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扑克投资家网站
文 | 潮汐社区领域运营团队,马也
转载请联系扑克作者君(ID:puoker)授权
饭点准时放毒,俨然成为了扑克产业志的一个特色。
今天的主角,是一种味道鲜美,市场广大,却长期供需错配的品种:对虾。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冷藏加工、育苗、饵料生产等产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病毒感染在全国各地开始蔓延,与此同时,水产工作者暂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措施,导致当时的对虾养殖业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因此,在水产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对虾病毒感染的成因及病害防治方法、并研究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开始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适应性养殖以及大面积推广工作;首先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的新种虾,并在1992年8月进行了适应性养殖并成功初步人工繁殖,1994年成功培育了小批量虾苗;直到1999年,广东省深圳市的国家级农业龙头公司天俊实业与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正式引进美国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批量培育出了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苗;进入2000年以后,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全球对虾生产国2014、2015年产量及占比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情况
产业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受病害、要素价格增长等因素制约,尤其是以EMS(对虾早死综合症)为代表的疫病持续影响我国养虾业,总产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突出。
传统养殖模式成功率已低至三成,总产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养殖密度过高而配套技术跟不上带来不可逆的负面效果。但消费升级趋势下,需求有增不减,虾价持续走高,如何满足国内30万吨的供需缺口,成为中国虾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有心人的一个致富之道。
2014年全国各地区养殖情况介绍
近年全国对虾养殖平均成功率
2014-2016年,国内对虾产量分别为130万吨、90万吨、60-80万吨,但需求在170万吨以上并持续稳步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决定了虾价的持续走高。
一、无“虾”不成宴,消费升级背后的千亿市场
如同扑克投资家之前在分析肉牛行业和海鲜行业所提到的那样,所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近几年我国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和居民的饮食升级。
中国收入阶层与水产消费关系
在前几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5.19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仅5.36千克。消费升级下,白肉(鸡肉、鱼肉)替代红肉(猪、牛、羊),对虾替代鱼肉。国内主要城市人均水产消费量与人均对虾消费量高度相关,随着各类海鲜食坊不断在各主要的大城市铺开,对虾将替代部分大宗淡水鱼,成为主流的水产蛋白渠道之一。
东亚三国人均水产品食用消费概况
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国家人均对虾消费为4LB/年,中国目前仅0.68lb/年,至2022年,76%的中国家庭将达到中产阶级水平,保守估计未来对虾消费市场将超过200万吨,以25元/斤保守估计对虾养殖市场空间高达1000亿。
2005-2015中国对虾消费总量(单位:千吨)
全球对虾消费格局
近年,对虾市场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对比2010-2016年对虾产出高峰期,2013-201年市场价格明显高于2010-2012,供不应求愈发明显。2013-2016年,一季度的出塘价可高出其余月份一倍;2010-2012年,可高出60%。
湛江对虾价格指数
湛江对虾每月价格变化对比
在市场热火朝天的同时,不容忽视的,却是在一片繁华背后的几大长期积累的隐患。
二、六大困境指向产业升级
南美白对虾自1988年7月引入我国以来,以其肉多鲜嫩、壳薄体肥、出肉率大于60%、生长速度快(60天上市)、适盐度广、食性杂等特点而出名,养殖面积和密度自2005年起不断攀升,产业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
目前来看,主要有六大类问题:
(1)种苗
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己有二十余年历史,在全球品质优良种源并不多的情况下,我国缺乏亲虾选育体系,进口来源较多,质量难以保障,外加携带疫病及近亲繁殖,使得对虾品质持续下降。同时,我国虾苗场的育苗繁殖工作缺乏规范,虾苗场竞争非常激烈,有的为了生存和逐利,不得不用劣质饵料育苗,也会影响虾苗质量。至于进口亲虾育出的所谓一代苗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首先进口的亲虾是否是从来未育过苗的亲虾,如果进口的亲虾已经育过苗,当然就不是真正的一代苗;其次是市场出售的所谓一代苗,价格差异极大,存在出售伪劣虾苗、欺骗虾农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养殖效果。
