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无疆
| 海军输送船“花川丸”
“花川丸”上的珊瑚,来源:David Burdick, NOAA via Flickr
下文由
小宁
基于中国大陆创作共用协议3.0之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 3.0)编辑发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谴责声明:
近期发现
搜狐军事、腾讯天天快报
等部分网页媒体,为吸引流量而不惜伪造、镜像公众号“全频道阻塞干扰”。并通过该伪造账号未经许可的全文盗用了小宁所写的“平湖碎玉”系列文章。此外搜狐还疑似通过百度搜索结果置顶的方式扩大其侵害影响。对上述行为,我和小宁在此表示谴责。
反吃瓜阅读
警告
本文内容针对军事历史爱好者或沉船技术潜水员。如您在阅读中出现胸闷、气短、嗜睡、精神萎靡、知觉狭窄等症状,请终止阅读,立即吸用纯氧15分钟/3次,并与您的医师联系。
本文共有
4474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写在前面
“花川丸”的生命是如此的仓促,以至于在世间都没有来得及留下什么印记。但是这朵不甘心迷失在彼世的“花”,却在水下的世界里怒放,终于在几十年后成为了楚克最美丽的沉船。不过由于她远离人寰,所以只有专程远道而来的访客才可能有幸一睹到她那“玉容寂寞泪阑干”的美艳。
怒放的彼岸之花
海军输
送
船“花川丸”
花儿开放是为了要结出果实,而不是为了凋零。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没人能与命运抗争。如果不幸被命运抛弃,那她纵使风情万种也只能在另一个世界展示了,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主角——战时标准船1B型,海军特设输送船“花川丸”。
网上流行的“花川丸”照片(我个人只能确认这是一艘战标船1B,对于是否是“花川丸”暂且存疑,来源:Michael McFadyen
“花川丸”名义上是“三井玉野造船所”在1943年5月15日开工为 “川崎汽船”建造的“战时标准船*1B”型货物船。实际上战争进行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船舶建造无疑都是在海军的一手操控下进行的。这个型号的船舶由浦贺船渠设计,并分别在东京石川岛造船所、三井玉野造船所和浦贺船渠三个船厂建造,总共建成16艘。作为战时标准船中排水量第二大的货物船船型,海军计划将这型船用于南洋和中国大陆沿岸与日本本土之间的中远程运输。
*关于第一次战时标准船,请看本文结尾处的小贴士
由于处在战时总动员体制下,加上本身的工艺简化,“花川丸”的船生从一开始就被拨到了“快进”模式上。她从开工到下水用了两个半月,再到完全竣工又用了不到两个月。不过她却似乎忘了及时调整回正常速度,因为她竣工后两个月就被军方征用,而再过去仅仅不到另外两个月的时间就葬身海底了。从切割第一块钢板到最后沉没一共都不到9个月,在一般正常的速度里,这个时间可能刚好能够建成一艘这样的货船。
战时标准船1B型船(照片中是16姐妹中唯一幸存到战后的“备后丸”),来源:
jpnships.g.dgdg.jp
“花川丸”在竣工之后的第4天,就开始了她由六连港到台湾高雄的处女航。这次航行她被编入第110船团,与马耳他丸、照川丸、帝香丸、基山丸、阳山丸、山幸丸、圣山丸、帝坤丸、大岛丸、镇海丸、泰南丸、丰丸、榆林丸、
神国丸
、生和丸这么一大票输送船一起,在区区一艘海军“第二号”哨戒艇的保护下出航了。经过4天的航行,基本算是平安的抵达了高雄。
1943年圣诞节,刚跑完处女航的“花川丸”就毫无悬念的如约被海军征用,成为吴镇守府籍输送船,不过在运用上却直接隶属海军省。1944年1月25日“花川丸”第一次执行海军任务,被编入了前往塞班方向的第3125甲船团。这个船团只包含了3艘输送船,除了“花川丸”还有相对老迈的5446吨的“
丽洋丸
”和3560吨的“玉岛丸”。其中的“玉岛丸”搭载了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九防空队以及第八十一警戒队共计910人以及1310吨武器装备和带给前线的邮包,属于非常高价值的目标。与一般船团比起来,她们的护航力量也堪称豪华,包括了两艘海防舰“平户”、“石垣”,以及“第五十二号”驱潜艇。
