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些像“刺猬”的人。
他们用指责武装,用批判代替。仿佛只有否定、指责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这种“指责模式”不仅让关系陷入冰点,更会不断吸食自己的能量。
是否想过,当我们举起指责的矛时,刺伤的究竟是谁?
指责,是未被疗愈的“内在小孩”在呼救。
指责从来不是单纯的沟通方式,而是一种低能量状态下的自我保护。
去年7月份,在我的心智突围班,一位学员向我倾诉:“田老师,我明明很爱妈妈,可一听到她唠叨我就忍不住发火。”经过对话探寻就会发现,她的愤怒背后藏着童年的委屈——母亲当年的指责模式,在她心里种下“我不够好”的种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87%的指责者存在“自我批判投射”,你厌恶他人的某个特质,往往是因为你无法接纳自己内在相同的部分。
就像有些对下属没耐心的女老板,她苛责的其实是童年被父亲否定“反应迟钝”的自己。
没有人能毫发未损的走出童年,只有理解了我们行为模式来源,就有了去更改它的方向。就像被细链拴住的大象,成年后它早有能力挣脱,却困在幼年的恐惧里。现在,
你就是自己的训象师—你有权解开锁链,走向更辽阔的草原。
过去不过去,未来就不会来。
指责的效果是短期错觉。
我曾观察过两类领导者的办公室:
指责型领导
:员工进门时战战兢兢,出门时垂头丧气,团队创造力冻结如冰;
赋能型领导
:员工带着困惑进来,带着方案离开,整个部门生机勃勃。
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指责环境中的员工,工作效率下降43%,主动离职率提高2.1倍;而对指责者而言,也没有好处,习惯性指责者罹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7倍,因其持续消耗意志力对抗指责后的自责和愧疚。
有些家长和领导认为自己是批判式赋能,殊不知指责、批评下的短期高效能是一种错觉。
用指责换来的表面服从,实则是透支彼此心力的高利贷
。让彼此能量越来越低。
改写陈旧版本的信念。
从“对抗”到“理解”
那位与母亲关系僵持的学员,当我引导她看见“妈妈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时,她突然泪流满面:“原来她不是不爱我,而是不会爱。”当我们能像考古学家般挖掘
他人行为背后的系统成因,慈悲心自然升起。
原来她当时能用的最好方式就是严厉,因为她自己也没被温柔对待过;
原来她拼命挑剔是怕你重蹈她的覆辙;
用“高格局”对冲“高地位”
面对权威指责(如父母、领导),你的格局高度决定关系温度。
我们可以试着在内心完成角色转换:
- 从委屈的女儿,升级为理解包容“母亲的母亲;
- 从被训斥的下属,切换为“我是可以教练、影响老板的员工”。
“更新”自己的反应程序
王阳明有句话叫作:“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当在再次面对情绪方兴未艾、即将爆发之时,有意识地用仅剩下的那点理智启动省察
程序:
我这是怎么了?我要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办?
当再次面对类似场景,刻意设置觉察3分钟:
- 暂停,深呼吸5次,给自己一点时间,也阻断自动化反应;
- 转念,“TA的指责是TA的课题,我的回应是我的修行”;
- 赋能,用“我看到你希望……”替代“你又错了……”
我们永远可以用更优雅的方式回应。
【成长指南】
1. 今天起,记录每次指责冲动前的身体反应(如胸闷、握拳),这是觉察的起点;
2. 对最常指责的人做一次“系统扫描”:TA的成长中有哪些可能塑造此模式的关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