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蒙。
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号:运营军火库。
编辑:Juvae
欢迎到早读课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朋友圈总是流传着太多的书单推荐文章,比如《财富》75本商业必读书,《给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书单》,《2016年亚马逊图书销量Top100》,可以看出我们都自称自己爱学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都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老师给我们准备好教材,布置好作业,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学习”!所以书单类的文章在网上传播量极大...
当我们到了大学,一个及其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以及当我们开始工作,我们有了很更多自己的空余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如何去学习?甚至是如何高效学习呢?
我建议各位 朋友们要先学 学习学,即先学会如何学习,再开始学习。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要用学习上的勤奋掩盖自己学习方法上的懒惰。
这篇文章就是分享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论。
不要做勤奋的懒人
本篇文章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目标导向(选书)
第二,多元角度(读书)
第三,记笔记 (练书)
1 概念先行
2 举一反五
3 知行合一
4 刻意练习
首先,我想要说一下读书与学习的关系。
我们学习的手段有很多种,例如我们可以去参加培训,如今各行各业都会有大量的培训课程,线上线下都有,我们可以去选择高质量的课程去学习。我们也可以申请一些商学院去上课。还有,其中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你要学习领域内的专家手把手教你,对不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的学习手段要根据我们的学习目标来制定
。这和带兵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的作战目标是准备和敌军来一次大决战,那么你就学习项羽,破釜沉舟,把锅碗瓢盆全砸了,带上全部军队,全部武器和敌军一决雌雄。如果你的作战目标是执行特别任务,那么你只需要派上特种兵部队就可以了,是不是?
但是以上提到的种种学习方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成本比较高,负担不起。而
通过读书来学习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性价比最高,门槛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
。
目标导向原则
接下来,我的分享内容更多与读书 相关,首先读书之前要选书。
选书就要选行业内领军人物的书!
为什么说要目标导向式的选书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那不是很危险吗?面对知识的汪洋大海,不要迷茫,
我们要去划定自己的学习范围,去学习当下最需要学习的那些领域的知识
。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朋友说自己很迷茫。其实,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的认知 和 自己的认知很少。就如同你走进了一片茫茫大雾的大森林,你看不到森林里有什么,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所以要解决迷茫的问题就要多学习,了解这个社会,多多实习,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如果是你目前有
求职,职业选择相关的困惑
,你就多去找几本求职类的书籍来读,比如《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多去找几份实习做做,向与自己专业,职业相关领域内的前辈请教。
如果你现在想要
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提升
,那么目前最好不要总是读文学类书籍,你最需要的是
多读社科普智类书籍,多读商业财经类书籍
。文学书,任何时候读都不晚。
如果
人际交往有困惑
,你就读读人际交往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人性的弱点》。
比如我本人目前的求职意向是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位,我目前的阅读范围就是互联网,运营干货,营销思维,产品文案、销售型文案,数据分析等相关的书籍。
首先,好书永远不要只读一遍!原因很简单,因为书的内容不会变,你会变。随着你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的增加,你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角度就会变了。比如大二时,我读了社会心理学《影响力》这本书,我最近三年每年都会重读一遍,温故而知新,每读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
多角度读书的第一个维度是:
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
苏轼认为读书应该采用
专一目的、反复阅读
的模式。
比如,带目的a读第一遍;带目的b读第二遍;带目的c读第三遍;带目的d读第四遍……苏轼读《汉书》的过程是: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汉书》已被他彻底读烂。
我在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这本书时,就是这样做的。我会从文案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思考Slogan的写作套路,及挑选出书中的超级话语反复琢磨。我会从营销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思考营销传播成本,思考有哪些营销策略,营销战略。
就像你不可能同时做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一样。
阅读时,读者的潜意识只会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一道门,不能使所有知识一并涌入,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方面的信息。
角度决定视野
多角度读书的第二个维度是:
分别从第三方人称(旁观者)的角度去读书,和从第一人称(即作者)的角度去读书。第三人称,从你的角度,你的逻辑,你的经验,你的背景去读书。从第一人称,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作者人生经验的局限性及独特性,从作者的角度想ta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论?
为什么说多角度的去读书?举一个建筑的例子。同样是一座建筑,你从它的正面去看,会看到一种轮廓。当你进入建筑内部去看,你又会看到更多的轮廓。当一名历史学家向你讲解完这栋建筑的历史,给你讲同一历史时期其他建筑的风格之后,你又会对这座建筑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不记笔记不读书
第一部分 概念先行。概念是认知世界的基石。
天地之初,一片混沌,就是因为没有命名。
有了名字,才有了万事万物
。同样的,每一个知识点,道理都需要名字,概念就是名字。
回忆一下,我们中学数理化课本里 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个定律,最终都是命名成一个概念,例如“勾股定理”“牛顿第一定律”等。
概念本来就是人们用来沟通的工具和语言。
比如,两个数学家在讨论几何问题,一个数学家在说: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边的平方,得出这个斜边是5.这样岂不是很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说:根据勾股定理,斜边是5。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不是瞬间提高了吗?
比如,我一次在《影响力》这本书看到“认知对比”这个概念时,很震惊!就把这个概念记在笔记本上了:知觉对比。并简单的写下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人是一个及其善于比较,对比的动物。
第二部分 举一反五。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举一反五的意思是
我至少要找出关于这一个概念的五个使用例子出来
,原则上是越多越好。每次我看到一个有价值的概念或知识点,我都要去思考有什么样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也就是说 从多个角度举出大量的例子,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概念。从记忆学的角度看,你能找到越多的例子,你就会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越深刻!
对于,知觉对比 这个概念。我会去思考和寻找有哪些例子呢?
第一个角度是视觉方面的应用。
电视广告,及各种网络上的卖减肥药,各种祛斑,美白等商家都会用一个成交率非常高的营销策略就是:用客户使用过产品前后的对比图!另外,只要你细细观察,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知觉对比”技巧的应用。
使用产品前后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