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原文文献出处:
Commentary to: JohnAmos Comenius, “Prima Philosophia,” in
OperaOmnia
18 (Praha: Academia, 1974), 9–34,
其后维拉·希弗诺瓦(
VěraSchifferová
)发表了三卷版的《帕托喀什的夸美纽斯研究》收录此文:
JanPatočka, “Komeniologické studie III,” ed. V. Schifferová (Praha: Oikoymenh,2003),pp. 232-242
。帕维拉斯博士首先将此文译成英文,后由贺腾先生从英文译成中文。感谢帕
维拉斯博士给予本刊授权中译版权。
作者,雅恩·帕托什卡,
1907-1977
,捷克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晚期学生,因其现象学和历史哲学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Jan Patočka, 1907-1977, Czech philosopher,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henomen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
英文版译者,皮特·帕维拉斯,捷克西波西米亚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捷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夸美纽斯研究及早期现代思想史系博士后(
Mgr. Petr Pavlas, Assistant Professor of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West Bohemia in Pilsen; PostdoctoralFellow of Department of Comenius’ Studies and Early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 Czech Republic. Email: [email protected]
)。
中文版译者,贺腾,波恩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
HE Teng,Doctoral Candidate,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 Universität Bonn, Bonn
)。本文译自帕维拉斯博士的英译本。
超验与范畴
雅恩·帕托什卡
(
Jan Patočka
)
皮特·帕维拉斯(
Petr Pavlas
)
/英译(
trans.
)
贺腾(
HE Teng
)/中译(
trans.
)
摘要
:本文简要展示了夸美纽斯的形而上学改革计划。本文指出且论证了库萨的尼古拉对夸美纽斯的影响,也说明了夸美纽斯异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地方。此外,本文分别介绍了夸美纽斯的偶性学说、超验推出偶性学说以及实体学说。最后,本文介绍了夸美纽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夸美纽斯;形而上学;偶性;实体
Transcendentalia and Categories
Abstract
: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Comenius’ plan of metaphysical reform. Itpoints out the Nicholas of Cusa’s inspiration on Comenius and Comenius’difference from Aristotelianism. Further, it presents Comenius’ doctrines ofaccidents, of derivation of accidents from transcendental, and of substance.Lastly, it sheds light on the influence of Comenius.
Keywords:
Comenius; metaphysics; accidents; substance
当全人类所普遍信奉的宏伟构想初创之时,具体的改革方案也应运而生。同样,这位刚满
40
岁的年轻人想要改造人类整体,他提出了与普遍计划有关的具体构想。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实际地推进和完成这些计划。夸美纽斯(
Comenius
)的努力故而最终没有成为乌托邦式的幻想:难以实施的整体精神却在具体的观念里得到了保留。尽管整体的计划具有无限性,但是它缺乏灵活性、适应性以及具体观念所需要的时空条件,故而无法获得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真正形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夸美纽斯计划的特有成果
——
教育与教学的改革、实用的语言教学、部分内容如物理学或形而上学的改革
——