以前,我国的种苗主要来自OI(夏威夷海洋研究所)与SIS(迈阿密虾改良公司),亲虾65美元/条,产业链最高精尖环节掌握在国外,国内大型企业引进后交配做“一代苗”,价格在150-300元/万尾。“二代苗”由“一代苗”交配繁殖形成,基因性状显著下降,价格低廉,约30-50元/万尾。“二代苗”再相互繁殖形成“土苗”,质量进一步下降。对虾产业中,占比超过95%的农户仍有很多在使用二代苗和土苗。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是加强品种的选育、进口的检疫,并预防二代苗、土苗冒充一代苗。
(2)环境
环境方面,主要是由于这几十年来,工农业发展迅速,导致了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养殖密度的提高使得水质和底质快速恶化,农户感到新塘养三年就老化,若不翻新,养殖成功率大降。
业内流传一句话养虾即养水,如今不仅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生态系统都遭到破坏,甚至已经影响到育苗,企业不得不出巨资引进水处理系统。但是目前一套水处理设备需要60万元,对于养虾农户来说是一笔巨款。且生态的重建不仅仅是水的ph值这么简单,需要藻类等生态方式调节。科学解毒、降低密度、尽力减少污染。
(3)技术
1992年8月,我国亲虾人工繁殖初步成功,1994年获得小批量虾苗,1999年引进美国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殖技术,此后技术才逐步发展。2001年,地膜技术使得病害得到有效控制,虾的养殖密度不断攀升。饲料、水电、人工、塘租的不断上升对行业的节能减排、高效养殖提出新的要求,否则很难长青,利润将被成本的上升蚕食。
技术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非能探索新型集约化生产模式,实施生态养殖模式,打破传统养殖模式中的经验法,全方位地提高养殖的精度和标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在研发上砸进去更多的钱,才有可能解决。
(4)饲料
伴随着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升高,成就了一大批虾饲料巨头,例如粤海、恒兴、海大,这使得行业产能不断扩充,低价销售、馈赠促销、欠款销售成为常态。部分厂商采购的鱼粉质量差,或者干脆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以节约成本,不能满足对虾的动物蛋白需求,使得养殖效果大为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虾行业只能加强自律监管,减少恶性竞争,提高饲料行业集中度,倡导优质发酵饲料、天然饲料、分阶段精细化饲料,提高饲养效果。
(5)病害
1993年以来,我国对虾、斑节对虾主要病害为白板综合征、病毒性红体病等,南美白对虾对白班抗病能力强,迅速抢占了70%的对虾养殖面积。近年养殖密度提高带来了新的病害,由于水体自净能力过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成了细菌和病毒温床由于水体自净能力过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成了细菌和病毒的温床。
对虾养殖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产业,高风险主要是养殖的对虾容易发病,而一旦发病也很难治好。近年来的虾病许多都出现在放苗早期,患上虾苗早期综合征,在放苗后一个月左右则排塘,这种现象很普遍。在养殖过程也经常发病,许多虾农都感到虾病很难治愈,索性都不治疗,重新养殖。连年的虾病,许多虾农损失巨大。技术和手段匮乏的农户作为生产主体注定难以控制食品安全,代理问题始终存在。
以EMS病毒带来的早死病为例,南方四区是老养殖区,所以最先发现这病,而浙江、江苏一带当年并未出现,同样的苗不同区域发病不同,说明南方水质已经污染的较为严重。
更可怕的是,由于虾病严重,有些虾农为了预防虾病,往往不加分析,或听别人介绍,或错误听从药物经销商的引导,虾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在固定时间内使用各种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今天下药防病毒、明天下药防细菌、后天下药防寄生虫,使水体失去生态平衡,导致养虾失败。
(6)市场替代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水产品食用选择越老越广,进入餐桌也是需要和其他品种竞争的。若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问题不能解决,很有可能会被其他虾类给取代。例如龙虾或者更火的小龙虾,已经开始不断蚕食原本属于对虾的市场份额。
同时,小龙虾的成本也能比对虾做得更低,更具竞争力。
上面这六大问题,导致对虾产业可能会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过去三年养殖户深亏,产量下滑严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源于国内对虾养殖的现代化程度低,对虾养殖密度过高、疫病频发,导致存活率急剧下滑,给国内的对虾养殖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从整个产业来说,急需转型。
比照国内外的经验,对虾养殖成功模式分别为生态化分散养殖(厄瓜多尔)、工厂化集约养殖(美国),国内由于人工成本、土地利用等问题,要实现对虾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更为可行的方案,也对对养殖产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虾养殖两种可行模式中集约化养殖更适合中国
三、工厂化养殖,行业变革的未来方向
集约化养殖中,比较可行的是工厂化养殖。在这一点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是湛江地区的国联水产。
国联水产创新性提出“立体养殖”理念,推行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环环把控;用最好的种苗(亲本进口自美国SIS)、饲料(采用优质进口鱼粉),采用菌类、藻类等调水物质和循环水处理系统严控水质,降低疫病风险,成活率有望高达70-80%,第一造目前成功率达到100%。
工厂化养殖与传统养殖的流程区别
工厂化养殖全程涉及的技术繁多
国联的特色主要是分段养殖、全封闭、循环水、生态养殖。
