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考评季,全组都在狂卷废话文学,每个框框全部写满了。
一个键盘一双手,3小时创造3000字奇迹!”
小时候,喜欢打字的感觉,电脑上的打字小游戏,一玩就是一天。
当时心里想着:将来要是找个天天玩电脑、上网、打字的工作就好了。
现在梦想实现了,“你怎么不笑了?是天生就不爱笑吗?”
写过自评和他评的人都懂,职场考评就是废话文学的重灾区。
你永远跟不上评估表设计师的节奏,你永远不知道除了工作成绩之外,为什么还得评价自己有没有理解、怎样贯彻公司那长达千字的价值观。
更让人痛苦的是,这东西还得卷。
毕竟电光火石间,隔壁工位的同事已经写到了字数上限,眼睛里还露出一道诡异的光。
只有写到上限才是安全的,你轻轻地悟了。
有人不理解,干没干活,领导还能不知道吗,写这么多有啥用?
我们浅浅问了下作为“2024年新风口之一”的AI的意见——
“你别说,领导其实还真就不知道……”
不对,应该说——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环境中,管理层可能未能充分洞察到每个团队成员的具体贡献。
“在绩效评估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采用一种策略性的叙事手法,通过量化成果和突出关键成就,来增强自评的说服力。
同时也避免成为那些在绩效评估中被认为贡献最少的团队成员。”
震撼吗?将一句简单的话变成长篇大论、充满看不懂名词的小作文,这就是职场考评乃至互联网黑话的精髓。
它几乎成为了一种非常近似中文的小语种,不像正常说话,但说出来就看上去很厉害。
但这样说话,普通人真受不了。
“颗粒度”“抓手”“赋能”这些词,早被挂上了互联网的耻辱柱,自带喜剧效果。
可惜,领导是真爱看。
于是,互联网黑话陷入了一种“不说,领导难受;说了,自己难受”的尴尬境界。
直到A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
这种貌似不说人话、看上去又很高级的小语种,似乎正好是AI的舒适区。
AI不觉得尴尬,AI不觉得羞耻,AI只会爱你,就算你偷公司的水和电,AI也只会说:
“小傻瓜,你只是在寻求一种幽默或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对工作中资源利用的关注呀!”
AI真以为我在偷东西,还替我说话,AI好;
人用不道德的问题为难AI,人坏。
原来我只是在充分利用公司福利政策,太好了,下次还偷。
AI可以说是掌握了“为尊者讳”的精髓,无论是摸鱼还是聊八卦,到了AI这里,总能美化成看上去很厉害的术语。
什么事只要让AI一说,就轻轻地赢麻了。
打工人的一天,自然是从选一件丑到平时绝不会穿的衣服开始。
“这件好恶心,留着上班穿?”
不,是遵循实用主义的着装哲学,选择舒适又满足工作需求的着装,确保长时间工作中保持最佳状态——
这体现了我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对公司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
我开始工作日启动过程,但是面临着城市交通网络的高负载挑战,考验着我的时间管理策略和压力应对机制,也激发了我对个人通勤效率的探索。在这种环境下,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优化我的移动策略。
哦,我是说:
我出门了,地铁人好多,好烦,但我还是拼命挤上去了。
到了公司,去食堂吃点饭。
尽管公司食堂的质量似乎未达我的期望,影响了我的整体幸福感,但是有食堂吃就不错了。
AI宝宝,老师这次真的要批评你了,怎么能给公司提建议?
不是,这一切的方向是不是哪里错了?
我们期待的是,人工智能分担洗碗扫地等工作,人类有更多时间学习、创作。
现在,洗碗扫地烹饪等工作还是人类在做,但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学习、创作。
甚至修上了职场厚黑学。
但没关系,一开始拒绝AI的打工人,只有亲自感受过AI的好,恐怕才能真正体会到:
职场没有了AI,谁还把你当小孩人才。
当我将上班这件事简单概括为“开机,混底薪”的职场NPC日常时,AI会及时解释,这不是“混”——
这是一种确保经济安全基础上,深思熟虑的实用主义选择。
专注于保持基本收入的稳定,乃人之常情
当我将日常工作内容总结为“不是上网就是刷微博”时,AI又会适时出手:
进行网络信息流监控,为团队提供宝贵市场洞察。
用AI之前:对不起,我只会摸鱼;
用AI之后:我为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提供了支持和贡献,马上把老板的豪车送我!
