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边很多人忙着做“双十一省钱攻略”,不停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加到购物车,领券、入会员、凑单……试图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最后省了多少钱不得而知,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事晓晓昨晚在各个电商平台,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精挑细选,最终加起来花了一万多元。事后发现自己晚饭还没吃、澡也没洗,突然觉得很心累:“怎么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心满意足呢?”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样,觉得压力大,欲望过剩,不停地想买买买,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填满被过度的欲望控制,从而过上一种高焦虑、高冗余、高内耗的生活。一旦习惯这种模式,就会越来越难感到满足和快乐,想停也停不下来。但其实,快乐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快乐=现实-欲望(期待)为什么我们会被欲望控制?怎么才能避免欲望过剩,不迷失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了瞬间的满足感,便拥有快乐了吗?1、你以为的这种“即时快乐”,可能正在悄悄拖垮你。
1957年,学者凯瑟琳·蒙塔古在大脑中发现了“多巴胺”,后来的学者围绕多巴胺展开了漫长的研究,发现:当多巴胺让参与者体验到愉悦和享受,TA们会不遗余力地激活产生多巴胺的细胞。《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中将这些细胞称为“当下神经递质”,无论是大热天吃一个冰淇淋,还是买一件能取悦自己但不实用的奢侈品,都源于“当下神经递质”在产生作用。它看似能让人获取短暂的快乐,但研究者发现它跟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沉迷于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只会让我们因为过度品尝快感导致适应不良、认知失调,陷入迷失、焦虑、不安与痛苦中。有些东西会“冒充”快乐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往往难以察觉。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这本中提到:人们往往会将已经得到的好处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那些无需过多费力就能得到的好处,例如食物。正因为我们从不缺少它们,自然不会去想“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有”,就像每天都买一箱苹果的人,不会觉得丢掉一颗苹果特别可惜。一旦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机体就会遗忘、贬低这一需要,导致我们再想从中得到快感,就得付出双倍的力气。于是,欲望顺应而生:小时候吃一颗苹果就很快乐,长大后要一箱水果才能激活快感。即使吃不完,但就是想占有,这份动机使我们看不见已拥有的、而是热衷于追求想要的。我们并不需要很多,但需要通过占有很多来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好让自己不断得到浅层的愉悦感。于是,从一颗苹果,到一箱苹果,再到一车水果……慢慢地,人就过上了高欲望生活。高欲望引发的焦虑、内耗、压力和无助,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当我们感到“不妙”时,生活可能早就失控了。“人”象征着自律,“马”象征着享乐,自律和享乐想达成和谐,人就必须掌控住马,不让马脱缰。一旦马野了,超出人的掌控,就会放纵、失控,人想再掌控也毫无办法了。我们生活中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是在给“本我”提供能量。就像我一位朋友,5年前见她时,还在努力准备考研;5年后再见面,得知她考研过程中接触了直播带货,发现这个来钱快就放弃了考研,把挣来的钱拿去买了很多包包和鞋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后面她的直播项目失败了,欠了一笔债,才后悔自己之前没存点钱。想重新考研,却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了。这5年中,每一次的享乐,都在滋养她心里那匹“马”,使它越来越野,她整个人的状态也非常浮躁。后来她找到我倾诉:“为什么花越多钱,得到越多东西,反而越焦虑呢?”这可能是因为:不断膨胀的本我,把欲望“吹”大了,当我们生活只剩下欲望和享乐,留给自律和自我的空间就所剩无几。“你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前些年媒体铺天盖地鼓吹:爱自己,就要舍得给自己花钱。我有一位来访曾感叹:“大学毕业挣了第一桶金后,我全拿去买奢侈品,想补偿匮乏的童年留下的自卑;结果也没有更自信,买了一万元的,就觉得两万元的更好,越买越想买更贵的。”用满足欲望的方式克服自卑,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就像在填平一个无底洞,永远看不到头。“我不够好”,这个想法会使人没有力气追求幸福、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因为一个总是苛责自己的人,自我是虚弱的,没办法支持自己去熬过追求高层次需求过程中的种种阻碍。比如,从小被父母忽视、打压的女孩,会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长大后可能会嫁给人品卑劣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她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所以哪怕眼前的男人再差劲,但起码能让她得到想要的物质生活,短暂摆脱自我苛责。但其实,我们都要相信:即使你在过往的经历里没有体验过爱,也没关系,更不是你的错。每个人本身就值得被爱,前提是我们先看见自己的价值。可能有人会讲:“现在压力够大的了,还不能允许我们取悦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吗?”满足我们的需求本身没有错,可怕之处在于失控,让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欲望的无底洞。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很多时候,人生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不是因为所得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研究者在实验中放了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下都能得到食物,不多不少,刚好能满足老鼠的生存需求。