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育蓝皮书专家、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
多年前谈论健身,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是:“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当前朋友间谈论健身,会不自觉聊到哪个朋友跑了几个全程马拉松、哪个朋友每天坚持走几万步、哪个朋友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自行车还是羽毛球。
从健身意识的觉醒到健身成为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事实上的自然转换更接近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从设立全民健身日到《全民健身条例》出台,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应运而生,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层次推进也一路走得步履坚实、稳健通畅。
健身,就个体而言就是一种渐成潮流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则无疑带有在宏观层面倡导、推动之意。倡导全社会健身意识的觉醒,推动为个体健身搭建宽广平台、提供多元服务,实际上就是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责任所系、使命所在。
在倡导健身意识觉醒阶段,展示万人打太极、社区扭秧歌,都不失为一种应时应景的工作方式。即便是搞了很多并不能为不同年龄层次健身人群所用的健身路径,也还是对没有合适健身场地的老年人形成诱惑。及至健身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也就意味着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要为高涨的健身需求提供相匹配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而从当前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身边的组织、身边的活动、身边的赛事、身边的场地,还是身边的健身指导、身边的健身文化,应该说相比以往已有长足进步、但距离充分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确立,意味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的发展逻辑,已经有了国家战略的坚实支撑与运行机制的保驾护航。而将全民健身工作真正转化成惠及亿万群众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其基点就建立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上。
出实招、办实事、促实效,这是新时期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鲜明特色,当然也是人们收获更多健身便利的依托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