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股票和房子作为资产对人消费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财务自由的理解。文章提到普通家庭拥有房子的价值增长对他们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小,而股票账户增长则让人觉得自己更有钱。文章还探讨了投资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如何理性变现投资,包括网格策略和再平衡策略的使用。最后,文章提醒人们不要只用浮盈进行消费,而是要用已经变现的利润来奖励自己。
文章指出,虽然股票和房子都是资产,但它们对人消费的影响却不同。拥有房子的价值增长对普通家庭的消费习惯影响较小,而股票账户的增长会让人觉得自己更有钱。
文章强调了理性变现投资的重要性,包括使用网格策略和再平衡策略来实现高抛低吸、持续变现浮盈的效果。文章还提醒人们注意区别浮盈和实际变现收益,避免只用浮盈进行消费。
文章讨论了投资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作者提倡在投资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用已经变现的利润来奖励自己,创造仪式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文章通过作者点汉堡的经历来说明小事儿决策的重要性。虽然账户里有大量的数字波动,但在小事儿上决策时需要快速做出选择,因为小错误的成本很小,但带来的惊喜可能很大。
股票和房子虽然都是「资产」,但对人消费的影响和“有钱”的感觉还挺不一样的。
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房子涨到 1000 万消费水平和以前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尤其是自住的房子。
但如果是股票账户涨到 1000 万,大家会觉得自己有钱得多。
想起一条小红书上 1000 万算不算财务自由的帖子,其中有一条高赞评论是:
1000 万资产(房子)不行,1000 万现金(股票、理财)可以。
这个评论之所以让我印象很深,还有一点是我发现很多人只把房子当资产、却不把股票当资产,想的总是何时变现卖掉(然后重新开始纠结 1000 万应该怎么理财)
……
我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上轮熊市里很难的时候,也太总念叨「
牛市里赚的钱也没花着,熊市里的苦一样没少受
」。
上轮牛市我们的本金距离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加上我当时迷信一句话,觉得复利就应该是把所有赚到的钱再投入,才能最大化利用复利,赚最多的钱。
但我忽视了,投资最终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复利的秘密不是收益率,而是时间。适当变现可能对收益率不利,但有利于我们赢得时间,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
从那以后,从用网格做
零花钱策略
开始,我们就很重视获得收益时及时提取一部分、创造仪式感了,出去短途玩一次、去一家想去的餐厅…… 记得牛市里的好,会更容易接受熊市里的坚守。
……
也说两句网格,这波太猛了。我只用了中概 KWEB 和恒生医药 159892 做网格,他俩波动率够大。中概连着收网 4 次,还差最后一个大网(再涨 3%)我网格上的仓位就出清了 👇 剩下是长期持有的。
下轮网格的话,我在考虑从美股换到 A 股的恒生科技 513180。美股佣金太高了,一网的利润要被佣金吃掉一成,有点心痛。
恒生医药
从开始
到现在收了 3 网,如果它后面就这么一路涨上去了,我会有点遗憾。恒生医药发现得晚了,还没吃几口……
……
理性变现投资的方法,网格之后我又注意到了再平衡。这是大卫·斯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理念的一部分(耶鲁大学如何管理捐赠基金获取被动收入)。
在长期持有的资产间做再平衡,也有类似网格高抛低吸、持续变现浮盈的效果 👇
其实定量地说,
不管是网格还是再平衡,实际的成交量都很小。像这次涨幅这么大,其实网格+再平衡带来的成交量也不到我总持仓的 2%。
这个问题并不是「卖不卖」这样简单的判断题,而是一个选择题「同样一笔钱,放在哪里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对投资来说的一笔“小钱”,放在生活里却可能有巨大的边际效益。
变现收益,别用浮盈
最后还提醒大家一个我上轮牛市里经常
观察到的现象——用浮盈消费:
结果,一边消费增加了,一边投资却没有实际变现收益,用浮盈在消费。等到市场回调才发现,浮盈没了、钱也花了。
犒劳一下熊市里坚持投入的自己,但仅用已经实打实变现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