国联的工厂化养殖分为种苗标粗和成虾养殖两个阶段,一方面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资产周转率,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控制养殖过程风险(若有异常只需止损一个池子里的虾),种苗标粗车间全年可以循环10-12次,大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使得先进设备的单位折旧成本大幅降低。
而全封闭的室内养殖可以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全年均可养殖,尤其是反季节可以进一步提升养殖收益。保温目前依靠室内的温室效应,若在北方拓展会考虑有地热的地区。室内的高温还保障了虾的活力,对虾在高温环境下代谢和生长加快,缩短了养殖周期。
通过在养殖过程中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进行内部水循环,排出养殖过程产生的粪便、残饵、死虾等影响水环境的物质,适当灭杀部分细菌,并进行生物调节再培养。平均一次水循环处理只需两个小时,公司可根据养殖情况调节水循环的频率。循环水处理使养殖过程排水量大大减少,可支持高密度养殖,提高效益。
同时,养殖过程采用菌相或者絮团等培水技术,通过对水环境生态的营造和有害菌控制,保持对虾健康茁壮成长,全过程保持无药物投放,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始环境,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虾苗养殖全程生物饵料投喂
工厂化养殖从源头解决了对虾产品质量和养殖成功率的问题,易于规模化生产和养殖模式复制,对环境影响小。
通过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确保在种苗选用、饲料投喂、水质控制、微生物菌群调节等各养殖环节得到严格把控,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养殖成功率:封闭式的工厂化养殖模式避免了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虾病和水体交叉感染,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气候变化、天气灾害对养殖的不利影响,降低了养殖风险。依托数字化系统对养殖过程的全程跟踪、分析与控制,保证对虾的养殖质量,从而提高对虾养成率。
而且,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对虾养殖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依赖,养殖基地可以灵活布局在大中城市周边,具备近距离运输的时效和成本优势。可实现周年均衡生产,具备反季节生产供应优势,从而满足当地消费群体不同时节对鲜活对虾产品的需求,极大的提高养殖效益。
传统对虾养殖方式存在产出效率低、占地面积大、污染环境等劣势,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项目采用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具有高效、节水、节地、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中国未来对虾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国联等一批公司的引领下,湛江已经成为了国内南美白对虾的流通中心,占全国南美白对虾销售流通量的66.7%;在国际上,湛江的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销售流通量占全世界的15.4%,对虾出口额占全国的30%。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东南亚对虾交易中心,产品远销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湛江对虾产业在全国乃至国外的重要地位已经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价格风向标的引领作用。
传统的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将养殖风险剥离开来,而国联水产赚取的是产业链上游种苗、饲料和下游深加工、贸易等环节的盈利。产业升级下的工厂化养殖使得养殖环节风险可控,体现为养虾成功率的上升(目前100%成功)与养殖密度的大幅提高(保守估计5000斤/亩/造,实验最高水平13000斤/亩/造),从而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
以目前每斤12-15元的完全成本以及活虾全年平均塘头价26-28元来计算,每斤净利高达15元。且公司养殖的虾品质高、个头大、可反季节高价销售,所以平均可卖至35元/斤以上,每斤净利可达到20元左右,净利率超过50%,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决定了国联水产工厂化养虾的暴利。同时,国联的成功也引领和鼓舞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产业升级方向及各环节对比
类似于国内的生猪养殖刚刚经历的规模化快速提升,对虾养殖也正从粗放走向集约。发达国家已经走在行业前沿,以美国为例,其对虾养殖约领先我国30-50年。
在国内技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养殖的成功率和食品安全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对虾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
猪、虾产业对比
当然,工厂化养殖也并非完全没有缺点。工厂化养殖的瓶颈在于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积累需要高度协同,再经过深度整合和精细化管理得以执行和落实。以早年益生股份刚创业时饲养祖代鸡为例,鸡舍地上下的一层牛皮纸滋生的葡萄球菌就使得公司差点倒逼。农业生产类似木桶理论,风险藏于未知之地,短板决定最终的成败,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常年的技术和细节积累。
