政治招降的花瓶,而是统摄一方的主将,李隆基加封阿史那献为碛西节度使与北庭大都护,成为大唐蕃将官阶的顶点。
深受唐玄宗器重的阿史那献也终究不负众望。公元714年,阿史那献领唐军克碎叶等镇,枭首
(将首级斩下,同时在闹市悬首示众)
依附大食的阿史那都坦,并擒其妻和部落五万余帐内附,又遣郭知运等两名唐将领兵击退后突厥与吐蕃联军,帮助大唐再定西域。次年,阿史那献再次出发,这次他的身份是唐军定远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汉军与西突厥诸部所属精骑翻越葱岭
(帕米尔高原)
,向大食人及其附庸中亚势力发动全面反击。史载阿史那献
领军“凌铁关之远塞,扬威万里”,直抵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附近的铁门关,收
复亲唐的拔汗那国
(即汉代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
,使河中,石国、西曹国、曹国,康国等被迫臣服大食的中亚昭武国家又重新归附大唐,创造了大唐开国对西域作战的最远距离,也塑造了突厥汗族为大唐效忠的极致荣光。
阿史那献的终极战果既是突厥人为大唐效忠的巅峰,亦是阿史那家族走向没落的前章。尽管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历代阿史那家族的协助下始终波折向前,但是异姓突厥的崛起是不可扭转的大势。公元719年,突骑施汗国首领苏禄正式被玄宗皇帝册封为忠顺可汗,三年之后,又将三代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怀道之女交河公主嫁给苏禄,这标志着唐廷正式承认了突骑施这一异姓突厥为西突厥故地各部落的法统领袖部落。
公元735年,突骑施汗国苏禄再次反唐,攻伐安西四镇与北庭。自以为对突骑施仁至义尽的唐玄宗勃然大怒,又让阿史那弥射的重孙子阿史那震出讨苏禄,但此时的西域对于阿史那家族后裔而言已是陌生的故土,虽然此次阿史那震随新任北庭都护盖灵运得胜凯旋,但终究无法再在西域立足,如走马观花般甫一亮相便归马长安,此生再不入西域,后代也泯然于史书,兴昔亡可汗一脉断绝。
七年之后的742年,阿史那步真的重孙子阿史那昕以继往绝可汗之名奉命赴突骑施平息内乱,却在俱兰城
(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
为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所杀。至此,继往绝可汗一脉亦断绝,阿史那家族的威名最终声断大漠之中。
阿史那,这一曾经夺目的突厥王族名号,从太宗皇帝李世民沿至玄宗李隆基,以四代之力奋战于西域战场,尽心护佑大唐天下,足以彰显大唐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参考文献:
1.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清]董诰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