被纳入了整体之中,使之可以短暂地持续。相反,普遍的、难以实施的想法很难推进,其问题的产生多于问题的解决。
形而上学的改革计划只是这些具体想法中的一环,且在泛智的整体(
pansophical whole
)中占据着合适的位置。正如夸美纽斯所比喻的那样,它作为导论可以视作通往建构本身的“大门”;而且此计划应被简化、统一并整合到以往的努力之中;此计划也有普遍的泛智的特点,其成果在于阐释了传统哲学问题是如何被处理的。
在夸美纽斯的学徒时代,亚里士多德主义在新教的德国大学,尤其是路德和加尔文大学里复兴。尽管
17
世纪诸多的杰出思想家的研究旨趣从形而上学转到自然、数学关系以及具体的历史和法学问题,然而经院哲学改进过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而上学框架作为一切思想的根基并未受损。沿着这条线索来看,
16
世纪西班牙学者广泛、系统且彻底的著作把西班牙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欧洲大陆。众所周知,笛卡尔主义者以及德国新教学院的哲学家们都没有脱离此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夸美纽斯在这个方面没有遵循惯例
——
尽管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相比,他宣扬了亚里士多德主义
——
但是他追随了更为古老的传统,即库萨(
Cusanus
)。
夸美纽斯在形而上学上的努力与现代以来的形而上学的趋势(比如笛卡尔式的)没有太多共同点:形而上学应该尽可能是清楚的、明白的和先天的。(“实践”意味着为伦理和宗教的目标服务。)与此同时,夸美纽斯也没有如从笛卡尔开始的同时代哲学家所做那样,尝试进行全新的、主观的、人类学的以及在这个意义上非神学的转向。但是,他也没有返回到经院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他努力在形而上学的客观性之中加入神秘
——
新柏拉图派的方案,从而使其具有了基督教根本的特点:三位一体的方案(
the Trinitarian scheme
)以及其后七天的方案(
the hebdomadalscheme
)。
参照“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的数字上的特性指出了哲学上的先行者
——
库萨。但这样的证据还远远不够,内容上的标准更为重要。夸美纽斯旨在给出基督教的解释,并结合了亚里士多德与新柏拉图的方案。在宗教改革的大环境之中也易见到苏亚雷斯形而上学(
Suarezian metaphysics
)的影响。以“普遍意义上的存在”(
entis in genere
)
[1]
为目标的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存在表述为某物以某种方式是(存在)而且能够被认知”(
ens dicitur, quicquid est et sciri potest, ullomodo
)
[2]
,这样的定义并不常见(这其中包含了对虚无[
nihil
]的反对以及对客观概念[
conceptus obiectivus
]的强调)。但他的“存在”(
ens
)概念仍比苏亚雷斯所定义的更广,苏亚雷斯不仅排除了“虚无”而且也排除了“理智存在”(
ens rationis
)、“否定”(
negativum
)以及“虚构”(
fictum
)。定义“存在是某事物或是某种东西”(
ens dicitur res et aliquid
)
[3]
是苏亚雷斯所强调的
[4]
。不过对此早有论述,尤其是路德派的形而上学著作(例如:雅格伯·马蒂尼(
Jacobus Martini
)
1603
[5]
,阿尼萨乌斯(
Arnisaeus
)
1606
[6]
等等)。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普遍性的重点在于“第一存在”(
ens primum
)以及“源自第一存在的存在”(
ens primo ortum
)之间的对立(神
Deus
与受造物
creatum
)
[7]
。这是“存在的种类”(
species entis
)学说的基础。这个文本预设了“普遍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generalis
)与“特殊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specialis
)之间的区别。路德派的形而上学为此奠基,而科尼利厄斯·马蒂尼(
Cornelius Martini
)正是其开创者(
1597
)
[8]
。但是,作者却提出了与德国形而上学家略有不同的有关分类的问题。他区分了四个部分,而非以往的两个。第一部分回答了问题“存在有何共性”(
Quid
(
entia
)
commune habeant?
)
[9]
,这是传统的“普遍形而上学”。第二部分,“何处存在差异?”(
In quo different
)
[10]
,这仍然属于普遍形而上学,但并非传统的方式(多个偶性
accidentia coniuncta
学说属于这个分支,它通常没有被当作为单独分开的形而上学)。第三部分是“特殊形而上学”。第四部分“所有事物的规则被称为原则或是公理”(
regulas rerum omnium, quae principia intelligendiitemque axiomata dicuntur
)
[11]
,比如演绎和论证的原则。
