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全网快资讯  ·  元宵节的20句祝福语,句句暖心! ·  昨天  
响水零距离公司  ·  响水年后新岗热招!月薪5000+交五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钱颖一: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一) | 正略名家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7-12-09 15:46

正文



赵民微分享
文学/评论/经济/故事/生活
关注

作者 | 钱颖一

来源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现代大学治理是现代教育治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用经济学作比喻的话,教育与大学的关系有如经济与企业的关系。经济治理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企业治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地说,是1993年提出的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后者涉及到股东、债权人、政府等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类似地,大学治理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外部治理涉及到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包括校友)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聚焦于大学的“内部治理”。

大学的内部治理涉及两类问题:一是学术问题,二是行政问题。学术问题是大学特有的问题,与企业不同。企业为顾客生产,顾客是企业效益的最终裁判。大学的产出是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学术问题就包括学术研究规范、标准的建立,对教师学术水平的判定,对学生学业规范的确立和评估等。大学中的行政问题涉及大学内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与企业相似。当然,行政问题与学术问题有关联,比如学科设置问题关系到设立哪些院系、重点支持哪些学科,规模大小等,就要依赖学术判断,但是最终还是资源配置问题。

大学内部治理的第一个原则是在学术问题上必须“教师治学”。教师治学的含义是学术问题应该由教师决定,即由教师组成的委员会或教师大会根据一人一票的民主投票结果作为学术判断的根本依据。教师治学的内容包括各教学项目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学生学业水平的判定,教师研究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的评价,教师聘用和职称晋升学术标准的制定和评判等问题。在教师治学下,教师发挥在学术问题上的决定性作用。

教师治学中有两个重要元素,都是企业中没有的。一个是同行评议。同一学术领域和教学项目中同行的推荐信、评价信、评估报告是教师在学术问题上做出判断的重要信息来源。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制度,但是也是唯一可行的制度。只有在大学,你信任你的同行竞争者,你会让你的竞争者来评价你的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项目的质量。也只有在大学,你培养的学生去与你竞争的大学工作,你会感到自豪。二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获得客观的学术评价的前提。如果没有学术自由,那就不可能有可信赖的学术评价,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治学。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治学”的概念比“教授治学”的概念更为恰当。教授(professor)在中国通常是指正教授,而教师(faculty)则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当然,资深教师(正教授和获得长聘的副教授)由于学术水平和声望整体较高,所以在治学中要发挥更大作用。不过,年轻教师虽然经验不足,水平差异较大,但是他们活跃在研究最前沿,其中的优秀者引领未来学术方向。学术问题不仅有关今天的研究成果和今天的培养方案,而且关系到未来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生一生成长,所以教师治学必须要有年轻人的参与。

大学内部治理的第二个原则是行政问题应当“职业化管理”(professional management)。职业化管理不是民主化管理。在行政管理问题上,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大学与企业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内部组织应该是科层制管理的。其次,大学中的绝大多数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应该是全时的职业管理者和职员,第三,管理者的选择应该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

正是因为行政问题应该职业化管理,“教授治校”或“教师治校”就不合适了。社会上呼吁大学“去行政化”的初衷是对大学“行政化”的不满。正如前面所说,在学术问题上必须“去行政化”,必须“教师治学”。但是,泛泛讲大学“去行政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学作为一个现代化组织,其行政问题只能通过行政化管理。其实,企业管理民主化也没有多少成功的例子。这其中是有道理的。大学与企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学中有学术问题,而企业中没有。但是在行政管理上,大学治理与公司治理都应该职业化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