1月30日早晨10点,船团航行在南鸟岛以西约300海里的地方,突然遭到了美军潜艇“旗鱼”号(USS Spearfish,SS-190) 的鱼雷攻击。船团中价值最高的“玉岛丸”神使鬼差的成为了第一个被打击的目标,她被一枚鱼雷命中了右舷中部。护航的军舰立刻进行了反潜搜索并投掷了数十枚深水炸弹,却依然没有发现任何美军潜艇的踪迹。当晚10点,本来以为侥幸捡了一条命的“玉岛丸”突然又被隐藏在夜幕之中的“旗鱼”号所发射的鱼雷再次命中。巨大的爆炸后,船上燃起的熊熊大火照亮了夜空。将近一千号人都被困在船上的烈火中垂死挣扎,海风里飘满了撕心裂肺的哀嚎和烧焦的味道。
美军潜艇“旗鱼”号,她在太平洋战争中曾经非常活跃,来源:
Darryl Baker
此时距离最近的“花川丸”虽然满载着航空汽油,但是也顾不得危险,立刻冲上去试图解救“玉岛丸”上的幸存者。经过一番努力,她成功救出了第四十六防空队的一部分人员。但是由于烈火很快蔓延到了“玉岛丸”上装载防空弹药的舱室并不断引发爆炸,导致“花川丸”不得不退到安全距离之外。最后“玉岛丸”的弹药终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殉爆,将这艘船和船上的数百人一起撕成了碎片。
第一次为海军打工就遇到这样惨烈的场面,使得“花川丸”剩下的路程也都显得非常暗淡。到了2月4日,她们一行终于来到了楚克锚地,“花川丸”离开了停泊在锚地区域的其他船只,单独在遥远的“水曜岛”(今“托尔岛”,Tol Is.)的栈桥边上下了锚。
今日的托尔岛东侧,“花川丸”当初停靠的地方,来源:Yahoo! JAPAN
正是由于她停泊的位置远离核心锚地,因此在17号的空袭中她并没有受到打击。不过“花川丸”显然不可能一直置身事外。到了18号早晨,4架分别来自于航空母舰“邦克山”(USS Bunker Hill,CV-17)和“蒙特利”(USS Monterey,CVL-26)的鱼雷攻击机在环绕楚克飞行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依然靠在“水曜岛”栈桥边的“花川丸”。由于“花川丸”正在向岸上卸载运输的汽油和人员,因此显然是一个无法进行躲避的活靶子。4架美军飞机排成了一列纵队,用训练打靶时的方式按顺序逐个投掷鱼雷。事实上,美军飞行员很快发现连这样的方式都显得非常浪费,因为当第一枚鱼雷击中“花川丸”时,她就发生了相当惊人的大爆炸,一团黑烟从船体内迅速腾起到足足几百米高。后边的两枚鱼雷射进了浓烟之中,虽然推测应该也命中了目标,但是此时她显然已经是一个正在迅速下沉的死目标了。至于第4枚鱼雷,则偏离了方向击中了旁边的“水曜岛”码头。
“花川丸”这条刚刚建成不到5个月的新船,仅仅过了4分钟就迫不及待的沉进了水底。在水面上只留下了一大片被点燃的油迹。火焰很快顺着飘在海面的燃油烧到了附近的红树林,然后蔓延上陆地引发了更大的火灾。这场火灾在“水曜岛”上横行了几天才熄灭,导致不少建筑物被烧毁。根据后来日军统计,在“花川丸”沉没的时候,船上的船员和还没完成卸载的部队共有高达216人身亡。后来这些尸骨大部分在1974年被日本政府组织的潜水员打捞出水。
“花川丸” 潜点位置
多年来,遥远的“花川丸”就像是一朵彼岸之花一样遥不可及。今天如果想要目睹“花川丸”的真容,首先就要不辞辛苦地经过大约1个小时15分钟左右的船程横跨半个楚克泻湖。这段距离又由于没有岛屿的遮挡而颠簸起伏。当到达“托尔岛”的东侧之后,据说潜水员如果闻到了空气中飘着汽油的味道,那就说明距离“花川丸”已经不远了。在正常的天气里,从海面通常就可以看到“花川丸”的桅杆,以及较浅的上层建筑。直到几年前,在附近还偶尔能够看到细小的油滴从沉船里漂出浮到水面。
“花川丸” 潜点示意图(下边是俯视图,船只是正立在海底的),来源:Klaus Lindemann
“花川丸”位于一处24-34米深度的斜坡上,但是她的前部艏楼结构距离水面仅仅只有6米。“花川丸”船如其名,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异常美丽,有不少潜水员认为她的珊瑚与“
神国丸
”可以并列楚克第一。特别是在阳光更充足的前半部分,这里几乎完全被各色的软、硬珊瑚(黑珊瑚和不同种类色彩明亮的珊瑚,也包括许多海扇、海鞭等)、海绵和海藻所包囊。
“花川丸”上的珊瑚,来源:
Walmart
被珊瑚覆盖的船体,来源:
Steve Evans
当然,好的生物环境也有副作用,“桃川丸”附近常出现大群水母集体散步,来源:
Steve Evans
“花川丸”较浅的船艏楼结构基本保持完整。有一侧的锚链还维持着下锚的状态。沿着生物生长最茂密的前部右舷侧游向船艉方向,很快就可以看到船身上有一处非常巨大的鱼雷爆炸留下的弹洞,它直接将“花川丸”的2号货舱几乎完全刨开。由这里穿越可以一直从2号货舱的舱口穿出,甚至还可以一直游到1号货舱。在前部的主甲板上,也可以明显看到对应着侧舷鱼雷弹洞位置的金属甲板也有明显的扭曲外翻。可以想象当时爆炸的恐怖威力。