于是,此文本有一个大纲,虽然我们对具体的解释有所好奇,但它从未给出这样的解释。现在需要追问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下,什么是创新的呢?答案是非亚里士多德式的精神。与严格的亚里士多德文本相比,基督教神学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在亚里士多德的文本里仅存在“第一存在与受造物”(
ens primum et creatm
)与“自然神学”(
theologia naturalis
)的区分。但是,我们的形而上学具有神学的特点。它引用了《圣经》
[12]
并追随了三位一体论。在苏亚雷斯那里,超验的三位并非涵盖在三分论之内。相反,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一个三位体系的大纲:
1
):“本质属性”(
Attributa essentialia
)被“发展”为
9
个偶性;
2
)三个实体原则:“单纯实体”(
substantia simplex
),“更为复合的实体”(
substantia magis composita
)以及“更精神的实体”(
substantia magis spiritualis
)。
[13]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偶性学说。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已经对其有所说明(“普遍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generalis
]作为“适用于所有事物的共同原则”[
principia communia, in quibus omnia congruent
]的学说)
[14]
。本质属性(
attributa essentialia
)成为偶性的情形应该被理解为“神圣的痕迹”(
vestigium divinitatis
)
[15]
,其在先的一致(
pre-unity
)“在受造物中被解释和推导”(
explicitur et contrahitur in creaturis
)
[16]
。三位“质料(
materia
)
—
光(
lux
)
—
精神(
spiritus
)”分别是以下三个方面的代表:
1
)基质的决定;
2
)就质而言的积极偶性;
3
)连接“运作”(
operating
)的偶性。它们被划分为特殊的实体且代表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上升。
由此可见,“普遍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generalis
)与“特殊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specialis
)并非对立,而是有着持续的关联。这些分支作为特殊形而上学的部分可能与物理学有关(从这个方面来看,寻求知识统一性的努力也是这个文本的创新之处。故而,宣称此文本没有泛智论的论断并非是正确的)。这表明他的形而上学在总体上回应了新柏拉图的方案,从太一流溢而出而且通过物质的逐渐精神化而返回到其中。因而,尽管这个文本具有亚里士多德的框架,它却包含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内容并且具有新柏拉图主义的特点。此外,文本里各处可见三分论,且导向了受造物的七天(七天在这里并没有被强调,但是事实上是呈现的)。
从这个大纲的强度以及内容来判断,苏塞克(
Souček
)
[17]
认为这是夸美纽斯的著作是毋庸置疑的。但杰出的夸美尼斯学者亨得利希(
Hendrich
)
[18]
对苏塞克的观点表示怀疑,尽管他也认可此著作的第三章参考了莱时诺(
Leszno
)和三本原(质料
—
光
—
精神)。从夸美纽斯的物理学便推断出《教学论》(
Didactics
)以及《语言学入门》(
The Gate ofLanguages
)
的作者。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两个新的理由:首先,作者所认可的
9
个偶性能够在
1951
年特恩布尔(
Turnbull
)所编辑的《开放的小门》(
Janua rerum
)的初稿中逐字逐句被找到。
[19]
尽管在偶性的列表里,很大一部分仍是传统的,但其中一部分已经不是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关系、位置和占有”
(
πρός τι
,
κε
ῖσθαι
,
ἔχειν
)
[20]
,而是以往未有的三位:“秩序(
ordus
)
—
效用(
usus
)
—
爱(
amor
)”
[21]
。此外,质(
quality
)与“行动”(
action
)和“被动”(
passio
)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注意的对应关系,夸美纽斯由此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截然不同。其次,所有这些三位的起源都是支持真实性(
authenticity
)的论证。倘若偶性能够被解释为与超验的三位相一致
——
如果十范畴(一个实体
+
九个偶性)可以解释为对“三位一体的说明”(
explicatio Trinitatis
)
[22]
——
那么,库萨的著作极有可能是灵感的来源。但是,在哪一方面,同时代的思想家也可被认为是这种类型的呢?
