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代
“进宝镇库”(或读作“镇库进宝”)背杂宝花钱(民俗钱币)(图1/图2),2009年出土于浙江湖州老城区某建筑工地,出土时锈厚重(图3/图4),周边10余米范围内同时出土的还有北宋元丰、天圣、熙宁以及南宋钱绍兴、乾道、庆元、嘉定等。此钱径34毫米,厚2毫米,通体蓝绿锈,并有朱砂红锈点缀其中。钱文书法率真拙朴,线条流畅,背面铸有象牙(双角)、银板(铤)、银锭、犀角、珊瑚、双钱、火轮和法螺等八种宝物。是难得一见的佳品,也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枚带有镇库性质的南宋花钱。
关于此钱的断代
1.
从形制看。
花钱(民俗钱币)的断代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与行用钱比对。因为行用钱铸造的年代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枚花钱所表现的时代气息(铜质、书法等)和局部特征(铸造工艺等)与相应的行用钱一致,那么就可以以对应的行用钱来大致判断此花钱的铸造年代。此钱的整体形制与南宋中期的行用钱,如:庆元、嘉泰等较为一致(图5/图6)。特别是“通”字的走字底和“宝”字,神韵非常相似,非民间所能铸造。而且整体文字风格飘逸潇洒,颇有道骨仙风之韵味,符合南宋时期书法审美观。
2.
从图案看
。如前所述,此钱背面铸有八种杂宝。八宝源于佛教,为:法螺、宝伞、自盖、法轮、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宋元时期出现在瓷器上的八宝多为:双角、银锭、银板、犀角、珊瑚、双钱、火轮和法螺。到了明清两朝,杂宝又加了祥云、灵芝、如意、元宝等。因出现杂宝题材时,都会有八种,故曰八宝,虽每每搭配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而此枚“进宝镇库”钱背面的八种杂宝与宋元时期的特征符合①银板②双钱③银锭④不确定(有可能是盘长或法螺)⑤双角⑥珊瑚⑦犀角⑧火珠(轮)(图7),与钱文呼应,可见是有相应的涵义的,是符合当时文化背景和此钱特定功用的产物。
3
.从锈色看。
在30倍放大镜下观看此前的细部特征,可以发现此钱锈色分布层次鲜明,蓝锈艳丽,绿锈润泽,红色朱砂锈分布自然,其间带有结晶。此种锈色与本地出土的大部分宋钱一致,是浙北地区酸性粘土条件下的典型坑口。
综上所述,此钱应为南宋中期所铸。这一点,圈中师友观点是一致的,孙仲汇老师也认为:“据文字制作分析应属南宋中期时钱局所铸。”
二、功用与思考
此钱面世后,有诸多师友提出了很多关于此钱功用的看法和见解,很精彩,也很独到。我归纳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此钱用于镇库。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多,最为普遍。因为此钱面文就铸有“镇库”二字,且背面有八种宝物与之呼应,孙仲汇老师对其点评:“以作镇库之用。则宋代之有镇库一说可成定论矣。”(图8)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此钱是吉语钱。“进宝镇库”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许。“进宝”与“镇库”是并列的关系。背面的八种宝物是为增加整体美观,突出正面吉语的含义。我曾查遍所有我能找到资料,没有任何关于宋代与钱库有关的吉语钱。但是很偶然地发现南宋瓷器(图9)上却有相关的信息。该罐罐体腹部见草书竖竹刻划有:“戊辰嘉定元年造此钱库常满人吉大利”16字年号款铭和吉语。腹部另一面刻划有一楼门牌坊。大门中间房梁上吊有一条“木鱼”(意为:“年年有余”);门右侧刻划有一犬守门;门左侧草书刻划“钱库门”三个大字,以明示世人,该器为钱库罐。此罐虽是冥器,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习俗,不知这枚“进宝镇库”的钱文是否与罐上的“钱库常满,人吉大利”铭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呢?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此钱与纳库有关。其中的“库”指的生辰库。佛教有一种说法,一个人今生从前世阴间哪个库来,就得还哪个库钱财。所以,民俗钱币中也有一种纳库钱(图10/图11),共12枚。持此种观点的泉友认为,此钱的“库”包含了所有12个生辰库,背面的各种宝物就是用来偿还世间所有凡人前世欠下的债。
几点疑惑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