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读文摘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酱油哥张夫子  ·  读硕读博的反噬 ·  5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成年人的圈子,关系再好,也不要拆掉篱笆 ·  6 天前  
蓝钻故事  ·  9.0了还在涨!国产又出神作,9月王炸就是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读文摘

林志颖现在为什么不让Kimi露脸了?看到他14岁的近照后,网友直呼:都懂了!

悦读文摘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9-15 08:00

正文

作者:木槿妈妈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还记得吗?


当年林志颖带着年仅4岁的Kimi参加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奶里奶气,可爱治愈的Kimi圈粉无数,父子俩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自从Kimi上小学后,林志颖便和妻子陈若仪达成共识,让儿子回归普通孩子的生活。

社交平台晒出的几乎都是背影和侧脸照片,即使是像家庭照这样有正脸的大合照,也会特意遮住儿子的脸。

图片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Kimi因身高火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原来,今年14岁的Kimi已经长到175厘米了,从晒出的背影照片来看,Kimi已然从小奶娃长成阳光少年模样,像极了年轻时的林志颖。

图片来源:网络

有网友说:

终于明白林志颖为什么不让Kimi露脸了,懂了懂了都懂了,基因太强大了,颜值随爹太帅了,身高随妈太逆天,简直完美!
对于Kimi公开露脸这件事,林志颖表示:

“我17岁出道后,就没了自由,所以不希望儿子和当时的自己一样,他现在过得很自在,不会被打扰,等他长大后如果还对演艺圈感兴趣再说。”
从林志颖的日常教育中,可以看到他一直秉承着“陪伴、开放和尊重”三大原则和孩子们相处。

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坚持给Kimi读睡前故事,给孩子准备丰富的营养早餐;


经常带孩子们出门运动,打篮球、踢足球,假期陪孩子旅游;


图片来源:网络

和儿子们一起组装鞋柜,收纳柜,为他们上一堂生动的手工课;


儿子练琴的时候也会在一旁鼓励,带着孩子去绘画班,一起涂鸦;


图片来源:网络

周末也少不了快乐的亲子时光,一家人玩面团,做纸杯蛋糕,温馨有爱,幸福感十足。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是尊重,最好的引导是不设限,最好的滋养是陪伴。

无论你是家缠万贯、工作繁忙还是生活拮据,都不应为自己找借口将教育孩子这件事假手于人。


因为孩子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身为父母,就一定要对其负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所有优秀的复印件背后,一定是用心且智慧的原件在默默支持、悉心教导与无限关爱的结果。


孩子的好品行,得益于父母的正确教养;
孩子的同理心,得益于父母的情感教育;

孩子的自信心,得益于父母的鼓励支持;
孩子的自控力,得益于父母的躬身示范;

孩子的学习力,得益于父母的合理规划;
孩子的创造力,得益于父母的正确引导。


《人民日报》也曾刊文,告诫所有父母: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父母有效期只有十年,
在教育子女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幕戳中无数父母的泪点。


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很少。


有一天,小男孩对父亲说:“我想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能来看我的演出吗?”


小男孩的提问直击心灵,这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家庭的悲哀。


钱没了可以再赚,什么时候赚钱也都不会晚,但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就只能抱憾终身。


知乎上有人问:
“孩子教育好了,自己没挣钱能力,放下孩子去工作,如今年薪近20万,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该怎么抉择?”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甘蔗哪有两头甜。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365天,家长一大半给了工作,剩下给孩子和家庭的自然变少了。


你赚到了钱,多少还有点安慰,最怕的就是既没赚到钱,也没教育好孩子,孩子废了,家庭支离破碎。”
正如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海森所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波,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好好沟通。”

从来都没有非挣不可的票子,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


父母虽然无需持证上岗,但教育却是有有效期的。


有效期内,教育效果显著,这时候的孩子就像最初的陶罐,你想捏成什么样都能轻松实现,你想将孩子往哪个方向引导都能如愿;