除了2号货舱装有一部分水泥袋以外,“花川丸”几乎所有的货舱都装满了储存航空汽油的油桶(2号货舱因为爆炸的原因残留下的油桶较少)。看到船舱里满载了如此之多的航空汽油,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当初那么容易就被轻易击沉了。不过与其他装载大量航空汽油的沉船一样,这些汽油在很长时间里也阻止了潜水员对“花川丸”的访问,因为接触泄露出来汽油会导致皮肤的灼伤。不过最近几年这样的问题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除非是因为中性浮力的问题扬起了地板上的沉积物中的刺激性成分。
“花川丸”2号货舱内的油桶和水泥袋,来源:Michael McFadyen's Scuba Diving Web Site
“花川丸”的主桅杆保存的非常完整,甚至都没有倾斜。但是她的上层建筑却已经徘徊在了坍塌的边缘或者是已经坍塌了。在前部上层建筑,船桥已经向船艉的方向倒塌,不过在这里依然可以找到被珊瑚包囊着的车钟。上层建筑的上两层现在因为坍塌或严重的倾斜已经不再适合进行穿越,潜水员只能从门窗里窥视一下那些曾经的著名看点。如果进入下层穿越的话,目前还可以找到一处挂满了电线和通讯设备的电报室。在其它位置底部的沉积物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写有轮船公司名称的瓷盘和文物。
车钟,来源:
Bonnie Pelnar
“花川丸”的后部上层建筑也同样并不稳定。它顶部的烟囱和其他设备现在也已经向后部倒塌。在烟囱后边还有一座奇特的气缸状的,用于增加锅炉压力利用率的设备。从顶部的引擎室天窗或者从建筑内部的通道都可以穿越进入引擎舱。“花川丸”的引擎舱里有许多栅栏式隔板和梯子,导致留给潜水员施展的空间比较局促。更致命的是,这里的沉积物非常难以沉淀。如果一旦有人不小心扬起了沉积物,可能一两天之内引擎舱的能见度都无法恢复。因此强烈建议有意穿越“花川丸”引擎舱的潜水员一定要拉绳布线。
“花川丸”的引擎舱内极易丢失能见度,后果很严重,来源:Yahoo! JAPAN
与当时的其他货船类似,“花川丸”的后部上层建筑被主要用于船员的生活区。在上边一层可以看到原本的木制隔断已经严重腐烂。在这里可以找到一座烤炉,一个巨大的炒锅(欧美人不太熟悉大号炒锅,所以对它很感兴趣)许多酒瓶和瓷器。在这里仔细留意还可以发现很多木制部件都依然保存了下来,比如木制甲板。
穿越到再下一层的建筑中,这里同样也因为隔断破损而连成了一个大房间。在正中间有一处方形的建筑,从这里可以直接穿越进入下层引擎舱。在方形建筑的后部曾经是“花川丸”的官厅,这里除了一座水槽以外,还可以在淤泥中找到不少餐具、茶壶和瓷器,上边都画有“川崎汽船”的标记。据说淤泥中偶尔还能找到没有清理干净的人类骨骸。在这一层的中部,有一间储藏间里可以看到堆满了酒瓶。而在右舷侧的一个房间则可以找到洗手间和日本人泡澡用的汤池。
上层建筑内的洗手间洁具,来源:
Yahoo! JAPAN
“花川丸”后甲板上的第3、4号货舱同样都装满了油桶,它们顶部的单层货舱盖还留在原处。穿越在最后部的艉楼里,经过许多绳索、炮弹壳、一些马灯、一具灭火器还有几枚深水炸弹之后,可以在最后方发现一具备用的轮舵。在艉楼的顶部,照例是临时安装的艉炮平台。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到了1943年海军库存的像样一些的旧火炮都已经枯竭了,“花川丸”的这门艉炮的炮管短的令人惊讶。随着艉炮平台的不断坍塌,平台附近一个打开的舱口变得越来越容易通过,从这里也可以直接穿越到艉楼内部。最后注意不要错过舱口旁边的一支精美的铜制马灯。
艉楼里的备用轮舵,来源:
Steve Evans
精美的马灯,来源:
Chris Crumley Photography
作别了独自在“蓬莱宫中日月长”的“花川丸”,访客们还要踏上长长的回家的船程。不知道这时,在大家的笑语中,是否会有人想起长生殿里的誓言?
小贴士:
早在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航运能力对国家总体战争潜力的巨大影响。
在1937和1938年,日本先后出台了《临时船舶管理法》和《国家总动员法》,使得政府可以控制民间船舶的建造和运用,为长期战争作出准备。
1939年,为了统一工艺和设计标准,在必要时可以迅速提高船舶产量,日本“递信省”(大致相当于交通部,负责管理日本的邮电、通讯、海事事务)正式发布了“平时标准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