国联水产拥有从种苗、饲料、养殖科研到对虾加工、食品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科学育苗、生物絮团养殖、菌相养殖、饲料营养、对虾疾病防治等环节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和强大、稳定的人才团队。工厂化养殖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可谓缺一不可,而在产业上下游均拥有坚实基础的公司寥寥无几,国联水产在对虾产业链的长期深耕是其工厂化养殖成功的关键。
国联水产产业链分布
公司亲虾主要来自SIS,Shrimp Improvement Systems,自从2004年SIS进入中国,目前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亲虾第一品牌,其在抗特定病原和无特定病原体方面具有较强实力。通过引进先进的亲虾,再自育种苗,控制亲虾来源,彻底杜绝目前普遍的抗生素滥用现象,在育苗阶段大量使用生物饵料,强化种苗营养,禁止育苗阶段药物使用,确保为养殖提供健康无病源的优质种苗。公司在保证种苗质地优越的同时,仍保持较强程度的淘汰,进一步把养殖失败的可能性和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由于虾苗培育、标粗、车间育肥等各阶段的成本逐级上升。)
循环水养殖与大塘养殖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自有饲料研发团队,自主研发适合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的加强型饲料,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营养。同时,公司自主研发了高档虾料“虾多好”,采用优质进口鱼粉等原料精心调配而成,目前售价为13000元/吨,远高出市场价7000元/吨。且公司针对虾生长的不同阶段,调配了多种不同的虾料,全方位地保障了对虾生长发育的健康,为养殖密度和成活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公司在原有的传统土塘养殖模式上改造升级,通过添加藻类、微生物、浮游生物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净化水体环境,推行生态化的对虾养殖;不仅大幅提升了成活率,对虾的品质也十分出色,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外,国联还引进业内领先的物联网系统,实现对水质各项指标的自动控制,同时确保养殖全过程中设备运行、技术工人操作规范、水底生物活动情况等要素的实时监控。自建信息平台,对养殖技术数据、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不断进行经验数字化积累,将为未来工厂化模式复制提供强大数据支持。
在对虾产业链中,养殖一直是技术驱动的环节,由于高风险而享受极高的利润率。作为国内对虾大王,国联水产一直没有放弃在集约化、现代化对虾养殖领域的努力,如今公司已经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将凭借其资本优势迅速进行复制。
前文提及,保守估计国内对虾养殖市场空间高达1000亿(消费将超过200万吨,以25元/斤保守估计)。截止目前,千亿市场无一巨头涌现,供求缺口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2015年,中国对虾消费市场有约30万吨供应缺口主要依赖进口弥补,假设农户普通大塘养殖的产量不变,以工厂化养殖年亩产10吨(亩产5000斤/造、每年四造)计算,30万吨可以容纳3万亩的工厂化养殖水面。
目前,国联水产南三基地第一期56亩工厂化养殖车间已建成投产,预计在2017年养成4造,第二期500亩车间将在今年9-10月建成,预计可在2017年底前出产1造。以5000斤/亩/造的保守估计,全年约产350万斤(17.5吨),贡献净利约4000万(已
打折,为保守估计)。
公司计划于2017年底共建成1000-1500亩的车间,一年4造,以30万净利/亩的保守盈利水平计算,2018年工厂化养殖将贡献净利润3-4.5个亿。除此以外,目前还有四个工厂化养殖项目在谈:其中河北秦皇岛2000亩,广东惠来1500亩土地已经报价。
对虾的规模化速度越慢,产业维持暴利时间越长。农业各个领域的规模化都来自于技术进步使得风险可控、工业化生产可行。随着规模化的快速推进,整体产能达到过剩,行业暴利也就会消失。
例如鸡的规模化程度大于生猪,所以目前规模化进程中的生猪养殖利润显著高于养鸡。对虾的工厂化养殖对技术要求更高,且目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并经过不断的探索、改良,其产业化普及的速度必定慢于鸡和猪,
对虾工厂化养殖维持暴利的时间必定久于前两者,从而奠定龙头企业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产业空间足够大且暂无明显对手,3年内很难有新进入者与公司形成正面竞争,国联水产将凭借先发优势快速形成规模和技术壁垒。
农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意味着较强的壁垒,一步先则步步先。我国的农牧企业大多面临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困境,行业普遍缺乏研发和技术投入,所以效仿做得多,原创做得少,但凡一个企业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比如技术进步、成本节约,都将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
例如牧原将养猪的管理水平做到绝对精细化,成就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且弹性十足;温氏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拥有领先的技术,独创并引领行业开启“公司+农户”的快速规模化之路;圣农抓住了食品安全的刚需,即使成本并无优势,但成为了白羽鸡行业名副其实的周期成长股。
对虾养殖一直是高附加值、技术驱动型的环节
市值千亿的对虾市场,正等待着真正的龙头出现。扑克将继续探寻相关案例。如果你有更多的关于对虾产业方面的资讯,欢迎在底部评论给我们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至扑克投资家(puoke.com)
获取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