库萨的文本最有可能被视作是夸美纽斯灵感的来源。《论能者》(
De posset
)
[23]
(或别的著作)解释了神圣的存在如何是三(尽管库萨经常使用“一(
unum
)、公正(
aequum
)、关系(
connexum
)”
[24]
或是“可能性(
possibilitas
)、现实(
actus
)、关系(
nexus
)”
[25]
,神圣的位格与“一(
unum
)、真(
verum
)、善(
bonum
)”这些属性联系在了一起。
[26]
进一步来说,它解释了如何从上帝的统一性中“说明”,字面来说,“摆脱”(
is unloading
)或“分离”出所有的创造。诸如实体、质等等是上帝中的上帝,但当它们分派在创造物中时便变成了世界。库萨在《有学识的无知》(
De doctaignoranta
)之中写道:“因为,如同《论推测》(
De coniecturis
)
[27]
里所指出的,第二个一(位于第一的、绝对的、三位的一之后
——J.P
)是十位的而且统一了十个范畴。宇宙是一,借助十位的对立可解释首要、绝对、简单的一。”
[28]
同样的观念在《论球的游戏》(
De ludo globi
)
[29]
也得到了解释:球的游戏总共有十个圆圈,通过九个圆能够达到中心。同样地,通过九个范畴也可达到实体。数字表明了
1
与
2
的差别。同理,
2
,
3
…一直到
10
都是不同的。因此
10
是所有数字的终结。偶性可以被划分为
9
个普遍的种属,而且对实体的核心含义有所贡献。所以,偶性与实体一同解释了原初的三位一体;尽管库萨的作品里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达(
expressis verbis
),但是他将偶性与个别的超验属性加以类比的观点已经很明确。夸美纽斯仅仅只是展示了库萨的想法,即如何用十范畴解释一。它展示了十范畴表(存在[
ens
]
=
实体)。
尽管《开放的小门》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包含“存在(
ens
)
—
超验(
transcendentalia
)
—
偶性(
accidentia
)”,然而其中仍有新柏拉图主义的成分。因为它认为所有的本体论的体系都是三位一体的创造。看起来,作者似乎承认了这个方案有不合适之处,因为这会缩小超验的适用范围。然而,超验变得与“存在”的普遍性是一样的。比如,它们与实体和偶性两者都必须具有关系。
尽管如此,有趣的地方在于从超验得出偶性。这受到库萨的三位“能力(
posse
)
—
行动(
actus
)
—
关系(
nexus
)”的影响。偶性的三位第一个决定量是基质性的,第二个三位的决定量与现实性有关,三位的第三个是“善”(
bonitas
)的不同模式。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到库萨对他的启发。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显示出的三位的推演完全是夸美纽斯在其他地方处理三位的方式:他不仅展示了某些事物可以反映出神圣三位一体,而且也从一推导出其他。他从一个三位推演到另一个三位。
此后,在《开放的小门》之中,数字上的计划仍继续推进。但并非是三位的方案,而是
7
天的方案。受造物有
7
个种类。物理中的数字
7
同样也是(物理实体)。但是与此相反的是,数字
3
是神性的象征(因为
1
就是
3
),数字
7
是瞬间、时间性以及受造的象征:正如库萨在作品《论推论》里声称整体的时间具有类似
7
的结构(所有的时间以
7
的方式不断出现)
[30]
,而且他也在《论推论》之中展示出数字
7
是创世的象征。
夸美纽斯的《第一哲学》(
Primaphilosophia
)
展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观点。此书的写作时间晚于《先声》(
Praecognita
)
。相比物理学的三位“质料(
material
)
—
光(
lux
)
—
精神(
spiritus
)”而言,《第一哲学》在形式上已经成熟,而《先声》这本书里仍是老的形式“大地(
terra
)
—
光(
lux
)
—
天(
coelom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如何谨慎地得到与泛智论努力有关的结论。约瑟夫·亨得利希(
Josef Hendrich
)认为他的著作里没有显示出泛智论的观念;尽管我们清楚地看到夸美纽斯已经在《先声》中有了形而上学的计划。当然,在《先声》这部书中引用了《阐明》(
Dilucidatio
),但是这里的引用只是附言里的内容,三位的较老的形式悄无声息地保留下来,而且留下证据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完成时间。
然而,如果这部著作由夸美纽斯所写,那么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物理学》里表达哲学思想的一部著作。物理学起初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在《第一哲学》里已经有了关于普遍的概念。受造物的七个等级已经在那里被展示。一些名词(气体[
substantia fluxa
]
[31]
而非水气[
vapors
]
[32]
)与之后的物理学是不同的。盐、硫磺、(水银?)