怎么说呢?在互联网从业者们苦思冥想,如何弄清楚通晒、抓手、效能等名词的时候,AI的一小步,已是职场人的一大步。调整工作节奏——穿插思维休息——维持工作效能——提升职场环境适应性——反复调整试探后达工作负载平衡闭环。
从此摸鱼成了“积极的工作策略”,打杂也变成了团队中“多功能支持角色”。
重要的程度说不清,贡献的多少不一定
就连工位,这块被无数人定义为“思想和创意贫瘠”的土壤上,也能绽放出灵感之花;
哪怕方寸之地,都能为实现团队的“知识共享”添砖加瓦。
昔日困扰无数打工人的“到点下班没啥毛病,却总感觉有心理负担”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实践到点下班高效工作模式的今天,是为了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率的明天。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准时下班是好文明!
“周末不加班”这种可能被误与“工作内容不饱和”挂钩的态度,更准确的理解其实是:
在团队以效率优先和结果导向为工作理念的放下,我们鼓励专注提升工作质量,在关注员福祉的同时,让团队创造力更上一层楼。
AI老师的洞察之透彻、话术之精妙,连《甄嬛传》都能轻松拿捏:
“甄嬛面对‘私通、秽乱后宫、罪不容诛’这样的品牌危机事件,成功地进行了危机公关;
通过一系列策略性的行动,及时优化生存策略,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巩固了在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不仅展现了出色的用户反馈处理能力,还通过巧妙应对,提升了自己在用户心中的满意度。”
滴血验亲都能盘明白,打工人这点事儿更是不在话下。
抄周报,是内容复盘、迭代优化;
找饭搭子,是团队互动,增强凝聚;
说别人坏话,是在非正式场合分享对工作环境的观察和看法。
拒绝AI,理解AI,离不开AI。
话说到这种程度,很难不想要和AI达成一种基于兴趣和团队互动的友谊,顺便请AI替我上班(当然工资还是要打给我)……
对于职场人而言,拥抱AI达成工作“自动化流程优化”这件事,只有0次和100次的区别。
看看,这就叫专业——
懒不叫懒,我只是“避免过度消耗精力”;
打工不是打工,是专注执行,孵化创新;
骗钱不是骗钱,是种子轮融资;
画饼也不是画饼,只是进行市场验证……
“采用创业生态中常见的做法,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当然,AI比打工人还懂:要想日子过得好,“向上管理”少不了。
做出成绩的时候,绝对不能忘了,虽然什么也没干,但实际上有着卓越规划能力和团队引导技巧的领导:
AI宝宝,这次我真的要表扬你了……
一路互动下来,谁能不感叹一句:
人工智能老师,古希腊掌管互联网黑话的神!!!
不久前人们还在说:“一个非互联网人,第一次听到击穿用户心智这种话,会怀疑下一步就是爆炒用户脑花”。
到现在调侃互联网黑话之余,已经明白存在即合理。
“职场黑话”存在的原因,是职场中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至少当下还无法避免。
职场聊天,应该体面
但是和AI互动到最后,我却忽然发现:
“随便扔个想法过去,就有看不懂但很厉害的东西反馈回来”……这不正是老板和我之间的关系吗?!
好家伙,原来当甲方这么爽……
不过显而易见,我对AI也逐渐没有了最初的耐心。
它说的话我不想听,哪怕对我确实有用,我也会直接粗暴地打断它。
“我为公司提建议,老板让我别提建议,老实做事就行”的窒息环境,就这样发生在我和AI之间。
没办法,AI老师,人生下来就是要打工的,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只要沾上班味儿,就会被班儿全面侵蚀,再也回不去了。
你和我一样,惹到咱们,领导算是惹到棉花啦!
下次喂你两本职场压力纾解教程,你再调理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