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顶尖管理哲学
请点击下方【收藏】,管理哲学提供新的商业管理资讯与动态,传授前沿商业思想与理念,分享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秘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生孩子后,我庆幸自己做对了3件事 ·  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顶尖管理哲学

真正拖垮你的,是你的限制性信念

顶尖管理哲学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4 13:5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心理学中的'被绑住的大象现象',即因为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刻板印象限制了自身的行为和能力。文章指出,人生中遇到的困境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能力问题,而是自身的'限制性信念'在作祟。作者分享了诗琪和Kris的亲身经历,强调了不被限制性信念迷惑、跳出固有思维认知、把失败当成长契机、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消极对话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呼吁读者破除限制性信念,做生活的掌舵者,去邂逅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心理学中的'被绑住的大象现象'

人们因为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刻板印象,从而限制了自身的行为和能力。

关键观点2: 限制性信念的影响

人生中遇到的困境,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能力问题,而是自身的限制性信念在阻碍发展。

关键观点3: 跳出固有思维认知

人们应该敢于质疑限制性信念,跳出自我设限的框架,用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处境。

关键观点4: 把失败当作成长契机

失败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应该学会用绿灯思维看待问题,把失败当作成长的机会。

关键观点5: 积极的自我对话

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消极的对话,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正文

作者 | 帆书 · 雅静



在泰国的驯象场,有个奇怪的现象:

成年大象会被一条细铁链拴住,按理来说它是无法困住大象的,但为什么大象不挣脱呢?

原来是因为大象自小就被捆住,它也曾多次试图挣脱铁链,但都以失败告终。

慢慢地,在它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信念: 它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铁链的束缚。

所以即便长大后,它完全有能力挣脱铁链,可它也不会再尝试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 “被绑住的大象现象”

指的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历,形成了固有的刻板印象,从而限制了自身的行为和能力。

仔细想想,我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总是会不自觉地被一些内在潜意识所束缚:

或是一些过往的经验,或是一些负面消极的心理暗示,又或是自己在无形中设定的条条框框。

很多时候,挡住我们出路的并非能力,而是自身的“限制性信念”。



网友@诗琪曾分享过一段她的亲身经历:

她本科就读于一所211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工作。

可这样的履历并没有为她带来多少信心,因为原生家庭的极度重男轻女,让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比男生差,内心的配得感很低。

其实她在工作单位里,一直兢兢业业,成绩也很突出。

可当她在工作单位有晋升机会时,她从不敢主动跟部门的男同事竞争,心里总觉得自己不够格。

有一次,在公司会议上,领导只是随口说了她几句,她自卑的念头瞬间就犹如泉涌,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就连夜里她也在反复回想上司的话,甚至想不如离职算了。

那段时间她情绪十分低迷,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才去做了一次心理咨询。

咨询后她发现: 她的困境并非因为能力差,而是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低配得感在作怪。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明明自己没有什么差错,但就是不知怎的就会生出否定自己的念头。

即使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还是会犹豫和怀疑,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哪怕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但还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没有信心。

这些念头时不时地充斥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已经形成了烙印,挥之不去。

想起《黑天鹅》中写过的一句话:

“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内心的固步自封,才是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很多时候,人生最大的敌人并非来自外界的因素,而是自我设限的一些念头。

他们就像一堵高墙,会把我们困在无形的牢笼之中。

可这些其实都是自己主观上施加给自己的意念,而非真实地存在。

千万不要被这些“限制性的信念”所迷惑,为自己戴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打破那些负面的固有认知,主动跳出心中的牢笼,你会发现人生之路如旷野般辽阔。



职场作家Kris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

毕业那年,他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默默准备了很久。

但到了参加面试的那天,他竟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因为他完全没有自信,他认为一同面试的人都比他优秀,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

面试结束后,他也毫无意外地被告知,无缘进入该单位工作。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

心里胆小退缩的意念在作祟,才让他与这份工作失之交臂, 或许只有打破它才能迎来下一个转机。


后来,他为了让自己变得自信,开始勤学苦练。

他仔细研究了几十个面试视频,看了十几本求职的书籍,并不断优化自己的简历。

经过半年的努力后,他再次出去找工作,没想到,这次他拿到了比预期还好的offer。

工作几年后,他的月薪已经超过3万元,可他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

于是,他决定一边工作,一边考在职会计学博士。

备考期间,他卯足了劲儿地学习,每天下班之后就把资料带去咖啡馆,喝着咖啡提神。

并且他还把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也都用来学习。

即使做了充足的准备,考完试后他还是担心自己的分数过不了国家线。

可结果却出乎意料,他竟然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会计学博士。

张艺谋说: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需要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无法突破自己,往往是因为习惯了给自己设限。

甚至把认知里固化的东西,错当成了真理,渐渐地让它演变成了一种信念。

它就像个枷锁一样牢牢戴在我们身上,成为一种巨大的阻力。

也许是在想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它会第一时间冲出来泼上一盆冷水,暗示说“你的人生早已止步于此,没有尝试的必要”。

也许是在想要主动争取某个机会时,它又在脑中不断循环,让原有的信心和勇气土崩瓦解。

可其实, 人生的边界有多宽,你的未来是怎样,从来都只由你自己说了算。

不给自己设限,才能不断挖掘和激发自己的潜力,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



著名企业家马斯克,曾多次跨界创业,且每一次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从移动支付系统到新能源汽车,再到火箭发射和脑机接口,在外界看来每一项都堪称奇迹。

可当被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却说:

其实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只是很多人习惯自我设限,而他没有,人们的能力比他们想象的要强。

是啊,限制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自我设下的“限制性念头”。

不妨试着摆脱那些刻板的印象,主动拓宽认知的的边界。

当你能够破除限制性信念,便是人生变好的开始。


1、跳出固有思维认知,敢于质疑限制性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意思是一个人的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等构成的。

当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

可过往的经验,未必能解开今天的难题,不妨试着改变固有的认知。

跳出自我,试着用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处境,想想这些信念是否真实可靠。

不把固有认知当真理,人生才会有新的可能性。

2、把失败当成长契机,不否定自身的价值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事事顺遂,都可能会遭遇低谷触礁。

但是, 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没有价值。

不要因为曾经跌倒,就全盘否定自己,给自己安上一个“失败者”的罪名。

换一个角度思考,失败又何尝不是成长的机会,我们刚好可以趁此修炼自己的能力。

学会用“绿灯思维”来看问题,一切发生都能助力我的前行。

3、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消极的自我对话

生活中,你的内心是否会出现以下的自我对话?

“我不够好”,“我不行”,“我一定会失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