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在食物里加入会令老鼠上瘾的物质,老鼠尝到甜头后一顿狂按,最终把自己吃撑死了。适度的欲望,能给我们提供动力;过度的欲望,会让我们迷失真实的自我。很多高欲望生活者,正是因为不知不觉上了欲望的“瘾”,错把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当成获取快乐、缓解压力、取悦自己的唯一方式。就像尼采说的:“人们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有些欲望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因为欲望原本就是人类心理结构最底层、最本能的部分,它的满足,能让我们的内在更加完整。首先,理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本我。“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小组里面有位网友细数了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居然只有50件,一个背包就能装走。△图源:枫糖.豆瓣《极简实践:女生到底需要多少件日用品》
因此,不受欲望左右的关键,不在于“严苛禁欲”,而在于认清真实需求,然后轻松“背”起自己需要的一切。如果你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不妨看看自己生活过的家都有些什么东西,每个角落有什么作用、意义,盘点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灵空间”的概念:如果感到心里乱糟糟、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就从整理房间开始。一点点找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感、归属感,内在世界也能变得井然有序,减少焦虑和不安。获取深层快乐的秘诀,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好好爱惜现在所拥有的。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错误补偿方式,时常会干扰我们看见真正的目标。书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提到: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当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才能拥有高效的生活。就像很多人试图“平衡”生活,其实平衡就意味着:我们还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比起平衡,此时更该做取舍,花点耐心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当下最需要什么。而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你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搞钱,于是创业做自媒体;但在过程中,你发现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更有成就感,于是转而学习心理咨询。把能量集中到自己最想做的事上,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你都能收获到很多美好的体验。想起有一次,当我对督导吐槽自己做得不够好时,督导说:“你做的那些,都是当时当下你能做的最好的。对你来说,没有比那更好的了。”这句话让我看到,每件事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命运的不可抗力,好到什么程度不是我能决定的。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做好该做的,哪怕不完美,也是我能为自己创造的最好的。想通并接纳这一点,我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就会发生改变,不会再因为过度担心,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给自己添太多无用的东西和不必要的烦恼。心理学家休·麦凯曾在《欲望心理学》书中提到“欲望-幸福”曲线:当一个人欲望很小的时候,只要一点小小的期望被满足,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可当欲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非但不会相应提升,反而会迅速跌入谷底。学会舍弃,懂得满足,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守得清欢。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说不定你会发现:现有的东西已经足够让你快乐。[1]. [美]丹尼尔·利伯曼.贪婪的多巴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2].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马淑璇,于诗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3].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罗伯特·约翰逊、[美]薇薇安·麦卡恩.《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八版)》.傅小兰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4]. [美]列纳德·蒙洛迪诺.《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董敏,陈晓颖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4.
一味地满足欲望,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满足,反而会不断消耗我们内心的能量,离快乐越来越远。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焦虑内耗,渴望摆脱现状,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参与免费抽书,补充心理知识,找到问题背后的心理成因;可以与群友温暖互助,减少内耗提升幸福感;还可以免费观看心理咨询师干货直播课,与咨询师实时互动,获得专业心理指导,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开启高质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