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 买菜的篮子, 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01
是我玩这世界,不是这个世界玩我
将来某天,站在八十岁的人生路口回首过往,你希望自己度过怎样的一生?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蔡澜先生,他一定会说“在玩乐中体验人生,在平常的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
这句乍一看鸡汤味儿浓到甚至有些敷衍的答复,却是蔡澜对每一个前来求教的后生,给出的最真诚、最恳切的锦囊妙计。
大道至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之困惑的那些人生难题——打工、搞钱、恋爱、婚姻、自我与他人......在蔡澜的世界里,都可以用“玩”这个字来解决。
“玩”不等于游戏人间的轻佻态度,而是用另一种更有趣、更妙在的视角来观察并进入生活。是那种“就算一个人住在深山寺庙里面,都可以有好多享受”的状态。
在年年喜提热搜的新年互动中,也能从蔡澜致网友的那些简练不失风趣的“神回复”里感受到他的意趣——
偶尔也会毫不客气地“怼你”,细品之下深藏哲理,堪称“指路冥灯”
问:先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导致自己畏手畏脚的怎么办?
尽管有时“嫌弃”网友们的问题过于无趣,鸣金收兵,可转过头来还是会和大家调皮:
估计也只有这样豁达洒脱的蔡澜先生,才确有资格朗声说出那句:
02
是才子,更是老顽童
在知乎“如何评价蔡澜”一题中,曾有网友答道“这老头儿怕不是金庸笔下洪七公和周伯通的合体”。
不过,有这样的推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金庸先生的确如此评价过好友:
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置之”不大容易,要加上“一笑”,那是更加不容易了。
金庸和蔡澜结缘于《明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报》是香港文学的重要阵地,专栏作家大咖云集,能在《明报》上发文章可说是江湖地位的体现。
14岁就开始写影评赚钱、受邀在《东方早报》副刊《龙门阵》写文章,有了一定读者基础的蔡澜,某天心血来潮,也想登堂入室。于是托请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好友倪匡帮忙引荐。看过蔡澜几篇散文后,金庸轻轻推了推眼镜,发出了他的offer:“我想请蔡先生替《明报》写点东西,不知道蔡先生有没有时间?”
此后,《明报》开始步入声名大震的黄金时代:倪匡写科幻小说《卫斯理》,黄霑写《随缘录》,金庸写“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蔡澜写“踏歌江湖行,美食尽囊中”。风起云涌,字底江湖。
“香江四大才子”的传奇故事就这样拉开序幕,成为香港文化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象征。
不过,蔡澜本人并不喜欢外界安上的这个名号,他觉得只有金庸够担得起“才子”之称,“我们都不是”。
可在金庸看来,蔡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曾经毫不吝啬地称赞道:
蔡澜见识广博,懂得很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他不弹古琴,不下围棋,不作画,但人生中各种玩意儿都懂其门道,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
蔡澜早年间在香港最有名的邵氏、嘉禾电影公司当制片人,监制过《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等一批成龙主演的港式大片,因此眼界大开,见多识广;加之自己又是个爱好旅游和学习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生活中发现独特的乐趣,每每学到新鲜的东西就开心得很,因此他的日子总是过得风流潇洒,什么都懂一点儿。
这份格调和生活审美,不免让人联想起明清时期同样以“从心而欲”著称的李渔、张岱。有趣的是,就连蔡澜笔下的文字都有如《闲情偶寄》《陶庵梦忆》等小品文一般简洁雅致。
写「猫相」:猫可爱与否,皆看其头,头大者,必让人喜欢;头小者,多讨人厌。
写「老兰」:白兰树的花,只让站在高处的人看见。花生顶上,像长者的白发。树干之大,根部之强,占路边一席。这棵白兰已不能连根拔起,移植他乡。时代进步,道路扩阔的话,只可将它砍伐。不然,老兰站在一旁,静观一切的变化。但愿人老了,像这一棵白兰。
写「人间好吃」:还我天然,还我纯朴。冬瓜豆腐我来得个喜欢,豆芽炒豆卜更是百食不厌的,任何最普通的材料都能做出美味的菜来,问题是肯不肯花时间去找,肯不肯花功夫去做。
能够把平常的食物变成佳肴,是艺术,不逊于绘画、文学和艺术,人间享受也。
寥寥几笔,至真至纯,活泼有趣。看似散漫琐碎,实则深藏智慧,常有点睛之笔。那些男欢女爱、家长里短、市井生活、吃喝玩乐,都在这位老顽童笔下被释放出最本质的真情。
03
治愈系生活美学博主
蔡澜的花花世界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写到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幸存者,破床破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放到如今来看,这怕不是消费社会里妥妥地“拜物教教主”、精致的享乐主义者。传统一些的观点大概就要说:看吧,玩物丧志,难怪最后会玩得家道败落。
可在蔡澜眼中,追求鲜衣美食也好,研究古董花鸟也罢,这都是在体会人生的“质感”。买东西,杀价最快乐。穿衣服,舒服最重要。做工作,有趣才值得。快乐,本质上是自我满足。
玩物并不丧志,非但不丧志,甚至可以说是“养志”才对:
教你怎么赚钱的专家多得是,报纸的财经版每天指导你,事业成功的老板更会发表言论。书店中充满有钱人的回忆录和传记,把所有的都看遍,你也不见得会发达;还是教你怎么玩的书,更为好看。
人类活到老死,不玩对不起自己。生命对我们并不公平,我们一生下来就哭,人生忧患识字始,长大后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
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他最佩服的是苏州男子,当他们穷极无聊时,在湖边舀几片小浮萍,装入茶杯里,每天看它们生长,也是乐趣无穷。
近年来,由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十三邀》等节目的热播,加之个人餐饮品牌的接连创立,蔡澜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可以说是四大才子里最为接地气的那一个。
开通微博,分享日常生活,如同当年答读者来信一样,开放评论区与网友们推心置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一千万粉丝,都是通过一个一个回复赚来的”。
2020年直播井喷,好奇心旺盛的蔡老也体验了一把直播首秀,伴随着“上菜!哔哔——” 的口令,年近八旬的蔡老隔着屏幕和百万网友开启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在线热聊,全程吃吃喝喝,玩笑不断,结束时已过凌晨而未显疲态,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不禁让人怀疑,到底谁是年轻人?
「人生真的不错,真的好玩啊。要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
04
结语
蔡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乘长途飞机,旁边坐了一个彪形大汉的鬼佬,遇到了不稳气流,飞机颠震得厉害,鬼佬拼命抓紧把手,我若无其事照喝我的酒。气流过后,鬼佬看我看得不顺眼,问我:“你是不是死过?” 我懒洋洋地举起食指摇了一摇,回答道:“不,我活过。”