等过了有效期,孩子的性格、品行、三观、学习习惯等一旦定型,你会发现要填补的窟窿实在太多,想管的时候根本管不住孩子了。


就像堤坝初现裂痕时,如未及时加固,一旦决堤,损失惨重。


忽视小病,会埋下大病;无视小善,会错过大善;


放任小错,会酿成大祸;纵容小过,会积累大过。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育无法试错,每一个当下的决定都足以影响孩子的人生走向。


请时刻谨记: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所有人都只有一次机会。


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陪”出来的

很认同心理学家胡慎之的这个观点:

“父母的角色,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再无其他。”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和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关键期,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沟通和陪伴,父母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第一次是学龄前的陪伴。


这个时期的陪伴有助于孩子大脑健康发育,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其认知发育、性格塑造以及自控力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网上看到一位单亲妈妈记录自己的生活。


丈夫的背叛曾让她一度陷入绝境,郁郁寡欢,想到自己的女儿,她又重新振作了起来,独自带着3岁的女儿生活。


为了赚钱养家,她只能将女儿安置在河北老家,交由父母照看。


周内和女儿视频,周末驱车300公里回家陪女儿吃饭、玩耍。


她用全部的爱意滋养着女儿,即使是单亲家庭,女儿也长成了活泼开朗的可爱模样。


大多数孩子都是带着父母的爱来到这个世界,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孩子从出生起就陷入“情感忽视”的绝境。


前段时间,一张名为“绝望婴儿”的照片刷屏网络,刚满6个月大的婴儿,安静地躺在绊桶里,即使周围环境特别嘈杂,她依然不哭不闹,眼神空洞、麻木和绝望。



有网友说这是典型的”婴儿人神分离”,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存在心理障碍。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一种温暖,帮助他们感知世界,和周围一切建立情感链接。


第二次是童年时期的陪伴。


《朗读者》中杨乃斌和妈妈陶艳波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动至今。


杨乃斌小时候一次严重高烧中,变成了聋哑人,别人劝陶妈妈再生一个时,她在日记本中写到:

“我的孩子又聋又哑,是一块闷石头,我不能放弃他。”
于是,32岁的妈妈陪着8岁的儿子去上学,这一去就成了10余年的同桌。


杨乃斌从一开始简单的字母 “z”都要学三个月,到考上211大学,再到听、说能力快速提高,甚至跟同学学会唱歌跳舞,最后能独立听课。


毕业后的杨乃斌,进入天津市残联工作,他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历经千辛万苦,残障儿童在妈妈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超越自我,愈发优秀。


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坚持,就没有如今的杨乃斌。


是妈妈给了他两次生命,一次是带他来到人间,看繁华世界,另一次是引领他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新生。


陪伴不是虚无的,它是一种切实存在的力量。

向孩子源源不断地输送自信、正直、善良、勇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这也会成为孩子们好好学习和认真生活的动力。

第三次是青春期的陪伴。


随着孩子身体和心理变化,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是绝大部分家庭都会经历的阵痛。


美国布朗大学研究证实: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如果在家中感觉自己很重要,便不容易对家人出现暴力行为和言语威胁。”
这里的“感觉重要”取决于父母日常对孩子的关注度多少、以及是否真正了解孩子。


如果你每天都能陪孩子聊聊天,认真观察孩子,你不可能不了解孩子,更不可能和孩子产生较为严重的隔阂,甚至大打出手。


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是港湾,能够帮助他们抵御风浪的侵袭,抚平心灵的纷扰,让内心重归宁静和秩序,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行。


李玫瑾教授说:

“想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弥补情感关系,所以无论父母工作多忙,都不应该忽略孩子,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陪伴。”
孩子的幸福感、好习惯、好性格和好成绩都是家长陪出来的。


新学期即将到来,建议家长将“陪伴孩子”列入每日必须完成的项目清单。

人民日报推荐的8个高质量陪伴建议,送给各位父母: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木槿妈妈。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必读名著、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更多教育干货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好,我是悦读文摘~
最近微信推送机制改版,很容易错过推送;
还请大家及时“星标”我们,
同时多“点赞” “在看” “转发”
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啦!
每早8点,希望你我准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