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中国人面临的价值观冲突和精神困境,特别是在事业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撕扯。通过吴晓波为其女儿的信、王静的职场经历以及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等例子,展现了现代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和追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比较心理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和价值观冲突
文章指出现代中国人面临平衡事业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困境,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追求成功的同时又追求心灵平和。
关键观点2: 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
文章通过王静的案例展示了现代人在入世(事业成功)和出世(心灵追求)之间的挣扎和追求,体现了现代人的多重身份和矛盾心理。
关键观点3: 比较心理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文章指出人们在比较中产生的压力和焦虑是源于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人们不断追求比较中的优势地位,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关键观点4: 马云和星云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文章提到马云和星云作为成功和心灵追求的代表性人物,被中国人所同时追捧。他们的存在体现了中国人在追求事业成功和精神满足上的双重需求。
正文
我们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拼命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着找关系……
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们比任何人都讨厌世俗,想做出世的智者。却又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高人一等。
每个人都碰上了相当于前人活好几辈子的巨变时代,也都期望同时能活出几种人生。
于是,看似撕裂的价值观,对立统一于同一个人身上;看似不可调和的冲突,毫无违和感地并行不悖。
一边以马云励志希望快速成功,一边学星云之道希望保持心灵平和。
一边希望陪孩子成长享受家庭生活,一边争上位争业绩当加班超人当商务狗。
一边用成功证明自身价值,一边又觉生命脆弱万贯身家终虚无。
况且,贪心也是进取的表现,欲望也是理想的表现,冒失也是成长的表现,世故也是成熟的表现,焦虑也是在乎的表现,面面俱到也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往坏里说,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平衡术极易失衡,进而形成
“什么都不真信”
的社会思维。
当这样的撕扯与纠结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困扰,所折射的,至少是这个社会大转型的一个侧影,就像沉重的列车在急转弯处,发出巨大的摩擦声。
十几年的职场打拼,己经实现的财富足以令她
“美美容养养花,没事去趟温哥华”
;她曾经早早立愿35岁退休,云游四海,追逐诗和远方。
可是,她几乎从来没有闲过,从一条战壕跳进另一条战壕,基本是零时差。
刚刚读完EMBA,就再一次把自己扔进创业的炼炉,成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始人,她像个性别不明的女汉子那样冲锋陷阵,顾不上花容失色,忘记了我本娇娥。
己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盯着屏幕度过,有多少次会议控制不住地对着下属咆哮,又有多少次在享受喜悦的五分钟之后就开始下一轮焦虑。
这其实是一个群体的生存写照,
一边是入世的成功,一边是出世的向往,
人们在撕扯中挣扎着前行。
“成功白领写给刚毕业的大学生” / “写给25+30+的男人女人们的生活真经” / ”如果你现在还在嘲笑别人做微商,5年后你会更后悔!就像当初没有人看好马云一样!” / “成功不是先有钱,而是先有胆!” / “有的人27岁买宝马,有的人27岁打游戏。有的人30岁存款80万,有的人30岁工作都找不到”……
“不争不抢,做个淡淡的人” / “心情平和才是最大的成功。最后属于你的都会给你” / “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 / “不要兼济天下,却要独善其身” / “只要看得开,只要不比较,人生到处是欢喜平和”……
我们需要这些鸡汤来平复那些让我们愤愤不平的生活琐事,来阿Q我们有欲望却无法实现欲望的本质。
那些可以倒背如流的佛学禅学理念拯救着我们,让我们不至于被现实的车轮碾压的头破血流。
我们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拼命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着找关系……
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
我们比任何人都讨厌世俗,想做出世的智者。却又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高人一等。
左手是入世的成功,右手是出世的向往,我们总是在撕扯中挣扎着前行。
有个朋友在北京做媒体10年了,老母亲在老家的小城市里,前一阵子总是听他念叨老母亲最近身体不好想回家去看看照顾一下。
前几天我问他回去没有,伯母身体如何。他说,他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实际上去年一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了,甚至连春节都还是在忙着台里的直播。
他隔了半天回复我:
“在他的内心深处,妈重要,但是在此时此刻,直播更重要”
。
常常在思考,不断刺激我们奔跑的动力到底在哪里?成功、财富?我们并不肯全盘认领;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实在有些宏大飘渺。
最赤裸的解剖其实是:人在摆脱温饱困扰之后,就开始寻找自我的证明,而证明的起点和终点是——
比较
。
对于人这种群居动物来说,
“比较”几乎是所有的不幸和幸福的源泉。
从生到死,我们永远活在比较中,比成绩,比学历,比升迁,比车房,比谁的关系更硬,比谁的对象更靓,比谁的孩子更出息。
俞敏洪就对他的同学说:
如果什么都比不过,我就争取比你们活得久。
结果,是我们常常对未来产生莫名的恐惧,名义上是担心资产贬值、孩子教育、年老医疗,而本质上,是恐惧未来活得不如别人。
结果,是我们不能接受掉队,我们总觉得身边的脚步隆隆,不断有人超车而去,我们不敢停下,生怕成为吃灰的落伍者,生怕成为被嘲讽或者怜悯的弱者。
结果,是我们总在试图让别人尊重,不断要用成就来刷屏,向周围提示自己的存在。
我们甚至己经想不起,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理想,原来全是想像成为别的人。
结果,便是这数不清的撕扯。我们越来越发现事业、工作、成就之外那些事物的美好和重要,却又忍受不住比较带来的刺激,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回头,总想着弥补些什么,总以为下一站就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