[33]
与铁、石头
[34]
以及凝结的果汁
[35]
放在一起。但是在《物理学》之中是质(
qualitates
)。当夸美纽斯考虑物理学在他的泛智论体系之中的位置时,主要的原则已经被给出;然而,在阐释的时候,个别的等级可以得到一些其他的形式。于是,这个文本的写作时间处于《先声》与《物理学》完稿之间。
现在,我们讨论实体学说。这与超验学说以及超验推论偶性学说同样重要。
在夸美纽斯看来,实体具有三个“本原”:“
[1]
被动本原,实体由此产生,是
质料
或烟雾
;
[2]
积极本原形成了实体,是
光
;
[3]
指导性本原,通过离散的
精神
包含且掌控所有”(
I) principium passivum, ex quo substantiae fiunt =
ὕλη
, materia seu caligo; II), principium activumsubstantias informans est lux; III) principium directivum spiritus per omniadiffusus, omnia continens et operans.
)。
[36]
实体的三本原没有亚里士多德的特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质料与形式的实体本原被划分为积极的理型(
eidos
)与消极的缺乏。同时,形式与质料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比如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共同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合作,才能产生个别的事物。相反,夸美纽斯所论述的本原本身就是个别的存在并且彼此之间没有分离。因为每一个个体以及整个世界都是有机物,严格意义上可以自存(
self-containedly
)。
有秩序的原则被称为世界精神或灵魂(
spiritus anima mundi
),它们存在于无秩序的被动的质料之中。就比如光(
lux
)或火(
ignis
)带来了运动、分别及对立。其中所蕴含的目的论与夸美纽斯的形而上学有关。这同样也是帕拉塞尔斯(
Paracelsus
)以及海尔蒙特(
Helmont
)的泛生命主义的基础。自量化及机械化学理论的奠基者罗伯特·波义尔(
Robert Boyle
)以来,这个奇怪的理论支配了现代化学。
无疑,阿尔施泰德(
Alsted
)以及他的著作《和谐物理学体系》(
Systemaphysicae harmonicae
)
[37]
对夸美纽斯的自然进程观点也有影响。他的观点旨在为新的实体理论奠基。在《化学物理学》(
Physica chemical
)
[38]
的部分,自然事件被整合到自然(
natura
)这个概念中。关乎自然的“定理”(
teoremata
)肯定也受到过夸美纽斯目的论的影响。阿尔施泰德认为“自然”(
Natura
)是积极与消极的束,同时也是全体的、指导性原则。
1
)
自然保存了善的特点而且指向了善。间接地。
(
Natura servat characterem boni, et cuncta in bonumdirigit, scil. Instrumentaliter.
)
2
)
自然无处不在而且保持同一。(
Natura ubique, et semper eadem est.
)
3
)
自然的运作不费力气、不会疲劳且不会衰败。
(
Natura agens non laborat, non fatigatur, nondeficit.
)
4
)
自然反对无限的进程。(
Natura abhorret a progressu in infinitum.
)
5
)
自然根据直线或是圆圈运作。(
Natura agit secundum lineam rectam, vel circulum.
)
6
)
自然给予官能以工具,反之亦然。(
Natura una cum facultate largitur instrumenta etvice versa.
)
参看夸美纽斯《论行动》中的格言:“每一个行动都要求对象、工具和动力。”
[39]
7
)
自然充满宇宙,不允许虚空或真空。
(
Natura universum replet, ut nullo modo inane seuvacuum admittat.
)
8
)
自然永远在运动。
(
Natura est in perpetuo motu.
)
9
)
自然给予万物以几何比例。(
Natura geometrica proportione jus suum unicuiquetribuit.
)
注释里写道:“所有的事物在三之中,在开端、中间与结束中,即在本质、潜能与运作中得以完善。”
10
)
自然使得他的子女死亡。(
Natura interitui suos natos destinat.
)
11
)
自然综合一切事物……不仅是相似的,而且不相似与相反的事物也被完美地并列。(
Natura omnia colligavit … Neque enim similia solum,sed etiam dissimilia et contraria mirum in modum juncta sunt. Contraria quidemjuncta sunt genere subjecto, et permixtione…
)
由此来看没有泛和谐精神的回响吗?
12
)
通过相反与合适的比例的等同,自然孕育了万物的一致。(
Natura contrariorum aequatione congruentequeratione consonantiam rerum parit.
)
阿尔施泰德用注释补充了这一“定理”(
theorem
),对实体理论以及库萨的炼金术的来源都具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