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错错得错:谈谈创新项目的评审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3-06 07:02

正文

人类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前进的。但如果纠错的方法不当,纠正一个错误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错误。对待创新,往往就是这样。

我国有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都是被专家投票投没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都只有少数人支持,比例往往不到十分之一。但如何纠正这种现象呢?是不是要求评委们宽容些、手下留情呢?如果这样,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错误。

专家投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机制,其前提资源有限。这时,专委会支持一个项目就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个项目,给一个项目打高分就意味着给另外一个项目打低分。所谓的 “宽容”,相当于对自己不懂的项目打分高一些。如果这样,那些负责人脑子混乱、内容不知所云的项目就可能受益;而脑子清楚、表达清晰的人就相对吃亏。这样就合理了吗?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求评委无原则地“宽容”,是一种“错错得错”。

创新是有风险的。国外有统计:在创新活动中,平均 3000个创意中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10多个项目中有一个能取得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新能带来巨大的回报。10个项目中只要有一个能取得成功,对企业就是有利的。如果把3000个想法都拿来立项的话,或许能有2、3个可以成功。但对企业甚至个人来说,肯定就是不划算的。所以,项目评审是必须的,评审过程要把那些成功概率低的项目去除,创新活动总体上才会有经济性。

项目评审时,当然是懂行的专家评审更靠谱一些,因为他们把握风险的水平更高。但对于颠覆性的创新,真正懂行的人特别少,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支持。大家可以测算一下:在这种情况下, 10个人的专家委员会中有6票以上支持的概率肯定小于万分之一。所以,专家委员会这种方式,几乎必然把这类项目淘汰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本质上是要换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是否支持一个项目主要是少数关键人物说了算。比如,一个关键人物同意后,就可以获得创新的投资。这时,只要你找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