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近期有检测机构宣称可通过基因检测方法预知孩子的优势,准确率高。但有专家指出,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是伪科学,主要依赖样本基因组与数据库比对。商家利用家长心理进行炒作,贩卖焦虑,甚至伪造数据宣传,存在消费陷阱和隐私泄露风险。需要加强新技术领域应用的监管力度,警惕伪科学招摇撞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天赋基因检测是伪科学
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主要依靠消费者提供的样本中的基因组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其实并非真正的科学。
关键观点2: 商家利用家长心理进行炒作
一些商家利用家长想为孩子寻找培养捷径的心理,通过天赋基因检测等概念进行炒作和贩卖焦虑。
关键观点3: 存在消费陷阱和隐私泄露风险
商家为扩大销售,不惜伪造数据虚假宣传,甚至存在基因样本和测试结果被滥用的风险,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
关键观点4: 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新技术领域的应用,需要加强对伪科学的警惕和对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及时叫停虚假检测,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个人隐私。
正文
刮一刮口中的唾液,送至机构检测,便能测出孩子有哪些天赋,作为家长,你是否会心动呢?近日,媒体探访调查了某检测机构,销售人员宣称他们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预知孩子的优势,准确率高达99.7%。但有专家直言,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主要依靠消费者提供的样本中的基因组信息与科研机构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其实就是穿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
古有抓周卜志趣,今有唾液测天赋。“基因算命”,怎么听都不靠谱。近些年,不少家长被类似这样的天赋基因检测宣传迷惑,不惜花费数千元给孩子做检测,以期通过“剧透”天赋的方式,走出一条培养的捷径。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花钱买心安”等心理进行概念炒作、贩卖焦虑,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甚至不惜伪造数据虚假宣传,逾越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划定的法律红线,是实打实的消费陷阱。此外,若基因样本和测试结果被滥用,还面临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
警惕“伪科学”招摇撞骗,要加强对新技术领域应用的监管力度,及时补漏监管盲区,及时叫停虚假检测。培养孩子从来没有捷径,如果说有,那就是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而非“精准预测”“定向培养”。被所谓的天赋检测“割了韭菜”事小,万一坑了孩子才是追悔莫及。
策划:杨新顺 宋胜男
文字:刘丹
视频:李唯祎 范琳松
编辑|韩玉婷 朱晔 岳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