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文来源
| CFC农产品研究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4年6月18日
本周一棉花期货价格大跌,主力
09
合约跌破前期低位
14665
元
/
吨,并继续向下寻找新的支撑位。至于为什么下跌,简单来说就是全球新棉增产与下游需求不振,叠加宏观上美联储降息屡屡推迟打压欧美需求预期。总体来看,今年棉花价格下跌的大逻辑是比较顺畅的,利多驱动有限,截至目前无论供应端还是需求端体现的数据都以偏空为主,针对这个问题市场讨论已经比较充分。因此本文更想探讨棉花价格下跌背后的产业故事——产业面临亏损的挑战和机遇。巴老爷子说:“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再精美的数字模型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也是无用的,毛估估或许反而能抓住事物的精髓,本文更偏意识流,试图弄清当前产业的发展脉络。
从大数上来说我国每年棉花产量在
600
万吨附近,总需求在
800
万吨附近,中间有
200
余万吨的供需缺口,这就给调控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度,这
200
余万吨的供应缺口可以进口配额、储备棉收抛储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而随着近些年宏观调控手段使用越发熟练,在产业供需的调控上也越发符合市场需求。上文提到新棉花年度全球供应宽松,但具体到我国自身,供需较为平衡。在平衡表中或许有累库、去库出现,但其中很大数量不会在市场上流通,不会直接冲击现货市场,比如保税仓库的进口棉、储备棉仓库的储备棉,其数量的小幅增减短期并不会直接改变市场原料供应结构,但实际看棉花市场却相对疲软,究其原因或许就是产业亏损的现状造成的,毕竟产业有钱赚,原料才卖得上价格,大家有钱赚价格好商量嘛,不赚钱了才会对“三瓜俩枣”格外上心,企业要生存也是没办法。
我们具体来看,以今年产业调研团往新疆的调研数据,新年度棉花种植成本较去年微增,以当前为增产的预期推算籽棉保本收购成本在
7.5
元
/
公斤附近,折算成皮棉成本在
16500
元
/
吨朝上。当前标品现货价格在
15700
元
/
吨附近,若直接以市场价格收购籽棉,棉农一定是亏损的,好在有目标价格
18600
元
/
吨兜底。接下来到轧花环节,因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近几年除
2022
年盈利外,轧花厂基本都面临着亏损。纺纱环节呢,因下游需求不振同时面临国际上便宜的进口纱冲击,除去新疆地区因电费补贴等因素以及东部地区较高技术门槛的高支纱有利润外,其他内地纱厂大都面临着亏损。纯棉坯布端与纺纱端类似,而终端纺服方面,具体企业有分化,总体来看纯棉织物消费增量有限,棉纺行业整体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那么为啥大家都不赚钱了,问题出在哪,未来出路又在哪里?
经济学上有个有效市场假说,在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因资本的逐利特性,有利可图时会不断增加产能扩大生产到利润最大的临界点,与此同时因资本自由进出市场,新玩家进入继续分食蛋糕,最终的结果就是行业利润无限趋近于零。有两个因素可以打破这一状况,一个是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增量做大蛋糕;另一个是壁垒,无论是技术壁垒还是政策壁垒都行,可以让企业赚到超额收益。
那么具体来看棉纺行业,就总需求方面,全球棉花消费量自
2020/21
年度达到顶峰后就保持相对稳定,而
2020/21
年的消费高峰是因之前一年疫情影响消费预期,次年报复式补库存造成的,总消费量实际在
2017/18
年度或许就已达到峰值,后续保持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化学纤维作为工业品,因技术不断进步成本在不断降低,实用性能上也越发优异,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产品,低成本及泛用性使其产能产量都在持续增长,在纤维用量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近些年纤维需求的增量基本都是在化学纤维方面,指望做大棉花用量的蛋糕暂时来看没有什么头绪,那么或许就只能在壁垒方面下功夫了。
虽说行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但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还是有部分企业活得比较滋润的,也就是那些在新疆地区新上马的低成本高技术纺纱、织造产能,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超高支纱生产企业,这或许也暗示着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西部因靠近原料源头并且直接对接“一带一路”,可以很好地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能,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新技术设备建立壁垒;而东部地区则冲击混纺、高支纱等高技术纱线品种形成品牌和质量护城河。棉纺行业曾经作为人员密集型的轻工业,因其门槛较低,往往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启工业化之路的“新手任务”,因此行业竞争也更为剧烈。
受环保、用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产能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但目前来看,转移更多的是低技术门槛的纱线品种。以越南纺织行业为例,服装制造业是产业链主体,据中纺联数据,截至
2022
年底越南服装企业数量约占纺织企业数量的
70%
,年产服装近
50
亿件,织造及染整环节较为薄弱,织造企业数量约占比
17%
,印染企业数量仅占比
4%
。上游棉纺行业依托贸易环境优势吸引了较多外资企业,纺纱产能
700
万锭左右。越南天然纤维资源匮乏,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滞后,原料进口依存度很高,但天然纤维进口没有配额限制,棉花进口享受零关税优惠政策。而其高支纱原材料及印染材料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更像是我国纺织产业的延申而非替代,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并非产业淘汰而是升级和重构,国内有行业敏感度的企业也在主动布局高端、中西部或海外产能,长期来看对产业是好事,但具体到企业个体却一定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这个过程或持续几年,伴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出清,近几年也时常听到有纺织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
这一幕有些似曾相识,让笔者联想到上世纪
90
年代,也是全行业面临亏损困境,
1997
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从
1998
年开始,我国将用
三
年时间压缩、淘汰多余、陈旧的纺锭
一千
万,主动升级调整产能。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也需压锭
七十
万。
1998
年
1
月,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在申新九厂砸响,拉开了中国三年内压缩一千万落后棉纺纱锭的序幕。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但也因此,才有了“入世”后二十年的经济腾飞和产业大爆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愿更多企业能够度过严冬,迎来行业春日的骄阳。
作者姓名:陈家谊
期货从业信息:F03090929
期货交易咨询从业信息:Z0019860
助理研究员:郝鸿飞
期货从业信息:F03129492
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报告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报告发布内容如涉及或属于系列解读,则交易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内容的了解而对其中假设依据、研究依据、结论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交易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系列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数据来源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研究依据和研究结论的目标价格及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研究逻辑。
中信建投对本报告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报告发布之时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能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
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报告发布内容并非交易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报告内容交易者的任何交易建议,交易者应充分了解各类交易风险并谨慎考虑本报告发布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特定状况,自主做出交易决策并自行承担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本报告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报告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报告进行翻版、复制和刊发,如需引用、转发等,需注明出处为“中信建投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增删或修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